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史》《民国史》没有正史

如题所述

因为《清史》《民国史》依史家惯例,前朝史后朝修。

自1912年宣统帝退位,中国常年处于被列强殖民军阀混战割据的时期。国力羸弱,民不聊生。918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紧接着国共内战江山易主。

修史是一项无论人力、物力、财力均耗费巨大的工程,为保结论详实严谨,需要对所搜集的相关史料进行深入的甄别与研判。

炮火纷飞的年代,外部恶劣严苛的生存环境,战争资源尚且严重缺乏,没有稳定的合法政府保障修史相关所需经费、团队、以及稳定的外部环境。系统地编纂一部可靠的正史在当时是不现实的。


扩展资料:

二十六史:

1、《史记》西汉·司马迁(130卷)

2、《汉书》东汉·班固(100卷)

3、《后汉书》南朝宋.范晔(120卷)

4、《三国志》西晋·陈寿(65卷)

5、《晋书》唐朝·房玄龄等(130卷)

6、《宋书》南梁·沈约(100卷)

7、《南齐书》南梁·萧子显(59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29
依史家惯例,前朝史后朝修。
自1912年宣统帝退位,中国常年处于被列强殖民军阀混战割据的时期。国力羸弱,民不聊生。918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紧接着国共内战江山易主。
修史是一项无论人力、物力、财力均耗费巨大的工程,为保结论详实严谨,需要对所搜集的相关史料进行深入的甄别与研判。炮火纷飞的年代,外部恶劣严苛的生存环境,战争资源尚且严重缺乏,没有稳定的合法政府保障修史相关所需经费、团队、以及稳定的外部环境。系统地编纂一部可靠的正史在当时是不现实的。
所以,即便有《清史稿》这样的史料留存。由于其编纂团队均是前清遗老旧臣,故其史观难免有失公允,有粉饰美化之嫌。加之战争年代仓促成书,未及仔细校对,错漏矛盾之处颇多。故此书虽然可作为研究清史的重要文献,仍不能视为正史。
至于中华民国时期,涉及的历史原因则更为复杂。正攵氵台总是成王败寇,难辨真假好坏,只能留予后人评说了。
第2个回答  2017-11-18

自汉代司马迁写下巨著《史记》并被后世史官引以为佳作后,纪传体成为史学家们往往会选择的写史方法,然而纪传体有一个弊端无法被避免,那就是它只能被后一个朝代的人写下,为什么会如此呢?

纪传体,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始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以上引自百科,可以看到,纪传体是详细叙述一个人的生平,那么可想而知它不可能在这个人死前被写好,只能等这个人死后,同样的,为了写好一本史书不可能只写皇帝,它涉及了该朝代的方方面面,上到皇室贵胄、下至百官黎民,凡是对历史有较大影响的人都可以青史留名,因此一部好的史书必然要等上一个朝代完全灭亡后,写史人根据前朝留下的史料,综合考证汇总(往往耗费数十甚至数百年的时间)后写下纪传体史书,这往往也是我们提到的“正史”。

所以,《清史》《民国史》没有正史就很好理解了,因为社会不稳、民心未定兼社会尚未繁荣、百废待兴,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史官世家也要在如何活下去上耗费心神,没有什么功夫和心情去编写史书,待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繁荣,可以去写史书了,却又因文言文式微,没有人去写传统的纪传体史书。

附:

1现今有《清史》编写计划,且该计划正在被执行,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投了十几个亿太耗钱,编纂人员对一些内容有争议),该计划目前一直处于被执行的状态中,何时完结暂且遥遥无期。

2清朝留存下一些史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后也有不少成书的清史,但因为种种原因他们都不够系统和权威,真正系统和权威的清史还在编纂中……编纂中……纂中……中……

3至于《民国史》为什么还没写,这就涉及一些正攵氵台上的原因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11-18
一般而言,前朝史是由新朝编写的。但是,由于满清和民国过后,进入了新中国,这个任务就不知道啥时做了。
第4个回答  2020-08-22
依现代人的文化学术修养,像二十四史一样的风格书写是不可能成为正史了,估计是一个断层,就像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的是战国以前远古几千年才会有高人记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