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是谁哪国人啊

如题所述

第一位摘取该项桂冠的法国诗人苏利·普吕多姆(1839-1907)是一位逐渐淡出人们记忆的人物,即使在他的祖国法兰西,如果不是在一部十分详尽的文学史上,我们也很难找到他的名字。虽然普吕多姆不乏才气,也卓有成就,但是对于诺贝尔文学奖这顶沉甸甸的桂冠他确是有些承受不起。难怪消息当时刚一公布,便引起舆论大哗:托尔斯泰、易卜生、左拉、卡杜齐……一个个堪称文豪和大师的人物,哪一个不比苏利·普吕多姆更有资格呢?斯特林堡、拉格诺夫等43名作家和艺术家甚至还联合签名,为托尔斯泰的落选打抱不平。该项大奖说是授予法国的也许更为恰当,“想到这如此崇高、许多我认为高于我的作家都在争夺的荣誉以及这荣誉给我的作品的所有奖赏都将属于我的祖国,我心里非常高兴”,这虽是普吕多姆自歉之辞,但未尝不是事实。 苏利·普吕多姆年轻时作过工程师,学习过法律,但他对这些被别人视为坦途正道的职业毫无兴趣,而是热衷于写诗,26岁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集》,当时一言九鼎的批评界巨擎圣·伯夫赞扬普吕多姆“在诗中提出的新的运动,宣告着有如黎明前的战栗一般的世界”(《诺贝尔文学奖全集》,徐利·普鲁东、莫姆森卷,台湾环华百科出版社,169页)。早期的诗歌以抒情为主,感情细腻,形式完美、吟唱着内心深处的悲哀与苦痛。《破裂的花瓶》一诗是其中的代表,在当时曾广为流传:马鞭草枯死在花瓶中,\花瓶碰到扇子裂痕暗生,\扇子只是轻轻一碰,\裂痕在悄无声息间生成。\可是花瓶受伤虽轻,\裂痕却每天侵蚀水晶,\过程不可见但很确定,\一圈裂痕不觉已经形成。\滴滴清水渗出瓶中,\花儿汁液消耗尽净,\无人察觉,无人心动,\它已破裂,不要去碰。\爱人之手经常亦不留情,\它轻轻一拂,伤害却重,\心儿不觉间裂开细缝,\爱情之花就此凋零。\依然完好,在世人眼中,\心儿自感伤口扩大作痛,\伤口细而深,心儿悲泣不停,\它已破裂,不要去碰。 自《孤独集》之后,受古罗马诗人卢克莱修的影响,其诗逐渐摆脱了早期的抒情,转向一种哲学和玄学思考,试图将科学、哲学和心理学结合起来,探讨“内在的人性”,创作一种博大精深、融天地与人性于一体的诗歌。他的诗“强有力的表现出心灵的不安与苦恼,人的理性与爱情的冲突,细腻的追求人类心理各种复杂的阴影与变化,将爱情沉浸与悲痛至极的达观与宽恕的世界,他在诗中吟咏出边仰望着广大浩瀚的天空,边凝视着地上之虚无的悲哀”(同上)。他渴望像探讨世界的本源和本质以及人生的真谛,“但是,他徒然具有科学修养和热情,却不具备写哲理诗的才情,也没有找到将诗与科学、哲学结合起来的角度”(新编《欧洲文学史》第二卷,商务印书馆2001年,249页),虽有许多至理名言,但往往只能流于干巴巴的空洞说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