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艺术的设计与科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4

文艺复兴使“美术”从“艺术”中分离出来,形成所谓的“大美术”、“小美术”,工业革命使“设计”从剩下的“小美术”即“装饰艺术”中分离出来。美术辞典对设计的解释是这样的——“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形成的构思和意图,运用符号形象地表现为可视的内容,作为造型活动的重要阶段的造型计划可称为设计。”
装饰艺术因为设计既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又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所以有人把设计定义为科学的艺术,也有人定义为艺术的科学。他们争论的焦点是:在设计中艺术的成分居多还是科学的成分居多。我们暂且把设计看成是美的“物化”。当美的“物化”达到一定质量时,才能形成一种较高形态的生产力。但并非美的“物化”质量越大,它的物质和精神形态生产力就越高。它受到时代性和创造性的制约,时代性又包括科技形态、历史遗产及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地域、市场、艺术观、思想基础,创造性又受科学的方法、敏锐的感受以及客观标准、文化标准、商业标准、主观标准的制约。只有当美的“物化“与以上这些因素相适应时,才能对生产力的主体和实体部分起到更佳的扩张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设计是科学,
装饰艺术设计师在创造某种使用功能时更重要的是赋予其以人类情感和生命即满足人类的心理需求,设计师要表现人类情感,设计同样是艺术。艺术是通过自己特殊的语言表达感情和情感活动;设计也通过自己的语言——材质、色彩、形体构造及整体传达它的功能目的和深层的文化含义。
社会发展到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没有必要下结论说设计到底是艺术还是科学,它是艺术和科学的多角度的融合。人的情感将设计和科学、艺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适应当时当地的人的情感需要对设计来说是重要的。就拿曾经风靡整个世界的现代主义风格来说,现代主义注重使用功能,适合目的、用途而淡漠了人的精神需要;崇尚几何形,排斥有机形,而未能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消除设计上的装饰,实际上是失去了表现人类情感的一个重要形式,它并非出于对人的关怀,而是对机械大生产的关心;反对历史式样而忽视了人类文化的连续性;追求形象纯化,风格统一而未能考虑到文化的民族性、差异性,更忽视了人的个性和多样性。因而我们说现代主义未能很好地关心人,它已经满足不了人们今天的需要了。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正是由于现代主义风格的普及,人们生活在一个由我们自己造就的单调的产品世界里,住着差不多同样的楼房,坐着差不多同样的汽车,走进差不多同样的办公室,然后下班后又回到差不多同样的居室……单调的风格化的物品包围着我们,窘息着我们,使我们变得和它们一样,渐渐失去了感觉。如今,人们已经放弃了“现代主义”的理论,对“机械风格”,“标准化”,“简单化”越来越反感的人们认识到产品过于注重功能性、物质性,牺牲自然性、非物质性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作为人类,我们不仅应把那些物品用于我们的生活,而且,还应该开始把它们当作我们心灵和感情的投射,愉悦我们,表达我们。让它们吸引并纵容我们的各种感觉,支持和帮助我们的行为。
现代社会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大家都生活在不知道下一分钟、秒钟甚至更短的时间里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情感空虚里,“设计为人”的目的就显得更加重要。
装饰艺术设计需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然而它的目的却始终是创造设计人的生活,引导人们新的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基础上的生活方式。设计需要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及人与物的关系。今天,人们对设计的态度的改变使设计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它把理性的设计意图,内心的联想和感觉上的价值柔和在一起,进入了一个有着一切可能性的更广阔的与人交流的领域。这样的设计在注重功能因素和经济因素和经济原则的基础上强调尊重人的情感,强调设计的有机结构和感情品质,从而换取人们对设计的亲近感和信任感。 其实,装饰、设计都是后人定的名称。在远古时代,就实用性而言,建筑(今天的设计)和制像(今天的装饰)是没有区别的。人们建造茅屋是为了遮身避雨、挡风防晒,为了躲避操纵这些现象的神灵;制像则是为了保护他们免遭其它超自然力量的危害,他们把这些超自然力量看得跟大自然力量看得一样地实有其物。原始的建筑、制像无疑都是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人们的思维能力及知识水平的制约下完成的,它们只需承载功能不需承载审美。社会越往后发展,艺术、设计及装饰艺术设计等等一些细分学科自然而然地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告诉我们,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个元素都是螺旋状态上升发展的,我们今天定义为装饰艺术设计的学科也不例外:无论是为了满足古埃及法老追求永生愿望的装饰风格还是崇尚生殖的印度装饰风格,严谨和谐为标准的古希腊装饰风格,追求繁琐装饰的巴洛克装饰风格及洛可可装饰风格,甚至是主张省去一切装饰的现代主义风格及随之而来的反现代主义风格的诸多风格,都从不同的角度承认了装饰的客观存在,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性,并且证明了装饰艺术设计与艺术、科学一样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历史过程。
人们今天追求简洁的艺术风格决不意味着人们的思维层次与原始时代的人们是相同的,原始时代的人们是因为不懂得美也不需要美而将周围的一切用简单的手法表现出来,而今天的人们是因为知道的太多而追求用简洁的手法表现周围的一切,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变得轻松起来。历史唯物论还告诉我们,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直接动力,他带动着经济基础及受它影响的上层建筑的发展。装饰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文化意识的表达方式即上层建筑的一个方面,最直接的影响动力同样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力,是特定历史环境中物质基础与精神基础的统一。是的,谁都不可能抛开时代做装饰、论装饰。
工业革命后,设计从“小美术”中分离出来。由于工业文明刚刚出现,由于当时科学家能在具有大量空白的基础上,向纵深迅速开拓,使人们陷入了一种由于工业革命以来大分工的惯性所形成的旋涡里。认为可以省去一切装饰。早期信息时代社会特征的出现,使得人类物质与精神需求有了新的变化,人们对缺少变化,过于理性单纯且千篇一律的现代设计感到枯燥,开始厌倦,转而追求功能和形式的多样化。社会现实加之受60年代兴起的大众艺术的影响,成为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分离的重要原因。
20世纪6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一反现代主义“少既是多”和摒弃装饰的的观点,强调设计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反对简单化、模式化,认为设计应提倡装饰。时至今日,我们不能用对和错来衡量现代主义设计风格或者后现代主义风格,它有它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根源,不过,我们这些学装饰艺术设计的人应该认识到,装饰作为一种特定的历史文化形态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至今,永恒性是客观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尽管在某些短小的时间段里被人们忽视了。
这段特殊的时间就正好是螺旋上升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从不知道什么是装饰到知道它并且利用它为权贵服务,再到为了使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而抛弃它,再到在满足老百姓的生理需要的基础上所作的满足心理需要的装饰本来就证明了社会的进步。现代文明发展到今天,艺术、设计及装饰艺术设计的含义和手段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人们把装饰又分为对环境的装饰,对产品的装饰及对视觉传达的装饰。 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较以前不同了,把技术看得无比重要。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了“原生性的装饰”即无论是环境、产品还是视觉传达设计都在开始阶段考虑到了装饰性而后来没有对它们进行附加的装饰。于是有人看到表象,认为不需要装饰了。
装饰艺术其实,社会发展越快,人民生活水平越高,就越需要装饰来满足人们深层次的精神需要,只不过装饰的形式可能是内隐的。
后信息时代,社会中的一切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和设计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就无疑使装饰艺术设计的含义和诸多方面也得适应社会的变化。新技术、新思维、新材料等新东西层出不穷。装饰艺术设计师应该把握住时代的主旋律,仔细研究利用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样的技术手段去实现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统一。因此,装饰材料的合理使用,装饰法则的合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媒介的合理利用对装饰艺术设计师来说是重要的。而传统意义上的装饰绘画、装饰雕塑都已经成为众多装饰艺术设计的分子之一,它们已经承担不起“装饰艺术设计就是装饰绘画、装饰雕塑”的重压。让我们把视野放开阔些,在把握好人们的精神需要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媒介,为装饰艺术设计描绘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