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最后为什么把皇位传给李显而不是李旦

如题所述

李显是哥哥。还有原来高宗驾崩后,也是李显继位。所以武则天应该让李显继位。(另为,当时那些大臣也是拥立的李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2-02
因为李显是老三,李旦是老四
第2个回答  2018-02-02
主要是出于这几个原因:
一是李显流放在外的十四年,母子之间正面冲突很少,在感情上没有多少隔阂。而李旦常年在武则天的监视下虽然冲突也很少,但她知道李旦为求自保而处处忍让,城府较深,更重要的是李旦的两个妻子被自己杀死,心中的怨气仍在。李显的儿子女儿也曾因为非议二张而被逼死,可武则天也逼死了娘家人武延基。
二是因为被流放的李显还是带罪之身,倘若被武则天召回并重立为太子,他一定感激涕零。李旦就不一定,他本是皇嗣身份,迁居东宫后一切礼仪皆比照皇太子规格,如果让他继承王位一定看做理所当然,自然不会有任何感激之情。
三是李显常年在离长安千里之外的湖北房州,在朝廷上没有自己的政治力量,武则天不用担心被他架空,相反还会维持武则天构建好的权力格局。而李旦常年在朝廷,又是皇嗣身份,依附他的大有人在,况且朝中因他被降为皇嗣身份而得到诸多同情,很容易建立自己的势力。
四是李显和武家人没有多少积怨,甚至还主动与武家联姻,武则天传位给他可以保证武家人的地位,至少可以保命。李旦则相反,他与武家人早已结仇,若是以后登基一定要武家人算账,武氏一族可能有被灭门的危险。

当然,这些只是较为合理的推断,传位给李显是武则天的最优选择。但在《旧唐书》卷八十九的《狄仁杰传》里看到这么一句话:“初,中宗在房陵,而吉顼、李昭德皆有匡後谠言,则天无後辟意。”意思是说,武则天在当上皇帝的初期并没有召回李显重立为太子的打算。李显之所以被再次立为太子是武则天的两个男宠张昌宗和张易之的“功劳"。这段史实在《资治通鉴·唐则天后圣历元年》里有记载:
孙万荣之围幽州也,移檄朝廷曰:“何不归我庐陵王?”吉顼与张易之、昌宗皆为控鹤监供奉,易之兄弟亲狎之。顼从容说二人曰:“公兄弟贵宠如此,非以德业取之也,天下侧目切齿多矣。不有大功于天下,何以自全?窃为公忧之!”二人惧,涕泣问计。顼曰:“天下士庶未忘唐德,咸复思庐陵王。主上春秋高,大业须有所付;武氏诸王非所属意。公何不从容劝主上立庐陵王以系苍生之望!如此,岂徒免祸,亦可以长保富贵矣。”二人以为然,承间屡为太后言之。太后知谋出于顼,乃召问之,顼复为太后具陈利害,太后意乃定。
这也就说,宰相吉顼与二张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拥立庐陵王,武则天最终听取了二张的意见后才决定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这才是武则天最后把皇位传给李显而不是李旦的重要原因。照此看来,理由竟然这么简单。

当然,后人可以说李显被再次立为太子有一定的必然性,因为他是高宗指定的继承人,比起李旦来说更具正统性,而且他是李旦的兄长,以立嫡立长的原则来说,李显也比李旦更具合理性。但是合不合理全由武则天一个人说了算,而二张的建议对于晚年的武则天来说可能显得更合理。
第3个回答  2018-02-02
武则天之所以要传位于李显?主要是出于这几个原因:
一是李显流放在外的十四年,母子之间正面冲突很少,在感情上没有多少隔阂。而李旦常年在武则天的监视下虽然冲突也很少,但她知道李旦为求自保而处处忍让,城府较深,更重要的是李旦的两个妻子被自己杀死,心中的怨气仍在。李显的儿子女儿也曾因为非议二张而被逼死,可武则天也逼死了娘家人武延基。
二是因为被流放的李显还是带罪之身,倘若被武则天召回并重立为太子,他一定感激涕零。李旦就不一定,他本是皇嗣身份,迁居东宫后一切礼仪皆比照皇太子规格,如果让他继承王位一定看做理所当然,自然不会有任何感激之情。
三是李显常年在离长安千里之外的湖北房州,在朝廷上没有自己的政治力量,武则天不用担心被他架空,相反还会维持武则天构建好的权力格局。而李旦常年在朝廷,又是皇嗣身份,依附他的大有人在,况且朝中因他被降为皇嗣身份而得到诸多同情,很容易建立自己的势力。
四是李显和武家人没有多少积怨,甚至还主动与武家联姻,武则天传位给他可以保证武家人的地位,至少可以保命。李旦则相反,他与武家人早已结仇,若是以后登基一定要武家人算账,武氏一族可能有被灭门的危险。

当然,这些只是较为合理的推断,传位给李显是武则天的最优选择。但在《旧唐书》卷八十九的《狄仁杰传》里看到这么一句话:“初,中宗在房陵,而吉顼、李昭德皆有匡後谠言,则天无後辟意。”意思是说,武则天在当上皇帝的初期并没有召回李显重立为太子的打算。李显之所以被再次立为太子是武则天的两个男宠张昌宗和张易之的“功劳。这段史实在《资治通鉴·唐则天后圣历元年》里有记载:
孙万荣之围幽州也,移檄朝廷曰:“何不归我庐陵王?”吉顼与张易之、昌宗皆为控鹤监供奉,易之兄弟亲狎之。顼从容说二人曰:“公兄弟贵宠如此,非以德业取之也,天下侧目切齿多矣。不有大功于天下,何以自全?窃为公忧之!”二人惧,涕泣问计。顼曰:“天下士庶未忘唐德,咸复思庐陵王。主上春秋高,大业须有所付;武氏诸王非所属意。公何不从容劝主上立庐陵王以系苍生之望!如此,岂徒免祸,亦可以长保富贵矣。”二人以为然,承间屡为太后言之。太后知谋出于顼,乃召问之,顼复为太后具陈利害,太后意乃定。
这也就说,宰相吉顼与二张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拥立庐陵王,武则天最终听取了二张的意见后才决定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这才是武则天最后把皇位传给李显而不是李旦的重要原因。照此看来,理由竟然这么简单。

当然,后人可以说李显被再次立为太子有一定的必然性,因为他是高宗指定的继承人,比起李旦来说更具正统性,而且他是李旦的兄长,以立嫡立长的原则来说,李显也比李旦更具合理性。但是合不合理全由武则天一个人说了算,而二张的建议对于晚年的武则天来说可能显得更合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