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和绘画关系400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9

摄影和绘画关系400字

一、摄影与绘画的共性特征
(一)具有相同的美术特征
对于摄影与绘画相同的美术特征,画家兼摄影家胡伯翔在《美术摄影谈》中曾作过精辟的阐述。他指出,摄影“亦为新兴之美术,其发挥美感表现个性,实与其他美术无异。”“昔人称画之佳者,曰惟妙惟肖,予意用此语为美术摄影之释意,尤为切当。”在艺术形态的分类中,摄影与绘画大多归为一类:如果以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为依据,摄影和绘画同属于空间艺术;如果以感知方式为依据,它们同属于视觉艺术;若以创造方式为依据,二者同属于造型艺术;在反映客观现实和表现客观情感的关系上又可把二者同时纳入再现艺术的范畴。另外,二者在艺术特征上同样具有造型性、视觉性、空间性、静止性、瞬间性的特点。造型性是通过光、影、色、点、线、面等形式在二维空间里塑造三维立体,从而刻画出事物的外部形态;视觉性是指其作品必须有可视形象的存在,以可视形象让读者来读解作品;空间性表明它是在空间里展示出来的,在存在方式上要占有一定的空间;静止性表明它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静态的;瞬间性说明它只能表现出事物的一个瞬间状态。
(二)具有相同的视觉上的空间立体感
摄影和绘画都是通过平面描绘造成视觉上的空间立体感。它们不同于雕塑,而是解脱了物质实体占有的空间,压缩为平面来表现,作用于欣赏者视觉感受习惯,造出立体的“幻象”形态。也就是说,摄影和绘画本来是平面的造型,借助光、色、影调、线条和构图节奏的效应,却表现出突兀起伏的立体感。不仅如此,由于作者在作品中熔铸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表达了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爱憎情感,因而能唤起欣赏者相似相同的情感体验,引起欣赏者的联想,突破物件固有的内涵,造成超越物件以外的道德力量和艺术意蕴,使有限的瞬间形象收到了无限的效果,表达出一种历史纵深感。
(三)具有相同的表现生活的瞬间性
摄影和绘画要在生活的长河连续不断流动的时空过程中,捕捉带有典型意义的瞬间,把要表现的内容,选择一定的空间,用物化手段凝定下来,构成具有完美精神风貌和本质意义的艺术形象。概括地讲,这种典型要通过道德力量和艺术魅力揭示一定的生活真理,反映生活的某些本质和深度,造成时间连续性的运动感;要求在所描绘物件运动中的一刹那,在一个具有转折性很强的时机里,把过去和正要到来的一些东西,凝定在一瞬之间的一张画面上,从而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所以,它要求作者在创作的全过程中,必须从须事物的发展、时间的流失和生活变化的最富典型意义、最有效的瞬间时机里,选择其具有生动鲜明的个性、深厚生活内涵的特殊细节,把握生活的必然,大胆地淘汰那些偶然的非本质现象,经过严格的加工改造,注入作者心灵的乳液,塑造出独具生命风采的艺术形象。
(四)具有相同的表现生活的空间并列性
作为二维空间的平面造型艺术,摄影和绘画可以把彼此交错的事物、多形体的各式形态、流动变幻的动作、人的内心情绪和五色纷呈的风光,通过色彩、线条、影调,在一张平面图上并列地展现出来,构成和谐完美的整体。摄影和绘画作品的这种视觉的直观性,使得人们能够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一目了然地接受下来。比如,俄国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一张平面上并列著多重景象:低重的灰色云雾,一群佝偻负重艰难举步的纤夫,中景一艘缓缓前移的庞然船体,远景左侧一叶轻帆,右侧一只浓烟飘渺的火轮。尽管欣赏者需要在笃深思考过后,才能领略隐逸在画面深处的精神内涵,但那纤夫、云雾、帆影却一眼可见,造成极为强烈的可见可感的。
二、摄影与绘画的不同特征
(一)使用物质媒介材料的差异
摄影和绘画所使用的物质媒介材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摄影是科技文明的产物,摄影艺术对科技和装置有很大的依赖性。摄影工具是一台高精密的光讯号采集器,胶片是一张化学特性的光讯号存贮器,从产生形象的角度而言,参与摄影创作的,不仅有摄影家,还有照相机。没有照相机就没有摄影,就谈不上摄影艺术。而绘画不同,它所用的媒介材料是颜料、画笔和画布(纸),科技含量低,它主要靠艺术家的“手艺”,靠艺术家的头脑。画家手里的调色盘、画笔是不能与照相机同日而语的,画笔没有直接成像的能力。照相机可以将形象直接摄取下来,而不必经过描绘阶段,原因在于摄影有光学技术和机械技术作为支撑,而绘画却没有,这样就造成了摄影家与画家在技术内涵上的分别。画家的技术是一种“手艺”,而摄影家的技术则是掌握、控制照相机和暗室处理技术的能力。摄影对装置有严格的要求,照相机、感光材料、化学药剂、放大冲洗机械等等缺一不可,这些都是现代科技的结晶,所以摄影对装置的依赖,归根到底是对科技的依赖,正如安德烈亚斯·法宁格所说:“每一张好的照片,都是技术和艺术成功综合的结合”。
(二)造型手段的差异
一般而言,绘画和摄影都是通过光影色、点线面造型手段去塑造视觉形象。但从物理本质上看,绘画上的“光”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用颜料构成的色彩和以色彩表现出来的“光的幻觉”;摄影的光却是真正意义上的光,“是光的物理学、化学感应所造成的影调和色彩”。所以,“光”是摄影艺术造型的最重要的材料。在摄影创作中,与正确感光相联络的,是摄影家如何用光,如果说感光更多地表现出对装置和技术的依赖,那么用“光”则主要是一个艺术问题了。画家只要有了“光”,就可以作画;但对摄影而言,没有“光”就没有“影”。在摄影师眼里,光就是画家手中的颜料。
(三)表现瞬间性的差异
摄影一旦选择了物件,那么物件就会按它本来的样子摄入镜头,留在感光胶片上,而这一“咔嚓”的瞬间是不可能重复的,摄影是用镜头去看,用“光”去捕捉“真实”,是真正抓住了瞬间的艺术。绘画也是去表现生活的瞬间,而这种瞬间与摄影意义上的瞬间,有着本质的不同,绘画的瞬间是用眼睛去抓取的,留存在大脑中,再用笔去表现真实,这种瞬间的真实就带有很大的漂移性,与其说是“瞬间”,倒不如说是“印象”。
被摄者在阴影中,常常表现的调子较暗,立体感也不好,我们可以从有阳光的地方,用反光板将阳光反射到被摄者面部和身上,改善他们的受光情况,使照明光线有利于人物的造型。
(四)表现方法及工艺流程上的差异
摄影撷取生活“瞬间”的速度,迅速而敏捷,而绘画却迟缓。一个画家将留存于大脑的印象再现出来,往往需要十天半月甚至一年半载乃至更长。在表现方法上,绘画灵活多变,可具象、可抽象、可现实、可浪漫;而摄影却不同,照相机只能纪实性地抓取生活中的瞬间景象。但现实生活中的景象总是松散和偶然的,要使互不相关的事物关联起来,或者从一大堆偶然联络的事物中找出必然的联络,让无序成为有序,这就要求摄影家有选择的拍摄。而摄影瞬间的不可重复性,就决定了摄影家要去捕捉、去发现、去等待符合自己审美思想的光线,寻找符合自己意图的角度。这种选择性也决定了摄影家对光线、对现实瞬间、对事物的理解能力的很好把握。
三.摄影与绘画相互交融的关系
当代艺术的程序事实告诉我们,当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与风格被人们长期欣赏而感到乏味的时候,往往需要多样化的技巧和表现手法与之适应,因而艺术便不断进行创新或抛开程式化的技术规范和固有的审美模式,或从其他艺术形式中吸取营养作为一种补充、更新,从而建构起新的样式和新的审美视象,以满足人们新的审美需要。尤其是在艺术观念与审美观念不断更新的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横向渗透、吸收,越来越成为创新的一种途径,这是不争的事实。同样地,摄影和绘画也不例外.
在当代造型艺术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同步发展过程中,摄影与绘画更是自觉不自觉地在相互撞击、交叉中表现出多方位的艺术交融,从一些意境深邃的作品,可以看出它们的互补因素和特征。如摄影家林森的《水乡怀想))(获第九届国际影展金牌奖),朱丁甲的《苗家责任田》(见《全国第十三届摄影艺术作品集》),其画面影像就凝结著国画的笔墨韵味、版画的刀痕雕迹;孙凤初的《季香》,显现著油画粗犷笔触肌里的特点;美国摄影家迈克尔的《风光》、《静物》,渗透著印象派绘画色彩的对比与彩色并列而产生的混合效果。又如国画家程十发的《竹》,美国画家秋阳的《入流》、宋陵的《作品12号一无意义的选择》、王怀庆的《走向世界的人》等美术作品,均程度不同地吸收、融合了摄影的表现形式。
此外,从人类艺术发展史来看,古往今来任何一门艺术的表现媒介、语言、手段和技巧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中就贯穿着不同艺术之间在相互撞击、交叉中所进行的吸收、借鉴、改造、创新。特别是“现代的艺术都明显地具有吸收、借用、综合其他艺术门类特点的倾向,使其本身具有更大的包孕力”( 朱羽君语)。摄影艺术的存在与发展,以及大量的艺术实践证明,它横向地兼收幷蓄他种艺术之长,尤其是绘画之优点,吸取精华,取长补短,通过充分调动摄影艺术表现手段去多方位地反映复杂多样的现实事物的形态,已成为创作中的新因素,其目的就在于使其自身获得更大的包容性与多义性。
那么,艺术间的相互联络、相互作用、互为影响、互为渗透,是否就会失去自身艺术的特征呢?事实并非这样。众所周知,绘画是摄影的姊妹艺术。摄影术诞生以后就受到绘画的薰染。绘画的很多基本功,如对明暗的把握、色彩的认识和运用、构图的选择等等,摄者无不用之。有绘画基础的人进入摄影行业可在很多方面轻车熟路,事半功倍.特别是在摄影过程中、后期暗房处理摄影影像时,会因对绘画种类特性的善长或偏爱而将画技溶入拍摄和影像之中,产生的影像作品给摄影带来了很多画意的感觉,给暗房技术许多新的突破.这方面成功的例子是很多的.除此之外,摄影还从文学、戏剧、音乐、雕塑、建筑、书法等艺术门类吸取了自己所需的东西。然而,它既没有被绘画或其他艺术所同化,也没有失去自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的本质特征,更没有产生什么危机.相反这些吸收对于增强摄影生命的活力与生机,丰富和扩充它的艺术手段以及发展它的表现形态,无不产生了有益的作用。绘画受到摄影的影响,但并没有消亡,反而促使自己重新去探索艺术目标。摄影与绘画并存互补,彼此渗透,并不等于泯灭或削弱自身艺术的特征和品质,而且有助于丰富它的美学形态结构。
著名立体派艺术家洛特早在第一次世界摄影展中就写道:“在一个世纪之内,这个机器将会是画笔、调色盘、色彩、灵巧、习惯、耐心、锐利的目光、笔触、颜料、透明色、诀窍、立体感、精工、逼真。”(0l32一133)当代摄影家康诗纬在他的专著《摄影版画》中也谈到,摄影的写实纪录和版画的刀法肌里构成了摄影版画的双重审美趣味。由此可见,摄影家所采取的摄影与绘画交叉融合、写实与写意溶为一体,不仅表现了他们新的审美追求与艺术趣味,而且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矫正它的偏差,从而掌握新的手法和方法,显露出多样的审美品味。
美国艺术家、摄影师曼·雷(1890一1976)曾经就摄影与绘画之间的关系作了这样经典的阐释:“我拍摄不想绘制的东西,绘制我拍摄不出来的东西。”这一信条深刻地揭示出绘画与摄影之间的互补关系,同时曼·雷兼具画家和摄影师的双重身份也从实践上印证了绘画与摄影之间的亲密姻缘。
文艺理论家钟本康曾在论述小说的“艺术综合”中提到,凡艺术总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它总是根据艺术家所感受到、体验到、认识到的思想感情创造出来的。因此各门艺术之间的相互启示、渗透、综合、融化是合乎艺术内在规律的,是不足为奇的。
事实上,经过艺术交融的作品所显示出来的新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技巧,不仅反映艺术家们对于美的探索的勇气、锐意创新的精神,而且包含了创作主体创造力、想像力和艰难复杂的艺术转化过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摄影与绘画在视觉语言、表现手法与艺术形式的交融中,从整体上补充、丰富和完善了自身的艺术形态。拓宽了画面视觉元素多样组合,审美意象自由物化的可能性,从而促进创作主体更深刻地创造艺术影象,表达丰富的艺术内涵。例如,摄影大师郎静山的《湖山揽胜》,为了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眷恋之情,借用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采取集锦技法,将不同时空的雾山、村舍、亭台、渔舟、苍石、丛树等景物,有序地组合在同一幅照片上,参差俯仰,疏密有致,恰似一幅水墨山水长卷画.尤其是散点透视、画面题跋,不仅增添了作品的民族特色,而且整个画面有一种空灵美,蕴藏着雅洁淡逸的意境。而姜彪拍摄的《宇宙与人生系列》,从画面结构分析,作者同样吸纳、融化了现代绘画新空间组合方式与透视关系。新有的结构、变调的色彩增强了作品的形式感,加深了画面的艺术底蕴,构成一种强劲的艺术张力。因而这组具有探索性的照片才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内容,具有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给人以新颖独特的审美感受。
随着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在艺术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充套件的今天,摄影与绘画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者的交融将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现象,这已成为当代影画创作中的一种明显的趋势,并将焕发出勃勃生机。

摄影和绘画之间是什么关系?

谈到摄影与绘画,最敏感的一个词是“真实”。摄影术的发明无论从观念还是功能,对近代绘画的冲击都是巨大的,不过总有一些细心的人敏感地把握住了它们之间的差别。
不过,摄影与绘画的差别也许只在一线之间。如果摄影不仅作为图象记录而且创造一张作品的话,它与绘画更是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
现代,有相当数量的摄影师把他们的镜头当作画笔来进行创作。看过这些作品,真让人觉得所有的界限和理论问题都不是主要的,无尽的创造力和捕捉美的能力才是最值得我们珍惜的东西。

摄影与绘画的关系

最早的绘画起源是对实物的描述,越详尽越好,也就是写实派,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吧(记不清了可以查一下),人们追逐的是对事物详尽的实际描述,后来才出来了莫奈这样的印象派画家(印象派是马奈最早,但没有莫奈出名),人们对绘画才有了别的形势追求,再后来有了毕加索这样的抽象派。绘画可以说是摄影的前身,用摄影来记述实物状态,而摄影的技术也很多都是以绘画作为基础,比如色彩搭配,布景的框架(也就是整个画面中各个物体的形状),以及现在还有虚化的摄影艺术类似印象派得画。

两者共同点都是发现美,假如简单点说,摄影师留住美丽,而绘画是加工美丽。
一张绘画作品,或多或少凝聚了创作者的想法和观点,就是你看到很像拍下来的一样,在当中画画的人进行了处理,比如说更突出主体,削弱背景,模糊分界线,同样表现一个人或者景,可以用直线、曲线(从线条的语言上说)表现,也可以用素描、中国画、油画、水彩、水粉、版画。。。。。。(从绘画的形式上)表现。而这一切,在选择以上的绘画语言或者是绘画形式方面,也是一种个人的理念或者是主观意识(你为什么选择水彩而不选用素描表现?为什么你画得写实而不画成是抽象呢?)。
我的老师曾经在教我画素描的时候说过,假如你很执著画的物件与你的画那里不怎么样,你倒不如去拍照好了。他的意思是,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有些看上去不美的东西,在画的时候可以进行主观处理。(比方说这个女孩手的比例看上去不舒服,而绘画的时候可以自己想象成,或者加工成舒服的比例。)

摄影与绘画的关系100字以上

摄影与生俱来就跟绘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摄影最开始是服务于绘画的,摄影史中还掀起过画意派摄影的风潮,在我的理解中绘画中的层次关系体现在摄影中就是影调的一种把握和处理,包括构图啊,色调啊,什么的都是摄影和绘画共同所要解决的问题。

摄影和绘画的区别.ppt

摄影一词是源于希腊语 φῶς phos(光线)和 γραφι graphis(绘画、绘图)或γραφή graphê,两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摄影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装置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有人说过的一句精辟的语言: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影象。

摄影和绘画有区别吗?

摄影和绘画有区别
1.摄影偏向于现场感、客观性;绘画偏向于假定性、理想化。
摄影的现场感、客观性是由摄影器材如照相机,感光片等的物理特性决定的。摄影整个过程中,要多次借助科学技术,要运用机器作助手,离开照相机本身的机械作用,离开暗室工艺,摄影作品的产生便不可能。而绘画则不然,一枝画笔一张纸(或一块布),加上颜料,作者便可随心涂抹,欣然命笔。
2.瞬间的表现。
摄影与绘画都要凝固瞬间,然而摄影对瞬间凝固的方式是受天、地、人的严格限制的,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过了这村没这店”便是指此而言。“摄影家只能在顷刻之间完成,不能拖延,不能停顿,不能修改,不能再作考虑。在他开启镜头的一刹那,所有细节全被记录,甚至比他用脑筋记忆还要快。”威斯顿《以摄影的方式看摄影》绘画则不同,它虽然也只能表现某一个历史瞬间、某一个生活断面,但它显得从容自由,画家完全可以将反复构思的瞬间凝结,存之于心,随后在画室胸有成竹地反映出来。绘画中的瞬间是经过画家感受生活、决定主题、构思画面、打出草稿、反复修改、最后固定下来的。而摄影的画面瞬间则是摄影家现场看到、想到、抓到的。绘画的着眼点,受人眼自然的、生理条件的制约。画家只能画人眼所见到的。如对奔跑的骏马四蹄的画法,就曾为哪个蹄子着地争论不止。而摄影是科学的记录,它往往能摄到人眼看不到的,因为在观察事物上,相机的镜头要比人眼来得精确。人眼的视觉只能停留在第—认知层次上,而镜头视觉甚至可以延伸到原子核的内部。
3.光与影的应用。
光的记录作用,是摄影的特长。可以说,摄影是用光来表达思想和记录感情的。而绘画对光的表现就略逊一筹。摄影就是用光的语言来造型,所以有人称摄影为“光画”。在光的运用上,摄影影响了绘画,也提高了绘画的技能,完善了绘画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彩色摄影技术,提供了画家眼睛所感觉不到的光。
4.真实感
摄影依靠照相机的机械效能和光学效能,对其所要表现的物件给予最直接最真切的描绘,这是绘画所无法比拟的。同是表现一个人,照片可以是其人,绘画只能像其人,绘画可以达到“逼真”,而摄影却可以做到“纪实”。在摄影中,被拍摄在画面里的人张三就是张三,不能为李四,画面中的景,桂林即桂林,不会是太湖。因此,摄影无论如何不能像绘画那样用虚构、塑造的手法,创造摄影的“典型”。虽然摄影与绘画都借助于工具,但照相机比画笔对作者的约束限制性更大。违背相机现场捕捉客观纪实特性企图用掌握画笔的办法是不行的。
摄影与绘画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各自有着不同的特性,因此不能混为一谈。

摄影和绘画之间是什么关系?拜托各位了 3Q

我认为“摄影”这个概念将会扩大、泛化,最终涵盖“绘画”,也就是绘画成为“大摄影”的一个分枝。 大摄影应该是指一切带有主观意识反映客观影像的形式,而无关乎通过什么手段:用相机批量记录象素也可,在数码照片的基础上重新排列组合象素也可,或手工创造每一个象素也可(即传统绘画)。绘画就像工艺品大类中的纯手工工艺品一样,作为比较稀有的一支而存在。

摄影和画画有关系么?

摄影一些 风景 人物等…… 可以画画

摄影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关系!

摄影艺术是 造型艺术的一种。以照相机和感光材料为工具,运用画面构图、光线、影调(或色调)等造型手段来表现主题并求得其艺术形象。拍摄者使用照相机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表达思想感情。根据艺术创作构思,运用摄影造型技巧,经过暗房制作的工艺程式,制成有艺术感染力的照片。”
绘画艺术也是造型艺术,忠实于客观物象的自然形态,对客观物象采用经过高度概括与提炼的具象图形进行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是对现实物件的浓缩与精炼、概括与简化,突出和夸张。
摄影艺术与绘画艺术都属于造型艺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