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化学有趣的小试验

是为了给学校的一次表演助兴 要求 有趣 简单 好看 什么的

是用来表演的哦!!!

说清楚 需要材料 实验过程!!
最好能漂亮些 壮观点!!!!!!!!

初三的话,我想想。
第一个是面粉燃烧。用 50 克面粉,装在一个小碗里。这个时候点燃一个木条。用烧着的木条点碗里的面粉,不反应。然后一手拿面粉放在嘴边,另一支手握燃烧的木条向前伸直(稍稍上抬一点)。用力把面粉吹出去,会发生面粉爆燃现象。此实验无毒,危险性小(烧不着东西的),表演难度有点大,视觉效果强烈。

第二个,以前做过絮状钙沉淀,现象比较特别。但是重现性比较差。浓氯化钙溶液 10 毫升装在试管里,快速滴加 2 - 3 毫升 50% 硫酸,也就是一滴管。不摇动。三秒钟之内,应该生成绿色絮状物,把试管倒过来,做得好的话,可以什么东西都不流出来,全凝固在试管里。此实验对于看过一些实验的初三学生来说还是挺有意思的,但是非常容易失败。一定要自己先至少重复两次确定没问题了,才敢拿出来演示。

第三个,简易钠熔法分析。此实验前提条件,你们那里能弄到蒸馏水。你先跟观众说:“一般生物有机物含有碳氢氧氮等几种元素,但是人工有机物中常有卤素元素,一般都是对人体有害的。怎么判断有机物中含有不含有卤素呢?”收集一点三溴苯酚固体(可以事先自己制取,溴加苯酚,过滤一下即可;使用溴的时候一定一定要戴手套)。然后切黄豆大小一粒钠,与三溴苯酚固体(你跟观众说这是未知有机物)一起放入一个尽量小的试管里边(最好是 2 毫升小试管)。然后用酒精灯烧小试管底,烧几下试管内部就会有小爆炸。爆炸完赶紧把烧得正热的小试管放入装有 20ml 蒸馏水的 50ml 小烧杯(这个烧杯要用自来水洗完之后再用蒸馏水冲洗三次)里。此时试管炸裂。摇晃一下烧杯,倒出一点液体到另一个干净小试管(这个小试管也要用蒸馏水冲洗三次)中,然后滴加硝酸银,有沉淀,实验成功。
这个实验几乎肯定成功,但是准备工作挺多的,可扩展内容多,也比较有意思。表演时候的操作时间很短。

有其它想了解的内容可以给我发消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这里有几个,你看看

化学魔术实验大杂烩
水中的雪花
小魔术师把一个空的玻璃杯放在桌子上,拎起旁边的木桶,向玻璃杯里倒清水。在桌子的一边有一个浅玻璃盆子,盆里有几条金鱼在游动,他见盆子的水不多,就把杯子里水都倒进了盆子,盆里水多了,金鱼在里面欢快地游来游去。
小魔术师对观众说:“我今天要创造一个奇迹,请大家仔细地看我的表演,刚才杯子里的水全倒进进盆子里了,鱼儿在水里悠闲自得地游动,说明这是一杯清水。现在,我再把水倒进杯子里,请大家看清楚有什么变化。”
说完,小魔术师再次拿起木桶,将杯子倒满水,然后把这杯子放在养金鱼的盆子内,大家注视着杯里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没有动静,又过一会儿,杯里还是没有变化,“怎么搞的?”大家等得不耐烦了。突然,奇迹出现了!只见杯子里清水一下子变成片片雪花,从杯子的上部纷纷地往杯底飘落,好一派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景象啊!只不过这是在水里下的“雪”.
秘密:
杯子、盆子都没有秘密,只有木桶是经过加工制成的。木桶内用木板隔成两半,木桶上有两个半块的木盖子,倒水时,只要揭开要倒水的一边的半个盖子,水就能倒出来。
其次是木桶内盛的“水”的秘密。木桶的一格内是盛清水(自来水),而另一格内盛的是饱和了的热的硼酸溶液。
表演时,第一次从木桶倒入杯子里的水是清水,所以金鱼游动如常,第二次倒入杯子里的“水”是热的硼酸溶液,因为它也是无色透明的,在倒硼酸溶液时,注意把木桶转一个方向,观众是不易察觉的。把盛满热硼酸溶液的杯子放在养金鱼的盆子里,因为硼酸在热水里要比在冷水里容易溶化,当盛满热的硼酸溶液的杯子放入盛有冷水的盆子时,硼酸溶液冷却,过剩的硼酸会凝固,这样它就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好像是雪花在飘落了。

清水变豆浆,还能再变回来
星期天,小魔术师给同院的小朋友表演一个小戏法,内容是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只见小魔术师拿着一个无色透明的瓶子,里面装着大半瓶清水,然后用橡皮塞盖好。接着对小观众说:“我可以把这瓶清水变成豆浆”,再把豆浆变成清水。”说完,只见她轻轻地摇晃一下瓶子,说声“变”,立刻瓶子中的清水变成了乳白色的“豆浆”。 小魔术师告诉她的小伙伴说:“请注意,这豆浆只能看,不能喝!”接着又大喊一声“变”,只见她用力将瓶子又摇荡几下,果然白色的“豆浆”又变成了清水。围观的小伙伴都感到莫名其妙。请大伙猜猜,这位小魔术师的戏法是怎么变的?
答案:
原来,小魔术师事先将瓶里的清水中放入少量的明矾(化学名称叫硫酸钾铝)。因为明矾溶解于水,所以瓶中仍然是无色透明的清水。当小魔术师第一次喊“变”的时候,由于小魔术师轻轻地摇晃一下瓶子,将粘在橡皮塞凹陷处的火碱片(化学名称叫氢氧化钠)的一小部分溶解在清水里。这时,火碱与明矾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乳白色的沉淀物氢氧化铝,清水变成乳白色溶液,形如豆浆。反应如下:
2KAl(S04)2 + 6Na0H = 3Na2S04 + K2S04 + 2Al(OH)3(乳白色)
当小魔术师第二次喊变的时候,她用力地摇荡瓶子几下,这时瓶中的液体又将橡皮塞中凹陷处的全部火碱片溶解掉,火碱和氢氧化铝继续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溶解于水的无色的偏铝酸钠,这就使白色“豆浆”又变为清的了。反应如下:
Al(OH)3 + NaOH = NaAl02 + 2H2O
小魔术师变的这个小戏法,证明了铝这种物质有着极为特殊的化学性质——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烧不断的棉线
在一杯热水中不断地加入食盐,并用筷子搅拌,直到盐不再溶解为止。再取一根二三十厘米长的棉线,在一端缚上一个回形针,然后将棉线浸没在浓盐水中数分钟,取出后用塑料衣夹夹住棉线吊起来晾干。将晾干的棉线再浸入浓盐水中,再取出晾干,这样重复多次。
好了,现在你已有了一根处理过的特殊的棉线了。由于这根棉线在外观上和一般棉线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因此,你在进行下面的实验时可以邀请小朋友来观看,他们准会为你的“魔术”拍手叫好的。
你可以将那根特制棉线的一头扎在铁丝上,让缚有回形针的那端悬在下面。然后,你可以先问问小朋友:“如果我用火柴去烧这根棉线,会发生什么现象?”小朋友的回答正是你所期望的――“当然会烧断喽。”这时,你就用燃着的火柴去点棉线的下端。火焰会如大家想象的那样,慢慢地向上燃烧,直到烧到铁丝后熄灭。你的那些小朋友马上就会惊叫起来了:“哇,这根被烧成焦黑的棉线竟然没断,回形针还挂在那里!
现在,你可以向小朋友公开这个“魔术”的奥秘了。你还可以告诉他们其中的科学原理:特制棉线中满是食盐晶体,点燃后,棉线的纤维虽然已烧掉,但熔点高达800℃的食盐却不受影响,因而仍然能保持棉线原有形状,看起来就像没烧断似的。

卤水点豆腐的秘密
如果你注意一下豆腐坊里做豆腐的情形,就会发现:人们总是用水把黄豆浸胀,磨成豆浆,煮沸,然后进行点卤——往豆浆里加入盐卤。这时,就有许多白花花的东西析出来,一过滤,就制成了豆腐。
盐卤既然喝不得,为什么做豆腐却要用盐卤呢? 原来,黄豆最主要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由氨基酸所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在蛋白质的表面上带有自由的羧基和氨基。由于这些基对水的作用,使蛋白质颗粒表面形成一层带有相同电荷的水膜的胶体物质,使颗粒相互隔离,不会因碰撞而粘结下沉。 点卤时,由于盐卤是电解质,它们在水里会分成许多带电的小颗粒——正离子与负离子由于这些离子的水化作用而夺取了蛋白质的水膜,以致没有足够的水来溶解蛋白质。另外盐的正负离子抑制了由于蛋白质表面所带电荷而引起的斥力,这样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而颗粒相互凝聚成沉淀。这时,豆浆里就出现了许多白花花的东西了。
盐卤里有许多电解质,主要是钙、镁等金属离子,它们会使人体内的蛋白质凝固,所以人如果多喝了盐卤,就会有生命危险。
豆腐作坊里有时不用盐卤点卤,而是用石膏点卤,道理也一样。

水中花园
1.实验目的
了解大多数硅酸盐难溶于水。
2.实验原理
CuSO4+Na2SiO3=CuSiO3↓+Na2SO4
MnSO
4+Na2SiO3=MnSiO3↓+Na2SO4
CoCl2+Na2SiO3=CoSiO3↓+2NaCl
3.实验步骤
在水槽或大玻璃容器的底部铺一层约1cm厚的洗净的细砂,再放置一些洗净的像假山的石头等,向容器中加入约15%Na2SiO3溶液(或市售水玻璃),溶液约为5~10cm深,静置。用镊子把直径3~5mm的下列盐的晶体投入Na2SiO3溶液里(放在槽底细砂上不同位置处):硫酸铜、硫酸锰、氯化钴、氯化锌、氯化铁、硫酸镍等。一会后可以看到投入的盐的晶体逐渐生出蓝白色、肉色、紫红色、白色、黄色、绿色的芽状、树状的“花草”,鲜艳美丽,故有“水中花园”之称。
4.启迪和思维
金属盐与硅酸钠反应,生成不同颜色的金属硅酸盐胶体,在固体、液体的接触面形成半透膜,由于渗透压的关系,水不断渗入膜内,胀破半透膜使盐又与硅酸钠接触,生成新的胶状金属硅酸盐。反复渗透,硅酸盐生成芽状或树枝状。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