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需 我之所行——从《生死罗布泊》看地质工作的“为民务实”

如题所述

徐梦华

(中国地质图书馆 北京 100083)

摘要 本文从行业电影 《生死罗布泊》 入手,结合当前开展的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这部影片所描述的内容、运用的艺术手法阐释地质工作“为民务实”的特征及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 生死罗布泊 地质工作 群众路线 为民务实

2012年5月,一部以8位地质工作者深入罗布泊地区为国家寻找钾盐为主要故事,以展现地质人排除万难、不辞辛苦、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主旨的电影上映,在地质行业内部引起热烈反响,无数地质工作者看后热泪盈眶,并勾起了他们对自己艰苦野外工作的回忆和追述。对于这部电影在行业内部的轰动效应,有论者称之为“一个时代精神的新标识”,认为《生死罗布泊》“已重新铸造了地质人之魂!”

可以说,这绝非溢美之词,尽管它没有像商业大片那样引起社会上的广泛热议,也没有取得几亿的票房,但它却对所有观看过的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灵冲击,将这个行业的艰苦、光荣和奉献的精神深深烙下,使之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灵魂指引。它所描述的内容、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所带来的启示无不蕴含了地质工作“为民务实”的作风。

1 为民解困,为国解忧——地质工作的先行颂

时值“三光荣”精神提出30年之际,这部影片成为地这一精神的艺术典范之作,应是当之无愧的,但若透过那苍茫辽阔又危机四伏的戈壁滩,那一张张被风沙皴裂的干枯面庞,那闪着宝石般蓝色的一汪卤水,那些再也回不来的生命所留下的坚毅足迹,我们不禁会问:他们究竟是为了什么?一路上危险重重却又为何义无反顾?

解开这个问题,也就解开了这部影片的核心。

影片开头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送给周恩来总理一张罗布泊卫星图片为引子,点明此次野外考察的重大历史缘由:“对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揭开罗布泊的神秘面纱成为中国地质工作者的历史使命”,紧接着,又通过地质勘探队工程师郑建刚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告诉观众这次行动的直接目的:“这次我们进罗布泊,还是为了能够找到钾盐,……中国人口众多,如果中国人自己不能养活自己,那必定会给全球带来灾难……从钾盐中能够提炼出钾肥,没有钾肥我们国家的粮食产量就会大幅度的下降,中国人就会饿肚子,但是,我国现在有98%的钾盐全靠进口,难道我们这么大的一个中国就真的找不到钾盐了吗?”

如此质朴的话语道出了他们此行简单而又重要的使命,就是为国家寻找钾盐,因为这关系到粮食生产问题,继而关系到老百姓会不会饿肚子的问题。一个如此宏大的国家使命,实则是每一个普通百姓的生计问题,而这正是地质工作的本职所在,为了完成这一使命,8位地质工作者克服风沙、塌方、气眼、酷热缺水、汽车没油等无数随时可能致命的危险,顶住回单位受处分的压力,终于为国家找到了急需的钾盐,为百姓填饱肚子找到了关键的资源保障。

上天、入地、下海,地质工作的一切都是为了为国家寻找更多的资源,让百姓的物质有足够的后备储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我们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这就是地质工作的根本。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庆油田、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等一批重要矿产地的发现,到新世纪十几年来一批大气田、大铜矿的突破,“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全国1642个县(市)650万平方千米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等等,这些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成果已充分证明了地质工作的为民务实。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选择了出征,便没有任何的犹豫和退缩,影片中的郑建刚、阿扎提等人正是如此,面对三位队友意外牺牲的残酷事实,面对接下来未知的险境,他们不是没有选择返回的机会,而是冒着被处分的危险选择“继续前进”!当这四个字一次次在屏幕上出现的时候,地质工作的伟大性就一次次被凸显,他们并不是为了回来时戴上“光荣”的大红花,手捧表彰的证书,而只是为了完成那份属于自己的工作任务,为了让中国人不饿肚子!为民解困,为国解忧,这就是地质工作的核心任务;淡泊名利、坚守岗位,这就是地质工作者的可敬可佩之处。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3月18日上午答人民日报人民网记者问时如是说。具体到地质工作而言,“为民务实”其实是最容易做到的,因为我们是直接面向国计民生的工作,我们的任何一项成绩都是为了使老百姓的生活过得更好。地质人不用语言说话,而是用一口口油田、一座座矿山、一处处群测群防点、一口口水井等超越语言的行动和事实证明自身的价值,用默默的奉献和无私的胸怀实现这份工作的意义。

2 以实为据,以真动人——地质艺术的楷模

作为一部故事片,《生死罗布泊》切实展现了地质工作为国解忧、为民谋福的艰辛和奉献精神。而作为一部行业电影,它也用真实的历史背景、真实的灾难事例、真实的环境,塑造了真实可信的人,书写了他们伟大的人格和精神力量,展现了地质工作者质朴真诚的艺术追求。

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并强调艺术创作要为人民大众服务。70多年以后,这句话在文学艺术界仍备受推崇,无论什么形式的艺术形式都应该以表现人民,服务人民,让人民看得懂为目的。在这方面,《生死罗布泊》亦可称为典范。

从创作过程来看,影片是严谨而又真实的。创作人员在人物造型等方面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采访了多次进入罗布泊地区的地质工作者,仅编剧黄世英一人就曾先后8次进疆实地采访,整理了近20万字的采访笔记。影片中人物遇到的突发性灾难都是在罗布泊有记载或曾经发生过的,都是真实的素材。而在罗布泊地区的实景拍摄也为影片增加更具震撼的效果,戈壁、沙漠、湖泊,低温、风沙、干旱,乃至晃动的镜头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故事的结构和叙事节奏来看,也非常适合普通百姓的观赏需求。故事从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这一宏大叙述格局中铺开,继而把视点聚集到郑建刚等人物的形体、目光、语言等细小的行为上,将宏大命题具象为几个个体,用小视角表现大主题,这种以小见大的选择最能展现人性的光辉,凸显出人格力量的伟大。而在苍凉悲壮、辽阔雄浑的背景音乐声中,三个人物一开始接连地因为突发意外而死去,这样的危险如影随形。谁将是下一个遇到危险的人?考察队还会遇到什么困难?他们最终能完成此行的任务吗?这些悬念紧紧牵动着观众的心,让观众深入到剧情中去。罗布泊地区本身的神秘元素与创作团队精妙的叙事节奏完美结合,使这部平实质朴的记录片恰当地融入了惊悚、悬疑元素,变成了一部极具观赏性的影片。

从故事中人物形象的表达来看,影片具有以无声胜有声的力量。全片中演员的台词很少,说的是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用语,没有一句口号、概念、说教和豪言壮语,只留下在漫无边际的戈壁滩上艰难跋涉的脚步声,跟随这脚步,我们离罗布泊越来越近,离钾盐越来越近,更离地质人坚韧、无畏的品格越来越近。这种内在的节奏感,传达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个行业的艰苦,更多的是面对如此艰苦所表现出的生命硬度和张力,是一种将自己交付于此的忘我和超然。而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唯此种用实际行动传达出的精神和品格才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天山电影制片厂厂长张毅刚说:“只有真实可以重塑观众对主流影片的信任度,只有真实才具有生命力。”于此,《生死罗布泊》确实是圆满完成了任务,坚守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实现了为大众服务的艺术目标。

3 为民务实,以人为本——对地质工作 “为民务实”的启示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部影片所讲述的故事总是有限的,但它带来去启示却是无尽的。《生死罗布泊》无论是从创作的过程还是故事中人物细节的处理,都对当前提倡的“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今天我们提倡共产党员要走群众路线,何谓党的群众路线?“简单地说来,它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在一方面,它认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因此,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不能站在群众之上;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在另一方面,它认为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

邓小平同志的话充分阐释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全部要义,即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为老百姓服务,就是为每一个个体的发展谋福利,让每一个个体的人格都能得到足够的尊重,每个个体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而在中国,“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因为中国的“人民”是最容易满足和最具包容心的。具体到当前的地质工作现状,则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变我们的作风,加强我们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3.1 转变作风,以人为本,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作为一项涉及国计民生的公益性行业,我们在服务对象上已经是非常明确的了,但我们的服务态度还需要不断改善。因为群众不仅仅是指系统外与我们工作没有关系的老百姓,还指我们行业中的普通职工。

对于行业外的普通百姓,与我们发生直接关系的比较少,需要注意的就是提高我们的修养,摒弃高高在上的作风,努力搞好与他们的关系。重点是面对行业内的普通职工,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中的干部应该如何改善与群众的关系。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观念里的等级之分,观念里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俯视情结,由此培养一种普世情怀,培养一种人人平等的观念。影片中一行8人的科考队,其内在是有所谓的“等级”之分的,有高级工程师,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有司机……但是,在这一路上我们却没有看出任何的“不平等”,没有看出任何“上级”对“下级”的命令、指挥,看到的只是一种其乐融融的工作氛围。这种优良作风在野外工作中还比较常见,但是,一旦我们回归到机关单位中,一旦穿上正规的职业装,这种作风往往就不见了。所以,我们的党员干部在这方面要尤其注意,平时多读书,多关心职工思想,勿要动辄指手画脚,真正以一种平等尊重、宽容理解的作风带领职工工作。

3.2 艰苦朴素,勤勉扎实,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邓小平同志在《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一文中曾指出:“我们的历史经验是,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心群众。只要你关心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不仅不搞特殊化,而且同群众一块吃苦,任何问题都容易解决,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在影片中我们就看到了这种与民同苦的可贵精神,高级工程师郑建刚和冷眉因为常年在外,只能把孩子寄养在老家,还把省下的粮票接济家里有三个孩子的同事;地质考察队一行8人一路上没有任何丰盛的饭肴,都只以烤馕和水为食,唯一一次改善伙食是在湖泊边烤现抓的鱼;到了罗中地带后郑建刚每晚拿出的大白兔奶糖是大家最期盼的零食……凡此种种,都表现了那时物质生活的艰苦。但我们的高级工程师们没有抱怨,我们的地质先遣队员们没有抱怨,这在今天却成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

随着地质工作的保障条件越来越好,我们的队伍中也出现了一种攀比享乐的风气:外出调研比待遇、开会吃饭比规格、同级职位比收入……这些都有碍于密切我们与群众的关系,也有损于我们的行业形象。我们要做的,是像冷眉那样在艰苦的环境下冷静地思考我们的实践和理论,是像黄世英编剧那样多次赴罗布泊实地采访,应该让事实胜于雄辩,让实效胜于标榜。

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虽然地质系统不是政府机关,但我们是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公益性机构,我们的每一分资金都来源于人民的税收,每一项工作都应该经得起人民的检验。当前大好的地质工作形势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机会,也增强了我们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危险,这就更需要我们谨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教诲,发扬“三光荣”等行业内的优良传统,摒弃个人主义、争权夺利、推诿扯皮等不良风气,脚踏实地地将关注点放到工作上来,认真本分地做好本职工作,平和大度地尊重每个个体。唯此,地质行业的“为民务实”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邓小平.1994.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17

邓小平.199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28

邓小平.199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42

郭友钊.从肖继业到阿扎提[N].中国矿业报.2012年5月5日(B3)

李泽生.大壮大美的《生死罗布泊》[N].中国艺术报.2012年6月6日(3)

刘晓慧.“三光荣”精神的时代新标识——关于电影《生死罗布泊》的前世今生[N].中国矿业报.2012年5月26日(A1)

刘扬正.十年,地质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地质调查工作向“十八大”献礼系列报道之一[N].中国矿业报.2012年10月18日(A1)

毛泽东.199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467

毛泽东.199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857

毛泽东.199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094~1095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