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的春节习俗作文 400字

如题所述

朋友,你听说过顺德“自梳女”的故事吗?在除夕,你上街“买懒”吗?在端午节,你是否曾祺在父母的肩上看赛龙舟?这些,都是我们顺德的民俗。“相沿乘风,相习成俗”。民俗是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的具体表现。在悠长的岁月里,在顺德这方河涌交错,基塘交织的南国沃土上,孕育出多少动人的传说与美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顺德迷人的民情风俗传统吧!
一、顺德春节。“恭喜发财,利市拿来”,春节时,这句话你肯定说过许多遍,而且说的欢天喜地的。春节又称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你知道顺德人过春节的习俗是怎样的吗?旧时,过年包括送灶,接灶,团年,开年,拜年等一系列活动。到了“除夕”,家家户户帖春联,有的还贴“门神”,这是不能贴错的,顺德人形容两人互不理睬叫“贴错门神”,这俗语就由此由来啦!除夕晚,合家团聚吃团圆饭,团年饭后,小孩结队上街“买懒”,唱《买懒歌》,歌词是:“买懒,买到年三十晚,人懒我不懒。”“炮竹一声除旧岁”。正月初一,喜气洋洋,全家围坐厅堂,向晚辈拜年,一起品尝年糕等喜庆的食物。初三俗称“赤口”,半年活动暂停。初四起继续,直到初七“人日”。现在,过年的习惯已大大的简化了,很多一时都已经免去了。吃团圆饭也不一定在家吃,很多都是一家老老少少在酒楼吃;但过年的习俗还是保存很多的。例如,派红包,贴春联,舞龙舞狮,选年花等,这些人们还是乐滋不倦!在我们看来,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顺德端午节。每逢农历端午节,各乡各镇击鼓游龙。过去,由于顺德河涌水道纵横交错,以农耕业和渔业为主,顺德农民习惯了“看门见水,举步登舟”的生活,组建形成赛龙舟的习俗。今天,顺德乡村仍然有赛龙舟的习俗,只离不开几千年来的龙腾风俗的传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顺德人的龙舟精神锻炼千年的古越精魂与充满活力的现代精神的完美结合。龙舟的产生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清乾隆年间,顺德县的一个破落大户子弟首创;二是清康熙年间,“天地会”等组织为开展宣传而编创。普遍认为,顺德盛唱龙舟,可以说是“龙舟之乡”。顺德龙州最富代表性的是龙江龙舟。龙江龙舟采用淘汰制,都要上三天才能决出冠军。冠军队敲锣打鼓,披红挂花,威风凛凛的回村。为庆祝胜利,村里热闹而富有的村民便出钱赞助,做出几十桌饭菜村民围坐豪饭,非常热闹。这就是独特的“吃龙舟饭”。
三、顺德中秋节。中秋之夜,月色皎洁无暇,月圆象征团圆,亲朋就有聚首探望,因此中秋节又称“团圆节”。顺德人和中秋十分隆重。从八月初十开始,人们就忙于购买月饼;八月十四人们称“迎月”,十五称“赏月” ,十六就是“追月”。这可以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接着谈谈鱼灯会。鱼灯会曾以热闹的气氛,给社会带来生气。它既是自发的民间娱乐活动,又是劳动人民智慧与艺术成就的检阅。它是几十年前大良地区不定期举行的民间赛会之一。它多举行于秋高气爽或元宵佳节之夕,由民间的好事者以募捐经费并组织鱼灯主会来筹办。参赛的鱼灯,集中起来,列队游行,近看似锦鳞游泳,千姿百态;远看火龙蜿蜒,五光十色。顺德养殖业素负盛名,是淡水鱼主要产区,大良的“鱼灯会”,是人民群众以艺术形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劳动的赞美、理想的追求,寓意庆丰收的民间文化娱乐盛会。
四、顺德“自梳女”。自梳女产生于清朝后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独有的特殊群体。据《顺德县志》记载:当时,顺德蚕丝业发达,许多女工收入可观,经济独立。她们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后,在婆家受气,地位低微,因此不甘受此束缚,情愿终身不嫁,于是产生了自梳女。在顺德的史上,曾有出现不少窈窕淑女立志不嫁的风俗,她们就是顺德的“自梳女”。珠江三角洲其它地区的自梳女情况与顺德相仿。过去未婚女子留着辫子,出嫁时由母亲或女性长辈将头发梳起束髻;而立志不嫁者则在履行了一定的仪式后,由年长的不嫁者将辫子梳起,此后,该女子即为“梳起”,正式成为“自梳女”。这是由于明是封建礼教对女性摧残最惨烈的时期。并且,在明朝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地处珠江三角洲的顺德盛产桑蚕,天时地利具备,蚕丝业迅速发展起来,其中巢丝多由女子从事,这时顺德经济自立的女子便大批涌现。这一特殊风俗前承于古老的母系社会的婚俗,后来呼应时代具个性解放色彩的社会生活,在晚清至民国前期达到高潮,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蚕丝业衰落,这一带的年轻女性听说到南洋打工收入丰厚,遂结伴前往,许多女性在南洋打工多年,没有谈婚论嫁,五六十岁时,买来供品拜祭天地,也就成为了自梳女。而她们就是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新中国成立后,这一特殊习俗已逐渐消失。
五、顺德唱龙舟。唱龙舟,并不是我们脑海中常有的龙舟的物体形象,而是民间说唱的一种。龙舟用广州方言演唱,形成于清乾隆年间。艺人多在渡船上为过渡者演唱,演唱者手持一支杖头木雕龙船的长棍,胸挂小锣小鼓,边敲边唱,内容以神话故事和劝善祝颂为主,基本上是吟诵式,腔调朴素粗犷,富有乡土气息。龙舟以顺德腔为正宗,故顺德有“龙舟之乡”之称。新中国成立前,常有民间艺人手持用木材雕刻精巧的小龙舟,这些小龙舟配有龙头、龙尾、划舟人、锣鼓手、小罗伞,俨然真龙舟一般,挨家挨户站在门口,先讲一番吉祥话,然后敲响龙舟锣鼓,开唱祝颂的龙舟。龙舟的传统曲目内容丰富,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主。如《八仙贺寿》、《仙姬送子》、《昭君和番》、《三聘孔明》、《凤仪亭诉苦》等,都颇受群众欢迎。辛亥革命前后,曾有所谓“社会龙舟”出现,这些作品,评述时局,抒发政见,对鼓吹革命,起过积极的作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社会龙舟庚戌年广东大事记》。龙舟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卖艺人都是在渡船上为过渡的人演唱,手持一支杖头木雕有龙船的长棍,如果做得精致,也是相当漂亮的艺术品,胸上手上挂着拿着小锣小鼓,边敲边唱,再配合龙舟的摇动使船桨发出声音,作为打拍子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著名粤剧家文觉非的一首《倒卷珠帘》便是龙舟说唱的最后辉煌。龙舟本是端午节期间比赛用艇的名称,而民间艺人、曲艺作者却用锣鼓点配衬,编成合韵律的民歌。后来演变成曲艺、粤剧的一种“曲牌”,成为带有浓郁乡土味、易编易唱易懂的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唱形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