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文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演变历程?

如题所述

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汉服这一传统服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如今,大街小巷间,历史景点随处可见身着汉服的年轻人,她们自信地走在街头巷尾,一行一动均恪守着中华礼仪。在行人或赞叹或惊讶或不屑的目光,她们淡然处之,展现出汉服的美丽。

国内的汉服复兴如火如荼之时,一部分旅居海外的留学生借助互联网的快捷,采用快闪这一新兴方式与汉服这一传统服饰结合,在海外唱响对故乡的赞歌。总而言之,从专家学者到大学生再到普通民众,他们均在自觉或者无意识地推进汉服文化的复兴。

汉服是中国的传统服饰之一,它不只指汉代时期的衣饰,而是整个汉族的衣冠发饰,它历史流长悠久,随着时代的发展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而《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则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周公制礼作乐稳定社会秩序,礼节在中国古代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着重要的地位,汉服也不例外,衣冠发饰中都蕴含着礼仪文化,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称。


中西方服饰的对比:它体现出两种文明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别

中国的传统服饰汉服与西方服饰有着很大的差别。西方神话中亚当夏娃偷吃禁果后知羞耻才着服装,这是西方服饰的起源。中国的汉服据说最早起源于黄帝时期,如《史记》曰:“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并认为“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

这些记载纵然掺杂着对圣人崇敬的主观情绪,把所有成就都归在圣人身上,但是说衣服起源于黄帝,也不是没有依据的。黄帝的妻子嫘祖是最早开始养蚕缫丝,她就是蚕和丝的发明者,有了丝方有了布,有了布便可制作衣服,因此有些人认为黄帝发明了衣服也是有据可循的。

此外服饰除了遮羞、保暖之外,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古代西方服饰简单贴身,西方人习惯裸露部分身体部位甚至是全裸,这与他们崇尚自由、喜欢野性美是分不开的。西方文明多诞生于海洋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西方人的服饰便有着简单自由的特色,不同于中国古代的服饰。

中国古代文明诞生于大河流域,气候四季分明。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经济基础,丝织技术发达,汉服种类繁多并且多繁复华美,层层穿戴,把人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这与中国古代礼教森严、制度严密有序是分不开的。

西方古代服饰并没有太大的等级差别,这是因为西方古代时期商业发达,并没有太深的等级观念,并不需要靠服饰的不同来彰显自己身份的高贵。因此,贵族与平民的服饰大多是一样的。而在中国,古代汉服则有较大的等级差别,例如黄色是皇室专用色,不论平民还是官员都不可以使用黄色;贵族穿衣繁复华美首饰众多佩戴金银饰品,平民则粗布衣服且无装饰物佩戴在身。

这种等级差别观念最体现在商人与其他人的差别之间,商人纵使家财万贯、富可敌国,却也要与平民穿着一样的服饰,不可穿丝绸不可用金银做饰品。


汉服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在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之间逐步发展

汉服多用布和帛制成,其结构从上至下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个部分。汉服前后具有对称性,对称性在中华文化中屡见不鲜,例如中国古代的建筑都以中轴线对称建成,包括建筑中的装饰用品也都是成双成对、对称分布的。

中国古代的汉服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出新的形式。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都会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随着朝代的更迭,中国古代每个朝代的汉服都具有不同的特点。

西汉时期,统治者确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在这个时期礼仪规矩被看得非常之重,因此这个时期的汉服吸收了这个特点。男子有曲裾袍和直裾袍,需佩剑竖冠,女子是深衣襦裙,这个时期的服饰吸收夏商周时期三代的礼仪制度制成,穿戴衣冠发饰都需遵守森严的礼节。

到了东汉末年,皇室失去了对天下的威慑力,社会动荡不安,经过三国时期的征伐,人民早已困苦不堪。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民生活贫穷,苦于连年的战乱。

为了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广大群众纷纷改姓道教和佛教,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了威胁,因此这时从汉朝传下来的传统服饰已经不受欢迎。而为了迎合人们的心理需求,人们则根据道教和佛教的思想改变发展汉服,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服多自然洒脱、飘逸空疏。


唐代前中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商业经济发达,国家实行开放政策,欢迎其他国家和民族来朝,这个时期的汉服不仅有着中国自身的特点,还吸收了其他民族的特点,根据考古发现唐代时期的布料就吸收了波斯的风格。此外因为唐代本身实行开放政策,没有像前朝一样过度的禁锢人性,因此这个时期的汉服多是襦裙,比起前朝的汉服来说较为裸露。

此外,唐代经济发达,印染技术先进,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年轻时奢侈的生活时写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在古代,红色颜色浓重,印染不便,但是在唐代,一个琵琶女却可以身穿血色罗裙且丝毫不疼惜这件衣服,酒水泼洒也不在意,这足以说明唐代经济的发达。

宋代建立在唐朝的基础上,但是这个朝代却没有吸收唐代开放的优点,相反由于唐代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宋代时伦理纲常混乱。为了重建伦理纲常,帮助儒学再次确立其正统地位,以朱熹、二程为代表的一部分儒学大家发展创造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强调伦理纲常就是天理,因此宋代的服饰多清新自然、简朴淡雅,不倡导重浓多彩,也不提倡繁复奢侈。

明朝时期,由于前朝蒙元政权对汉文明进行了长达百余年的破坏,汉服文化也相应受到了冲击。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在建朝之后根据汉族的传统,“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这个时期的汉服在现代被称为明制汉服,多以马面裙为主。

清朝是少数民族政权,且清朝统治者要求老百姓剃发易服,因此汉服在清朝走向了衰落。到了近代,由于世界大环境下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一直处于不利地位,一些过激的知识分子全盘否定中华文化,倡导西方文化,因此汉服也被国民抛诸脑后,西方服饰在中国社会流行起来并逐渐占据主流。


汉服文化何去何从?创新中发展才是主要途径

二十一世纪新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注重文化发展,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汉服作为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逐渐显现出它的魅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注意到这一传统服饰,汉服开始了复兴之路。

但是汉服经过清朝和近代长时间的断绝,我们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汉服,如何穿着才符合规范等问题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除此之外,受市场利益竞争的影响,在当今社会新发展起来的汉服就出现了良莠不齐的情况,质量参差不齐,价格差距太大,让人不敢放心选购。同时,汉服设计的丰富程度不足,精良程度欠佳致使现今的汉服很容易被冠以“现代复古装”,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是十分不利的表现,所以这些问题都亟待我们解决。

另外,汉服是否应该被传承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大部分人认为汉服是中国的传统服饰,与其他五十五个民族的衣服一样都值得被传承发展,而不是走向消亡。持相反意见的人却认为汉服穿着复杂、行动不便,不适应当今快节奏的工业化社会,应该被淘汰。双方都有自己的理由,争执不下,再加上汉服本身的一些原因,让一部分不明情况的人对汉服望而却步。


在我看来,汉服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应该被传承发展。我们在谈论汉服时,其实就是在谈论我们的文化,当我们身着汉服时,其实就是在展现我们的文化。“汉服热”的升温,它本身就是我们民族对于自身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它完全可以成为我们重建民族自尊和弘扬中华文明的一种重要手段。

汉服的繁杂有可能确实是不适应当今的社会生活。但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我们发现,每个时代的汉服都有其特定的发展和创新,因此在现代,我们也可以对汉服作出改造和创新。比如改良版的简易汉服就省去了很多繁琐,穿着方便。同时,汉元素也被积极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穿搭,很受各个年龄段的欢迎。除此之外,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引导,在政府,学术领域,设计力量和民间四者形成合力的基础之上,再充分发掘民族文化内涵,方能形成优秀且具有示范性的汉服创意产品。

汉服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当你身穿汉服走在大街小巷甚至是异国他乡,那一刻我相信,你的心中肯定充满了民族自豪感。五千年的历史厚重通过你身上的汉服穿过层层时光迷雾来到现代,带着抵达人心的力量,让人们领略到汉服的美、领略到我们华夏民族之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8
自然演变。汉服最初是为了御寒,后开增加了各种小设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