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安排时间写文综试卷

如题所述

以下是我照的一些资料,希望能帮上忙

整体构想:合理分配各类题型的答卷时间

文综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问答题两大部分。笔者做了一个较长时间的跟踪调查:从高二下学期,抽取一个班的好、中、差三种程度的学生分别完成2007年的山东、宁夏文综试卷的选择题部分,学生平均耗时在1小时左右,而且,程度较差的学生错误率较高。经过高二下学期整个学期的考练,学生普遍适应文综考题思维要求和命题方式。笔者用2008年的山东、宁夏文综试卷再次作一个试验,综合全班不同程度的学生完成选择题的耗时状况,分析后发现:平均耗时在40—45分钟,成绩较好的学生已可以提速至35—38分钟完成。通过这个抽样调查,我们可以将选择题的答卷时间安排为40分钟左右。也就是说,若在总复习过程中,我们要进行选择题的专项训练,可以将学生作答时间限定为40分钟。

按文综考试时间150分钟,扣除40分钟完成选择题,再扣除5分钟用以涂答题卡和检查试卷,完成问答题的时间应为100分钟。

2009年福建的文综试卷的问答题分为必做和选答两部分。

依据书写量,地理问答题的书写量较小,建议安排10—12分钟为宜(即从阅读题目到形成思路到回答完题目的时间为10—12分钟),上限不宜超过15分钟。而历史、政治题书写量较大,且政治题分值较大,建议各安排30分钟完成。必做题部分大概用时70分钟,由此推算,分配给选做题的时间大约为30分钟。

选做题部分,结合07年和08年的山东卷和宁夏卷,可以发现选答题部分只立足于对局部知识点的考察,考生较易形成思路且书写量较小,如2008年山东卷地理选答题的31题【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

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图12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6分)

(2) 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4分)

该题设问较为简短,且对于涝渍灾害的考察指向较明确,即“

形成原因”,且有图片做明确提示,故考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思路

整理出答题要点。第二问也是较容易回答的问题,考生只需回顾课本

上的具体知识点即可作答。

综合上例,我们可以将剩余的30分钟做如下安排,地理、历史选

答题各占12分钟,政治题因分值较小,安排6到7分钟即可。

二 依据学科难点调整答题顺序

文综是政史地三科的综合,各学科都有其各自的重难点,其中等难度题在高考中往往成为考生答题时的“拦路虎”,因此,在总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归纳本学科的重难点题型,及其在高考试卷上可能的几种呈现方式,以提示考生在答卷时适当调整做题顺序,以“先易后难”原则,保证最佳答卷时间的分配。

如地理学科的一些题型对考生的推理能力、逻辑思维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地球运动”的部分,一直是近几年来高考的重难点。如2008年全国卷1的第10题和第11题:

10.当Q地位于北半球低纬时,可能的月份及时刻是

A.12月、17时30分 B.9月、17时

C.6月、4时30分 D.4月、5时

11.一年之内每天同一时刻(6时、18时除外),Q点在该经线上

A.密集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B.均匀分布于整条经线

C.密集分布于南北极圈之间 D.集中分布于南北两个区间

第10题主要考查了不同纬度地区的日出或日落的时刻,考生在分析

对比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对考生在考场紧张气氛下熟练运用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很高。第11题则是典型的学科内综合题,综合考查了地方时、晨昏线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要求考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特别是空间想象力。上述两题,考生普遍反映难度较大,阅卷中也发现上述两题的失分率较高。更重要的是,很多考生花费大量时间在这两题上,严重影响了解答其他题目的时间,也影响了答卷的心态和答卷的整体效果。

由此,我们应当注意,在文综的答卷过程中,若3到5分钟未形成清晰思路的题目,应当主动放弃,以保证其他题目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对于各学科的重难点题型,如地理学科的“地球运动”的题型,应当在解答完大部分题目之后才回过头加以思考。

三 依据不同的题型,确立合理的时间分配方案

1 题目暗示语明显或解题信息明确的题目,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准确完成,以确保其他题目的思考解答时间。如2008山东卷28题第(2)题:“山东文化底蕴深厚。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应如何充分利用山东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7分)”从题干中可以看到,明确的提示语“文化生活”,设问立足于“大省”向“强省”的跨越,考生应当在短时间内迅速调动知识储备,建立起有效的答题框架,即文化生活的基本知识方案包括:“文化的继承、文化的创新、文化的建设”,故此题的答题角度很明确,考生无需在回顾和整理知识点上花费较长时间,再结合分值为7分,此类题型花费的时间不应超过12分钟。

以上所述题型,是考生在阅读完题目之后就能够也应当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思路,并清晰完整地解答的题型。故我们在总复习的过程当中,应当明确要求考生建立清晰的知识方案,并形成清晰的判断力,在遇到题目暗示语明显或解题信息明确的题目时,心中有数——需要分配多少时间。解答时,语言表达尽可能简明扼要,严格控制书写量。

2 综合性较强的题型,需要分配尽可能多的时间深入思考。

文综考试的“综合”二字的内涵,从目前的高考来看,可解读为“学科内综合”与“跨学科综合”,这些综合性强的题目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考生往往出现思路闭塞,答题覆盖面小,要点遗漏等问题,导致失分率偏高。因此,这类型的题目应当提醒学生投入较多的时间。在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后,形成清晰的思路答题;在具体作答过程中,还应当兼顾多方面知识点,尽可能拓宽覆盖面,并展开多角度思考。因此,若作为选择题,往往在思路形成上要耗时较长,才能保证准确率,而作为问答题,其书写量往往较大。总之,对于这类型的题目,考场上往往需要安排较多的时间作答,才能保证解题质量。

这类型的题目有三个典型代表,在培养考生答卷时间分配能力时,需要特别关注。

其一,以浓缩的词语包含丰富信息的题目。如2008宁夏卷的37题的第(1)问:“(关于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造):分析造成大桥施工困难的自然原因。(12分)”,该题中“自然原因”四个字即包含了丰富的信息量,需要考生从地形、气候、水文等角度综合考虑,展开深入全面的思考,才能有效地覆盖答题要点。(37题第(1)问的.答案要点:①海域宽阔②台风多③潮差大④流速急⑤水深,风浪大⑥海洋腐蚀环境作用严重⑦桥墩地基。)答案要点有7点之多,要踩到全部的给分点显然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用以分析材料并回顾所学知识。

此外,类似的浓缩词语在题目中常出现的还有“区位因素”、“水文状况”、“历史原因”等,这些词语充分彰显学科内综合的特性,需要考生用较多的时间思考、回顾,以避免给分点的遗漏。

其二,需要大量整合材料有效信息的题目。这类题型,考生在处理材料信息时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在结合材料信息组织语言答题时会产生较大的书写量,因此,考场上,需要分配较为充裕的时间给这类题目。如2008全国卷1的37题的第(4)问:“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要解答该问,考生除了在头脑中需建立一个时间横向连线,整体把握唐代和近代英国的时代特征,还需阅读550多字的材料,提取隐含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对于考生有效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要求可想而知。

其三,跨学科的综合题。综观07、08年新课程地区的文综试卷,跨学科的综合题呈现的特点多数为立足于一学科的知识背景,解答另一学科的实际问题。这样的题型,需要考生深入分析材料的情境,还需在答题时形成学科思维的转换,因此,这类题型应当提醒考生作答时安排较多的时间。如“2007年宁夏卷问答题的第38题:“中国古代,鼎是帝王之事,或记录大事,或赐给大臣。我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免除农业税后,河北灵寿县一农民亲手铸造了一只252公斤的“告别田赋鼎。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引起了广大农民的共鸣。用政府权威的有关知识分析农民铸造‘告别田赋鼎’一事所蕴含的道理。”该题以告别田赋鼎为核心进行考查,涉及到“鼎”的历史意义,考生在解答时需要先分析“鼎”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再结合政治必修2的第二单元,有关政府职能的知识和政府权威的具体内涵来作答,其答案的书写量虽不大,但考生在形成答题思路,综合跨学科的知识点的思维过程需要占用较多时间。

总之,要想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文综考试中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除了平时打下扎实的基础、有效的适应性练习,还需要在应试方面下功夫,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答卷时间分配方案”,培养考生对题目可能的耗时有一个尽可能准确的预计和宏观的安排是至关重要的。

新课程高考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正在告别机械记忆、简单重复的“文科高考时代”,政、史、地三科的学习理念在新课程背景下正经历着一个深刻的变革,这对一线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因此,在总复习过程中,我们除了对知识点的讲解和分析,还应当顾及对考生合理预计和安排不同类型题目的作答时间的能力的培养,如此双管齐下,相信考生必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21
自己平时掐时间多练练,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别人的不一定是你的,还是自己总结的好
第2个回答  2011-11-20
在规定时间里多练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