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 新课程追求什么样的课堂教学

如题所述

有效教学 新课程追求什么样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一直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自2006年12月以来,历时5个月,赴七个省先后听课评课80节,据此探讨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成就,分析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及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症结”性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调研方法与内容
从2006年12月以来,笔者历时5个月前后赴广东、山东、山西、甘肃、四川、湖北、内蒙等地的课题*实验学校,开展课题指导和校本教研活动,共听课评课80节。本次调研主要采取了观察法和座谈法。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改革理念,开发和研制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和教师座谈提纲。调研采用了“观、评、训”三位一体校本教研模式:“观”是课堂教学观察和教师座谈;“评”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与分析;“训”是根据观察和分析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指导。
(二)基本成就与分析
从80节课观察来看,绝大多数课基本符合新课程标准和要求,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尤其是教师角色转换、课程目标体现、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话语转型等方面有突出表现。
1.教师角色转换意识得到充分体现
有93.75%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新课程所要求的角色意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材复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学习、主动发展的教学方法,因地制宜,创造条件,采用小组合作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能够根据学生差异,进行个性化指导。在实施小组学习时,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亲历各组,分别给予有效指导、点拨,使各组学习效果、质量得到保证。例如,有的老师在一节课中直接指导点拨学生的时间长达90%。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主宰的阵地,学生不再是教师教学的奴隶,教师以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创设出凸现学生主体性的自由、开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他们之间真正建立起相互帮助、相互交流的学习共同体。
2.新课程三维目标意识得到初步体现
讲课教师基本能够理解课程文本体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体现。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不是急于给出现成答案,而是引发学生的积极对话和思考,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尤其是小学的科学课、中学的理科教学。在语文、政治、历史等人文艺术学科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到最佳体现。山东省枣庄市中区红旗小学的教师在上音乐课《小乌鸦爱妈妈》时,让学生谈自己如何爱妈妈,并逐步引导学生感受爱妈妈的最好行为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安排“比做家务”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妈妈的辛苦,感受妈妈平时对自己的关爱。通过“您对妈妈最想说什么”的教学环节,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妈妈的真情和珍爱。由此看出,该节音乐课较好地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要求。
3.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初步得到体现
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和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努力尝试着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采用齐读、默读、展示读、小组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反复思考文本的意义,探索问题的答案,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学习。例如,在《搭支架》这节课中,教师让学生动手制作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支架,学生学习热情较高,有效提高了动手能力以及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
4.问题意识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
有60%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问题意识,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自主发现问题,在问题对话中生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意识体现分为三类:一是课堂内学生生成问题,如教师在上《苹果里的五角星》时,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自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对话,最后让学生概括这篇课文基本问题是“创造力”。二是教师课前生成问题,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回应问题、解决问题。如教师在《永恒的眼睛》中事先设置问题练习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积极思考、想象,激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课前学生生成问题,课堂解决问题,课内再生成问题,再解决问题。如山东省枣庄市十三中的教师在上《雪》这篇语文课时,课前让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预习;课中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生成问题,问题分三个模块,即“知识园”、“我知道”、“考一考”。学生以小组合作展示的形式解决问题,教师是真正的指导者、评价者。这种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又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5.情境意识普遍得到广泛体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的情境意识不断得到加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根据学校教学实际,进行了多元化的教学情境设计和应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了广阔平台。一是语言创设情境,讲故事、猜谜语。如《小乌鸦爱妈妈》的教学首先以“乌鸦”的故事引入,渲染了与课程内容一致的教学氛围。二是活动创设情境,做游戏、课本剧、情景剧,通过形象、逼真、生动的表演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知。三是媒体创设情境,教师教学过程中巧妙使用投影仪,播放DV音乐、电视片段、展示图片等,创设了与课程文本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基本符合适度、适合、适用、适时的“四适”原则。如教师在上《我总会和您在一起的》时,用媒体播放惊心动魄的故事片段和图片,立刻把学生引向课程文本,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6.新课程评价意识得到真实体现
从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话语和行为来看,超过90%的教师已经走出了“为评价而评价”的误区,由过乱、过烂、过露的教学评价转变为真实、规范、科学的教学评价。引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激励性评价、暗示性评价、及时性评价等;在评价手段上,有星级评价、小红花评价等。学生在教学评价中得到真实的学习体验和成功的快乐。具体在评价话语表现以下三点:一是由强调统一的压制性教学评价话语转变为体现个性意识的差异性评价话语;二是由强调单一的封闭性教学评价话语转变为体现多元意识的开放性评价话语;三是由缺乏理性的独断性教学评价话语转变为体现科学意识的规范性评价话语。
7.小组合作教学意识得到局部体现
山东省枣庄市和广东省佛山地区的教师对小组合作教学有一定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其他地区的教师也分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尝试。枣庄市红旗小学、十三中学、西王庄小学等校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红旗小学实践了“自主探究+展示交流+拓展训练+回归应用”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的过程理解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张扬、和谐发展、体验生命的过程。在该校观察的7节课均采用该模式教学,学生学习表现得自然、真实、大胆、勇敢,充满自信,全员参与。“小教师”穿梭于讲台与同学中间,显得悠然自如。可见,该校小学生基本养成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与品质。
(二)存在问题与分析
1.“走近”与“走进”的关系问题
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行为上看,多数教师还是滞留在“走近”新课程阶段,没有真正“走进”去。有部分善于探究的教师是“身进”,而未达到“心进”的境界。从80个教学设计来看,与过去“五模式”备课相比有重大突破,呈现出灵活、多样的好趋势,但是教师们备课的重心仍然是备教材,备其中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同时关注另一个重心:“备学生”,教学设计依然“目中无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似乎想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然而在学习时间分配、话语权占有、传授权威性等方面仍占绝对主导和控制地位,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舍得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担心由此带来的放任自流,强调严格管教。教学风格方面,教师在观摩课上表现得和颜悦色,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进行个性化指导,但在平时教学中,依然是“横眉冷对”。以至于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出现有学生非常讨厌学习某位教师的课程的现象。
由于许多教师没有真正走进新课程,所以导致“理念”与“行动”两张皮,缺乏足够的自信,不敢超越传统、不敢超越自我。还有一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持“观望”态度,缺乏主动意识,总是“小心翼翼”地接受、等待和探索,始终处于让校长、主任推着“走”的被动地位,没有体现新课程改革中的主体意识和地位,这正是教师没有走进新课程的真实表现,这也是目前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大“顽症“。
2.“惯性”与“创新”的关系问题
不少老师接受和认同了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观、学习观、课程观和评价观,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仍然按自己固有的方式和套路“出牌”,依旧是经验性地备课、上课和拓展,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以及甄别式教学评价等。这种自然的、多年养成的“惯性”,很难加以克服和改正。这部分教师缺少的是创新意识,在“惯性”和“创新”的天平上,“惯性”的重量大于“创新”的重量。如何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新的难点,要逐步引导教师从教学环节的点点滴滴的“小事”开始改变传统习惯,学会对照新课程标准,清理自己的“惯性清单”,针对清单内容,坚持每天改正,自然而然克服传统“惯性”,逐步成为一个创新性教师。
3.“形式”与“实质”的关系问题
目前在如何实施新课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部分老师的“浮躁”心理,即面对课堂教学研究,不能进行冷静思考,而是试图寻找捷径,从而过分追求课堂教学的外在形式,忽视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在实质。为了追求“形式”,有的老师在“务虚”上下工夫,用强制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在观摩课上回避成绩差的学生发言等,这种形式上的改变不仅不能不能改善学生的学习,也对新课程带来负面影响。
4.“惰性”与“智慧”的关系问题
通过与讲课教师的座谈与交流,发现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师的惰性问题(职业倦怠)。这种“惰性”就是不善于学习、研究和积累。养成这种“惰性”并不单纯是教师的责任,而主要是传统教育体制、教学制度造成的。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传授知识,教学行为过程基本上就是根据教材写教案,上课复述知识,天天批改作业,定期组织考试等,无须教师去自主学习,天长日久便形成了一种错误观念,认为“老师不需要学习”了。然而,新课程呼唤着教师成为智慧型教师,以往类似工厂机件工人那样的工作方式,与新课程教师的称谓并不相符。教师智慧生成的基础在于“爱岗敬业,关爱学生”,而生成的途径则来自长期的自主学习和教育科研的积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