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印度独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6

印度独立后,尼赫鲁出任第一任总理。1954年6月,尼赫鲁与应邀访印的中国总理周恩来发表声明,公开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次年,又与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等人共同发起万隆会议,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商大计。1962年,由于印度国内局势不稳,为转移国内视线,尼赫鲁派兵在中印边境制造事端。这是尼赫鲁一生中最大的败笔。
从 1950 年1 月26 日起, 印度宪法正式生效。印度成为一个“主权的民主共和国”, 但同时留在英联邦之内。从建国起, 尼赫鲁连任四届总理, 直到他逝世。印度在历史上从未被这么大范围地统一过, 从未出现这么多民族结合在一起的局面。总理的工作是十分繁忙的, 尼赫鲁一天工作往往十五六个小时。他每天天一亮就起床, 然后锻炼身体, 沐浴更衣。他总爱在传统的印度服装的胸口别上一朵红色玫瑰。他的努力, 使他成为战后世界的一位著名的政治领袖。
在建国初期, 尼赫鲁还没有成为印度无可争论的最高政治领袖。然而, 到1948 年1 月30 日, 甘地在前往比尔拉大庄园作晚祷的途中被一狂热的印度教徒刺杀; 另一位尼赫鲁的政治对手萨达尔·瓦拉巴伊·帕特尔也于1950 年12 月病逝。这样, 他成了印度的最高权威, 开始了印度现代史上的“尼赫鲁时代”。在他任总理期间, 印度举行了三届大选。每一次国大党都以绝对多数获胜, 一党天下的局面直到八十年代后期才有所突破。
尼赫鲁的领导风格并不是十分民主的。他的内阁开会时, 部长们往往到会上听一听尼赫鲁的指示, 然后去办就是了, 对一切重大决定也不许部长们有任何反对意见。这种领导作风虽然与他多年在欧洲接受的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相背离, 但因为比较符合印度几千年的封建传统, 又因为尼赫鲁本身的经历, 使他在人民群众中威望极高, 所以他能比较独断地进行治理。
尼赫鲁执政之初的主要任务是清除英殖民主义势力, 削弱封建主义的影响, 以巩固印度的统一, 发展资本主义, 尤其是发展工业。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第一, 重新进行行政区划。英国统治时期的印度行政区划还带有割据的色彩, 全英属印度被分成11 个省份和600 多个封建土邦。实行分治后, 英属印度合并了一些土邦。在1950 年宪法中, 全国划分为28 个邦, 分为三等。其中甲等邦9 个, 基本上和原来的省的范围相同; 乙等邦9 个, 由原来较大的土邦或几个土邦合并成的土邦联盟组成; 丙等邦10 个, 一般为过去较小的土邦。然而, 这一划分仍不能尽如人意, 主要原因是未能消除印度长期以来行政区划与语言区域交错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民族成分比较复杂的地区, 大家的反应更为激烈。1952 年12 月15日, 南印泰卢固族活动家波堤·斯里拉姆鲁为抗议政府拒绝按语言划邦的要求, 绝食58 天而死, 全国更加不平静。形势逼迫政府重新考虑行政区划的问题, 但又受到来自大财团的压力。大资产阶级的产业往往分布很广, 按语言分邦会对他们不利, 但最终尼赫鲁还是决定顺应民意。1955 年11 月, 印度重新划分为14 个邦和6 个中央直辖区, 并成立了地区委员会,每个委员会管四五个邦, 使这一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第二, 恢复印度人的印度。英国殖民时期印度政府内文官大多是英国人。尼赫鲁为了改变这一状况, 建立起印度行政官制以代替英国文官制度, 培养印度人担任各级行政官员。此外, 印度军队以往高层领导大多是英国人, 尼赫鲁在军队里改组了领导机构, 废除陆军总司令兼管海、空军的制度, 实行三军分立, 由印度总统担任三军最高统帅, 同时培训和提拔大批印度人任中、下级军官, 高级军官也逐渐由印度人接替。
第三, 实行土地改革。独立前, 印度仍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尼赫鲁搞‘ 土改’ 的主要内容有: 废除柴明达法定地主制,实行租佃改革, 规定土地持有最高限额等。其中以废除柴明达地主制较有成效。然而, 各邦议会又利用手中权限, 对这些法令做了很多变动, 削弱了这一改革的意义。
在清除了英印政府时期的两大势力之后, 尼赫鲁又着手制订了印度经济发展的战略。尼赫鲁的发展战略第一方面是实行公私营并举的“ 混合经济”。这在某种程度上受了英国工党政策的影响。1943 年, 印度通过了一份有关经济战略的决议。它规定国家垄断武器、弹药和原子能的生产以及铁路的经营管理; 国家保留对新办某些基本企业的权利, 如钢铁、飞机制造、造船、电子器材、石油、煤矿等企业, 其余可以由私营来办。混合经济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1954 年, 尼赫鲁在完成对中国的访问后, 想“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当年年底, 印度议会和第二年初的国大党阿华迪年会上分别通过了决议, 以“ 建立社会主义类型社会” 作为印度经济政策的目标。
尼赫鲁忽然提出社会主义的目标, 原因一是早年在英国费边社会主义对他的思想影响; 二是当时印度国内社会主义思潮逐渐兴起。当时, 印度社会两极分化严重, 人民普遍感到有失公平,希望社会主义类型的社会带给人们公平的生活条件; 三是长期对苏联、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观察, 尤其是中国建国后的巨大成就, 吸引了尼赫鲁。他认为中、印同为由殖民地转化而来的国家, 都存在人口多、底子薄的问题, 所以中国道路很值得印度学习。
然而, 尼赫鲁并不是真心要把印度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他在论述他提到的社会主义概念时, 更多地强调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功能上的表现。就如他在1963 年的国大党年会上说“ 社会主义类型社会” 是“ 没有穷困、疾病与愚昧的社会”, “ 所有公民享有同等机会”, 这其实与甘地的思想出入不远。
无论是公私混合经济, 还是社会主义类型社会, 都没有取得太大的效果。在他执政时期印度的工业化效果并不十分好, 农业生产长期不足, 日用品极度匮乏, 物价不稳, 贫富悬殊, 这些都是因为其重视工业, 轻视农业, 偏向大资本家, 忽视大众利益造成的。在他执政期间: 国民收入增加42% , 工业生产增加94% ,农业生产增加41% , 其中粮食增长46%。
相比他在国内建设而言, 尼赫鲁在外交领域却是本世纪最成功的外交家、国际政治活动家。他提倡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他说印度外交政策的目标是谋求和平, 不是通过与任何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 而是通过对每一冲突或纠纷采取独立立场。他倡导不结盟同印度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是分不开的。独立后的印度无疑是南亚、乃至亚洲一个大国 , 印度不结盟的政策可以使印度得以在美苏之间充作砝码, 同时得到美国和苏联的援助。他积极反对殖民主义,收复法国和葡萄牙在印度的飞地。但同时也承袭英国的特权。对周围的一些小国保持“宗主权”。
印度除通过倡导不结盟而搞好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之外, 还努力搞好同中国的关系。中国在印度争取民族独立期间曾给了印度人民有力的声援, 尼赫鲁是第一批承认新中国的人之一。尼赫鲁十分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54 年6 月28 日, 尼赫鲁总理同周恩来总理一起在中印的联合公报中第一次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1955 年, 又和中国一起参加了亚非会议, 在世界上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和平、反帝、反霸的力量。在万隆会议上, 尼赫鲁积极主张加强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支持亚非各国人民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的斗争, 并坚持以五项原则指导国际关系。这时的尼赫鲁在国内外的声望达到了顶点。然而, 在尼赫鲁统治时期, 他也曾挑起中印边界冲突, 表现出了一些地区霸权主义的苗头, 使他努力建立起的中印之间的友好关系遭到了破坏 。1961年又同铁托、纳赛尔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