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的组成要素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如题所述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气候、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要素组成的”,在相应的“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中,所标示的亦是气候、水文等这五大要素[3].图文表述相互一致,没有鲁教版那种图文不一,自相矛盾,使人无所适从的毛病.不过,在这个问题上该书即讲“以物质和能量交换为基础的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说“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组成物质——大气、水、岩石、生物彼此渗透,在不停的运动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或系统).”这里的“组成物质——大气、水、岩石、生物”,在其他版本中称为组成要素.就是中图版自己,既说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物质,又说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这种概念使用的错综,在上述各版教材中并没有给予说明,更谈不上梳理清楚.以上三种版本在自然环境的自然地理要素组成上还是有共同点,即都列举为五大要素,只是所指有些不同.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1》(以下简称湘教版)在这一问题上与以上三种版本大异其趣.在课文和相应的插图中并列了14种“自然地理要素”.我们先来看课文的叙述: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4] 这段课文只有三句话,其中第一句话说,“自然地理环境是……有机整体”.这个整体是由“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而自然地理圈层包括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六大圈层.联系接下来的第二、三两句话可知,教材编撰者认为这六大圈层都是自然地理环境这个有机整体的组成要素.这种认识和表述,与上述三种版本很不相同.此外,该书还配有“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和“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4]在大尺度范围的示意图中标示有“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和“土壤”、“地下水”、“风化壳”等7种“自然地理要素”;在小尺度范围的示意图中标示有“大气要素”、“地形要素”、“生物要素”、“土壤要素”、“水文要素”、“地质要素”等6种“自然地理要素”.总之,在湘教版论述这一问题的图、文之中出现了“岩石圈”~“地形”、“大气圈”~“大气”、“水圈”~“水文”、“土壤圈”~“土壤”、“生物圈”~“生物”等五对10个,外加“人类圈”、“地下水”、“风化壳”、“地质”4个,总共14个专业术语,平等并列地表述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目前全国大多数省、市正在使用的人教大纲版,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表述不但与以上四种课标版存在差异,而且该版自己的课文与其插图亦不相匹配,课文列举出了“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六大要素.其相应的“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插图中,“岩石”不见了,只有“大气、水、土壤、地貌、生物(植被)”等五大要素[5].此外,课文六大要素中的“生物”变成了插图五大要素中的“生物(植被)”,难道生物等于植被?从以上的介绍可知,对于这一论题,不但五种版本互异,而且同一版本中,除中图版之外,其他各种版本的插图与相应课文列举的自然地理要素都不完全相同.为了对此有个一目了然的总体把握,特将这纷纭抵牾的表述归纳为表1.表1 五种版本对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表述的比较 要素版本1234567人教课标版[1]课文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 鲁教版[2]课文大气水地貌生物土壤 插图3-2-2气候水文地貌植被土壤 中图版[3]课文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 插图3-2-3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 湘教版[4]课文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 插图3-3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地下水风化壳插图3-4大气水文地形生物土壤地质 人教大纲版[5]课文大气水地貌生物土壤岩石 插图3.53大气水地貌生物(植被)土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18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空间分异特征、形成与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