后张法预应力筋回缩量怎么计算?

请教高手帮忙解答。谢谢。。。

请说的详细一点,应该用那些数据计算出回缩量,用公式最好。。。

预应力筋回缩值在设计阶段按照规范取即可,根据不同的锚具形式,有不同的预应力筋回缩值,对于夹片式锚具,这个回缩值最大,约6~8mm。

回缩值在施工阶段是测量出来的,一般做法是张拉前测量预应力筋外露长度,张拉后在测量一次预应力筋外露长度,两个长度相减得到实际伸长值,用这个伸长值和张拉过程中得到的油缸伸长值相减即可得到预应力筋回缩量。

浇混凝土,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75%以上,再张拉钢筋(钢筋束)。其主要张拉程序为:埋管制孔→浇混凝土→抽管→养护穿筋张拉→锚固→灌浆(防止钢筋生锈)。

其传力途径是依靠锚具阻止钢筋的弹性回弹,使截面混凝土获得预压应力,这种做法使钢筋与混凝土结为整体。

扩展资料:

预应力用的热处理钢筋、钢丝、钢绞线的品种、规格、直径,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及国家标准,应有出厂质量证明书反复试报告。冷拉Ⅰ、Ⅱ、Ⅲ级钢筋还应有冷拉后的机械性能试验报告。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受拉会有裂缝,虽然不影响安全,但是感观不好。采用先给钢筋施加拉力,然后浇筑混凝土,待强度达到要求松开钢筋,使钢筋回缩,与正常使用荷载的拉力抵消(先张法)后张法则是浇筑混凝土预留孔洞,成型后加受拉力的钢筋,然后用器械锚固在构件两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预应力钢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预应力后张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25

预应力筋回缩值在设计阶段按照规范取即可,根据不同的锚具形式,有不同的预应力筋回缩值,对于夹片式锚具,这个回缩值最大,约6~8mm。

预应力筋通常由单根或成束的钢丝、钢绞线或钢筋组成。在先张法生产中,为了与混凝土粘结可靠,一般采用螺纹钢筋、刻痕钢丝或钢绞线。在后张法生产中,则采用光面钢筋、光面钢丝或钢绞线,并分为无粘结预应力筋和有粘结预应力筋。

有粘结预应力筋是和混凝土直接粘结的或是在张拉后通过灌浆使之与混凝土粘结的预应力筋;无粘结预应力筋是用塑料、汕脂等涂包预应力钢材后制成的,可以布置在混凝土结构体内或体外,且不能与混凝土粘结,这种预应力筋的拉力永远只能通过锚具和变向装置传递给混凝土。


扩展资料:

预应力筋的锚具定位及连接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锚具和连接器应按设计规定的位置、方向和形状安装、固定,并配置 锚固区加强钢筋。

(2)锚具的承压面应与预应力筋垂直。

(3)预应力筋需接长时,应保证连接器在张拉方向上有足够的移动空间。

(4)内埋式锚固端锚垫板不应重叠,锚具与锚垫板应贴紧。

(5)锚具安装时与锚垫板应对中,夹片应击紧且缝隙均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预应力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0-20
回缩量是测出来的,不是算出来的。
设计计算时已考虑无顶压是6~8mm了。如果张拉时测得太大就要找找原因再张拉。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8
预应力筋回缩值在设计阶段按照规范取即可,根据不同的锚具形式,有不同的预应力筋回缩值,对于夹片式锚具,这个回缩值最大,约6~8mm。
回缩值在施工阶段是测量出来的,一般做法是张拉前测量预应力筋外露长度,张拉后在测量一次预应力筋外露长度,两个长度相减得到实际伸长值,用这个伸长值和张拉过程中得到的油缸伸长值相减即可得到预应力筋回缩量。
但是由于锚具的压实变形以及其他一些影响伸长值的因素,这个值测得并不准。
所以也有通过测量锚固前后预应力筋伸长量之差来确定的,还有其他一些测量方法,目前施工验收规范并未给出测量回缩值的明确方法。
此外,如果回缩值超标严重,要考虑夹片锚具是否满足质量要求,以及限位装置是否有问题,如果只是个别超标,则有可能是锚具周边混凝土不密实造成的局部变形。
希望对你有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