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圆明园的资料

如题所述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此事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页屈辱 衰败过程
  当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疯狂地进行洗劫时,就有无数的土匪参与了打劫。能拿走的统统拿走,拿不动的用车或者牲口拉,实在拿不走就任意破坏!那群没人性的英法联军选择最贵重的东西抢劫,土匪掠夺剩余的精华,小民则捡拾委弃于道途的零碎,甚至守园太监也有趁火打劫者。易得的值钱物品很快被搜罗干净了,有人又把希望寄托在散落、埋没于尘土中的细碎宝物上,他们操起扫帚和簸箕,在园中道路上飞沙扬尘,守园的太监官兵将他们称为“筛土贼”,时有谚曰:“筛土,筛土,一辈子不受苦”。 1900年八国联军[这八个土匪强盗是:英国、法国、普鲁士(德国)、沙俄、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今奥地利和匈牙利)]侵占北京,西郊诸园再遭劫掠。这一次,清政府对圆明园已完全失去了控制,趁火打劫的人已不再满足于抢劫 圆明园
  洋人劫余的财富,他们把园内火劫之余的零星分散的建筑、木桥的柱子、桩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被滥伐殆尽。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交易繁忙,而园内则炭厂林立,树枝、树根全被烧成木炭。 民国初期走马灯一样更迭的军阀,都把圆明园作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场,溥仪时期的档案留下了不少无奈的记录:“军人押车每日10余大车拉运园中太湖石。”实际上,拆卖的情况远比档案中记载的严重得多。徐世昌拆走圆明园属鸣春园与镜春园的木材,王怀 庆拆毁园中安佑宫大墙及西洋楼石料。从此,圆明园废墟凡能作建筑材料的东西,从地面的方砖、屋瓦、墙砖、石条,及地下的木钉、木桩、铜管道等全被搜罗干净,断断续续拉了20多年! 至此,圆明园建筑、林木、砖石皆已荡然无存.宣统末年,当地旗人已在园内的宫殿旧址上筑屋,昔日的皇家园林麦垅相望。1940年以后的日寇占领时期,北京粮食紧张,于是奖励开荒。从这时起,农户陆续入园平山填湖,开田种稻。圆明园这处在清初盛世历经150余年苦心经营的湖山之胜,面目全非。
  遗址保护及整修
  康熙时期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烨)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
  雍正时期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
  乾隆时期
  乾隆帝(即清高宗弘历)即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的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于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
  咸丰时期
  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切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
  同治时期以后
  同治年间(1750---1949年),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清朝覆灭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圆明园遗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开。后被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圆明园复原图

  编辑本段园林建筑
  建筑特色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禛(后 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 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 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 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 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 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 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 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 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 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 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圆明园是人工创造的一处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大型园林。平地叠山理水,精制园林建筑,广植树木花卉。以断续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岛、桥堤等,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风景群。园内水面约占三园总面积的十分之四,在平地上人工开凿大中小水面,由回环萦流的河道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园内又缀叠有大大小小的土山250座,与水系相结合,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构成了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园林空间。使整个园林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建筑的水主题特征 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圆明园后湖景区,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是全国疆域《禹贡》“九洲”之象征。各个岛上建置 圆明园
  的小园或风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北岸的上下天光,颇有登岳阳楼一览洞庭湖之胜概,“垂虹驾湖,婉蜒百尺,修栏夹翼,中为广亭。纹倒影,滉漾楣槛间,凌空俯瞰,一碧万顷”。西岸的坦坦荡荡,酷似杭州玉泉观鱼,俗称金鱼池"凿池为鱼乐国,池周舍下,锦鳞数千头。"圆明园西部的万方安和,房屋建于湖中,形作卍字,冬暖夏凉,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雍正皇帝喜欢在此居住。圆明园北部的水木明瑟,用泰西(西泽)水法引水入室,转动风扇,“林瑟瑟,水泠泠,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乾隆皇帝喜欢在此消暑。长春园西湖中的海岳开襟,在白玉石圆形巨台上建有三层殿宇,远远望去好似海市蜃楼一般。 福海之中的蓬莱瑶台,取材于神话中的蓬莱仙岛,原名蓬莱洲。相传,秦始皇曾派遣一个名叫徐福的人,率领千余名童男童女,出海东渡,去替他寻仙境、求仙药,以企长生不老。这当然只能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而雍正皇帝则让工匠在圆明园的东湖之中用嶙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岛,象征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山”,岛上建有殿阁享台,“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并按“徐 圆明园
  福海中求”的寓意,把东湖命名为“福海”。在福海四岸另外还建有十多处园林佳景。福海,东西、南北各宽五、六百米,加上四周小水域,共约35公顷,相当于北海公园的水面。这里水面开阔,景色秀丽,每于端午佳节,在此举行大型龙舟竞渡活动。七月十五日夜,清帝于此观赏河灯。冬日结冰后,皇帝乘坐冰床在福海赏游。福海实际上是圆明园的水上娱乐中心。 建筑的集全国之大成特征 圆明园还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乾隆皇帝弘历曾经六次南巡江浙,多次西巡五台,东巡岱岳,巡游热河、盛京(即沈阳)和盘山等地。每至一地,凡他所中意的名山胜水、名园胜景,就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回京后在园内仿建。据不完全统计,圆明园的园林风景,有直接摹本的不下四五十处。杭州西湖十景,连名称也一字不改地在园内全部仿建。正所谓: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乾隆皇帝南巡之后,在圆明园先后仿建有四处江南名园。其中之一即福海西北的安澜园。乾隆二十七年南巡时,曾以海宁的陈氏隅园作为行馆,并赐名“安澜园”。乾隆皇帝很喜欢该园结构佳妙,回京后就在圆明园四宜书屋左右,仿其位置进行改建和增建。园成之后,也题名叫“安澜园”,当时仿建的另外三处名园,都在长春园内。一处是乾隆二十三年,在思永斋东院,仿照杭州西湖汪氏园而建的小有天园;一处是乾隆三十二年,仿照江宁(即南京)瞻园而建的如园;一处是乾隆三十七年,仿照苏州著名园林而建的狮子林。如园和狮子林,都分别有16个以上风景点。圆明园的西峰秀色,是雍正、乾隆二帝每于七月初七,设七夕巧筵的地方。这里可远借西山景色,河西岸有一组叠山,松峦峻峙,山涧之中瀑布飞流急下。在此近观仰视有如庐山的峻峙气势,取名叫“小匡庐”。坐石临流,仿自绍兴会稽山阴的兰亭。建于雍正朝,俗称流杯亭。东晋王羲之等文人雅士,曾于永和九年三月三(即上巳日),会于会稽兰亭,曲水流觞,赋诗修楔(祭祀活动),被传为佳话。圆明园的这座兰亭,在仄涧中,奇石峭列,激波分注,建有三开间的重檐敞亭。乾隆四十四年,收集到历代书法名家“兰亭序”帖6件,再加上大学士于敏中和乾隆皇帝自己的手迹,合为“兰亭八柱册”。乾隆皇帝让把此亭改建为八方,并换成石柱,每柱刻一帖,这就是著名的圆明园兰亭八柱。廓然大公,后来也总称双鹤斋,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这一景的北半部,是乾隆中叶,仿照盘山静寄山庄的云林石室的山石,叠石而成的。嘉庆诗赞“双鹤斋”:结构年深仿惠山,名园寄畅境幽闲。曲蹊峭茜松尤茂,小洞崎岖石不顽。人们知道颐和园的谐趣园,是仿惠山寄畅园建的,其实,当时在圆明园也仿建有寄畅园。只是两次仿建意境各有千秋。武陵春色,摹写的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艺术意境。建自康熙末年,雍正朝时叫桃花坞,曾是弘历读书的地方,书室叫“乐善堂”。此景,号称有山桃万株。苏州阊门内旧有一处桃花坞,相传是唐伯虎的故居。圆明园的桃花坞,虽然袭用其名,但桃花之盛远不是吴下所能相比。 建筑的造型特征 圆明三园共有一百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即通常所说的一百景。集殿堂、楼阁、亭台、轩榭、馆斋、廊庑等各种园林建筑,共约16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多一万平方米。园内的建筑物,既吸取了历代宫殿式建筑的优点,又在平面配置、外观造形、群体组合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规范的束缚,广征博采,形式多样。创造出许多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极为罕见的建筑形式,如字轩、眉月轩、田字殿、还有扇面形、弓面形、圆镜形、工字形、山字形、十字形、方胜形、书卷形等等。加之在园林布局上,因景随势,千姿百态;园中各景又环环相套,层层进深,形成了丰富多彩、自然和谐的整体美。法国传教士王致诚,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他说:圆明园的建筑,形式变化较多,而且参差不齐,不落窠臼。它的每一座小的宫殿,都仿佛是按照奇特的模型制成的,像是随意安排的,没有一座与其他一座雷同。一切都如此饶有兴趣,人们不能在一览之下,就领略这幅景色,必须一点一点地仔细研究它。 建筑的宗教特征 圆明园的寺庙园林,也是反映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侧面。安佑宫(鸿慈永祜),是按照景山寿皇殿的旧例建造的。用来祭奉康熙、雍正皇帝“神御”,是园内的皇家祖祠。宫为九间,正脊重檐歇山,以黄色琉璃瓦覆顶,是园内体量最大的一个建筑物。周围有乔松偃盖,中轴线南端有两对华表,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方壶胜境,位于福海东北海湾岸边,是按照幻想中的仙山琼阁建造的,据史料记载,这里供奉有2200多尊佛像,有30余座佛塔。这处建筑的前部底座以汉白玉砌成"山"字形,伸入水中。整个建筑体态庞大,金碧辉煌。每当清晨薄雾初起,该建筑在烟雾中时隐时现,宛如琼阁瑶台一般。这处建筑的格调和气势,是我国现存园林建筑中所少见的。舍卫城,是一座典型的佛教建筑。据说是仿照古代印度桥萨罗国都城的布局建造的,城内共有殿宇、房舍326间。康熙以来,每当皇帝、皇太后寿诞,王公大臣进奉的佛像都存放在这里。其中有纯金的、镀银的、玉雕的、铜塑的,年复一年,竟达数十万尊。圆明园遭劫掠焚毁,仅此一处所造成的损失,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文化艺术价值,都是难以用数字估量的。 圆明园建筑的评价 圆明园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乾隆皇帝说它:“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而且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有这样的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
  位置与规模
  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在这些建筑中,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被誉为“万园之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将圆明园烧毁。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烧杀掳掠,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奔西安,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园残存和陆续基本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皆拆抢一空,使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其后,圆明园的遗物,又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奸商巧取豪夺,乃至政府当局的有组织地损毁。北洋政府的权贵们包括某些对圆明园遗址负有保护责任者,都倚仗权势,纷纷从圆明园内运走石雕 、太湖石等,以修其园宅。那侵略者不仅抢夺了那珍贵的历史文物,而且毫不留情地把它化成灰烬。圆明园占地350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圆明园的陆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一万平方米,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总面积竟等于8.5个紫禁城! 它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汲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真可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当丰富的皇家博物馆。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博物馆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园内各殿堂内装饰有难以计数的紫檀木家具,陈列有许多国内外稀世文物。园中文源阁是全国四大皇家藏书楼之一。园中各处藏有《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荟要》等珍贵图书文物。 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10月18日-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闯入院内,把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曾经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 建造情况 历史背景 满族世代繁衍生息在东北黑龙江流域。17世纪中叶,大举进兵华北,彻底推翻了明王朝,自东北入关定都北京,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王朝——清朝,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前在东北过着游牧生活,冬季那里是林海雪原,夏季则气候凉爽。入关后,他们对北京盛夏干燥炎热的气候很不适应。紫禁城虽金碧辉煌、宏伟壮丽,但清朝皇帝感到那里呆板憋闷,特别是在康熙初年,紫禁城发生过火灾后,为了防火,也为了防止暴乱,砌了高高的宫墙。皇宫里院院相套,再加上溪沟水流过于平缓,几乎成了死水,当时对皇城曾有“红墙,绿瓦,黑阴沟”之称。这使得皇帝们有些厌倦深囿高墙的宫廷生活,于是,从康熙初年,便开始修建园林,这种修建工程延续了二百多年。 地形特征及历代建筑对兴建圆明园的影响 北京的西郊,有连绵不断的西山秀峰:玉泉山、万寿山、万泉庄、北海淀等多种地形,自流泉遍地皆是,在低洼处汇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池沼。玉泉山水自西向东顺山势注入昆明湖,成为西郊最大的水面。这里开垦了大片水稻田,形成了自然风景区。早在辽代,封建帝王就选中这里建造了玉泉山行宫,到了明代,这里的自然景色吸引了更多的游人,于是一些达官贵人就占据田园营建别墅,大片土地被一块块占去。到了明万历年间,明皇亲武清侯李伟在这里大兴土木,首先建造了规模宏伟,号称“京国第一名园”的清华园(故址在今北京大学西墙外)。嗣后米万钟又在清华园东墙外导引湖水,辟治了幽雅秀丽的“勺园”,取“海淀一勺”的意思。空旷郊野,出现了亭台楼榭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成为京郊名噪一时的园林荟集之地。到了清朝,皇帝也同样看中了西郊这块绝好的造园之地。开始大规模地兴建园林。 圆明园建造的实施 圆明园的位置在挂甲屯的北面,距畅春园约一里多路。康熙时代的圆明园,里面有前湖、后湖等水面,其内建有“牡丹台”、“天然图画”等园景。当圆明园还是一座藩赐园的时候,规模是不能超过皇帝的畅春园的,所以建景不多,名声也不大,远远比不上畅春园。可后来随着主人的登基,清王朝的太平盛世到来,在其60多年陆续扩建中,终于建成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宏伟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的总设计师名叫雷金玉,他是在修建紫禁城时被康熙看中但在实际建造中大多还是皇帝的看法,不论是康熙、雍正还是乾隆都亲自指导,因此雷金玉异常欣喜。并创造了“烫板”的模型方法。而却被咸丰毁于一旦。
  园林结构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公顷),比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近千亩。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圆明园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会,处理政事,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光是悬挂了匾牌的就有600余座。 圆明园 主要兴建于康熙末年和雍正朝,至雍正末年,园林风景群已遍及全园三千亩范围。乾隆年间,在园内相继又有多处增建和改建。该园的主要园林风景群,有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以及紫碧山房、藻园、若帆之阁、文源阁等处。当时悬挂匾额的主要园林建筑约达600座,实为古今中外皇家园林之冠。 万春园 早先原是怡亲王允祥的赐邸,约于康熙末年始建,后曾改赐大学士傅恒,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正式归入御园,定名绮春园。那时的范围尚不包括其西北部。嘉庆四年和十六年,该园的西部又先后并进来两处赐园,一是成亲王永瑆的西爽村,一是庄敬和硕公主的含晖园,经大规模修缮和改建、增建之后,该园始具千亩规模,成为清帝园居的主要园林之一。至此,圆明三园处于全盛时期。嘉庆先有“绮春园三十景”诗,后又陆续新成20多景,当时比较著名的园林景群有敷春堂、清夏斋、涵秋馆、生冬室、四宜书屋、春泽斋、凤麟洲、蔚藻堂、中和堂、碧享、竹林院、喜雨山房、烟雨楼、含晖楼、澄心堂、畅和堂、湛清轩、招凉榭、凌虚亭等近30处。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有百余座。绮春园宫门,建成于嘉庆十四年( 圆明园
  1809年),因它比圆明园大宫门和长春园二宫门晚建半个多世纪,亦称“新宫门”,一直沿用至今。自道光初年起,该园东路的敷春堂一带经改建后,作为奉养皇太后的地方;但园西路诸景,仍一直是道光、咸丰皇帝的园居范围。该园1860年被毁后,在同治年间试图重修时,改称万春园。 洋楼景区,长春园共占地一干亩。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约为200座。 西洋楼 清帝为了追求多方面的乐趣,在长春园北界还引进了一区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楼”,由谐奇趣、线法桥、万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和线法墙等十余个建筑和庭园组成。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开始筹划,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由西方传教土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但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也吸取了中国不少传统手法。建筑材料多用汉白玉石,石面精雕细刻,屋顶覆琉璃瓦。西洋楼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恃。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 西洋楼景区整个占地面积不起过圆明三园总占地面积的五十分之一,只是一个很小的局部而已。但它却是成片仿建欧式园林的一次成功尝试。这在东西方园林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一位目睹过它的西欧传教土赞誉西洋楼:集美景佳趣于一处,凡人们所能幻想到的、宏伟而奇特的喷泉应有尽有,其中最大者,可以与凡尔赛宫及圣克劳教堂的喷泉并驾齐驱。这位传教士的结论是:圆明园者,中国之凡尔赛宫。
  编辑本段园林特色
  概述
  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 圆明园 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的南部为朝廷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其余地区则分布着40个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海宁的安澜园.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苏州的狮子林........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还有祭祀祖先的安佑宫,举行宴会的山高水长楼,模拟《仙山楼阁图》的蓬莱瑶台,再现《桃花源记》境界的武陵春色。更有趣的是,圆明园中还建有西洋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大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海晏堂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
  主要景致
  大宫门:大宫门共5间,南向,门前有大型月台,东、西朝房各5间;房后另有曲尺型拐角朝房各27间;东为宗人府、内阁、礼部、吏部、兵部、都察院、理藩院、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銮仪卫、东四旗各值房;西为户部、刑部、工部、钦天监、内务府、光禄寺、通政司、大理寺、鸿胪寺、太常寺、太仆寺、御书处、上驷院、武备院、西四旗各值房。 正大光明殿:正大光明殿是圆明园的正殿,皇帝每年举行生日受贺、新正曲宴亲藩、小宴廷臣、中元筵宴、观庆龙舞、大考翰詹、散馆乡试及复试的地方。殿上悬雍正手书“正大光明”匾额,殿堂7间,前面有宽大的月台,东、西配殿各5间。 勤政亲贤殿:勤政亲贤殿即养心殿西暖阁前室,位于正大光明殿东面,为盛暑时皇帝办公之处,有殿堂5间。北设宝座,南为窗,东有板墙开门,与养心殿明间相通,为皇帝召见大臣之所。窗外抱厦内围有木屏,与明间相隔,较为隐秘。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养心殿的西暖阁,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单独接见大臣,批阅殿试考卷的地方。暖阁的北墙上悬挂着雍正皇帝题写的匾额:“勤政亲贤”匾下的屏文是乾隆皇帝的诗篇。 一心奚所托,为君止于仁。 二典传家法,敬天及勤民。 三无凛然奉,大公何私亲。 四序协时月,熙绩在抚辰。 五事惟敬用,其要以备身。 六府赖修治,其施均养人。 七情时省察,惧为私欲沦。 八珍有费甘,念彼饥饿伦。 九歌扬政要,郑卫漫亟陈。 十联书屏扆,式听师保谆。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19
圆明园遗址公园,在北京海淀区中部偏东,西北去西直门二十华里。其东南角为清华大学西门,今之正门昔为万春园大宫门,在清华西路上,街南临北京大学燕园(即前燕京大学燕园),北大北校门即在沿街的万泉河石栏杆间,向西则挂甲屯地区,街之南今为邮电部疗养院,街之北越过一层单位和民居,便是圆明园的南宫墙,其中包括原来的大宫门。顺清华西路向西接颐和园西路,这里就是西苑。过西苑转北偏西,接圆明园西路,西傍园西墙,过骚子营,即北大燕北园,路接清河,清河东西流,南岸为正在施工中之北五环公路,路南即园北墙。东墙则顺中关村北大街。总面积约达十平方公里。
  
  圆明园的前身很可能是明代遗留下来的故园,今已不可考,它作为清雍正帝太子藩邸,于康熙四十八年(1710)营建。雍正即位以后,増修殿宇。乾隆帝复于园东扩建长春园(乾隆十四年,1749年建)、万春园(注1),以后三园总称圆明三园,历清康、雍、乾、嘉、道五帝经营,其规模备极宏大,这就是王闓运《圆明园宫词》里写的:
  
  “纯皇缵业当全盛,江海无波待游幸。行所留连赏四园,画师写仿开双境。”
  
  园至乾隆末,臻于极盛。其一丘一壑,一亭一阁,莫不精思构划,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汇南北宫阙名园为一家,圆明三园约一百景(注2),二十门,堪称近古以来中国宫苑之冠,或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最华丽的宫苑。在圆明园被焚毁以前,自雍正帝始,到咸丰帝止,圆明园是清帝和诸大臣经常办工、休闲之所,而不是电视剧里误导及造成今人误解的紫禁城皇宫。自康熙起,清六帝中,嘉庆和道光逝世在圆明园里。园之南为朝会及大臣侍直之处,即军机处;北则游幸娱乐之所。景有四十,皆乾隆所题。“圆明园”系康熙所命名,已毁的“正大光明”殿额有康熙题字,已毁的大宫门额有雍正题字。“圆明”二字的意义按雍正解释:
  
  “圆明意志深远,殊未易窥,尝稽古籍之言,体认圆明之德。夫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注3)
  
  前人的“园西则西山屏蔽,或迤逦相辏,或突兀相蹙。其内,则玉泉浥注,或辟稻畦,或引溉荷池。所谓:平原膴膴,嘉颖穰穰(雍正《圆明园题记》),林光晴霁,池影澄清,净练不波,遥峰入镜者也。”把圆明园的自然风景描绘得十分透彻。
  
  圆明三园在咸丰末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焚毁,其中的古籍和珍宝主要被英法联军所抢劫,少数被国人趁机抢劫。圆明园的主要建筑物虽在1860年时被焚烧,但至1879年时尚保留大部分砖石结构,包括墙基甚至全貌(注4)。到1900年以后,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这些建筑的砖石材料大量被军阀、政客,以及普通民人所盗劫(注4,本文后面还将进一步说明)。今天,人们所看见的圆明三园遗迹,基本上和王威在1953年所摄的18幅照片一致(注5),但文革中又有少许破坏。现今可查的关于圆明园未被破坏以前的风景描述,主要来自吴振棫《养吉斋丛录》、王闓运《湘绮楼日记》、徐树钧《圆明园词序》,以及载于《钦定日下旧闻考》里的雍正《圆明园题记》和乾隆《圆明园后记》。此外,亦见于西人对圆明园的回忆,其中包括圆明园西洋楼设计师蒋友仁的回忆录和侵华英法联军当事人的回忆文章和书籍,可见于欧阳采薇所译《西书关于焚毁圆明园记事八篇》(现藏北京图书馆,缉于《北平图书馆馆刊》第七卷,第三、四号圆明园专号)里。
  
  
 一般人所知道的圆明园的焚毁,只在 1860年的北京事件中,以为圆明园被抢劫和火烧以后,园子大致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其实大谬不然。虽然,圆明园的大部分建筑已经受到火焚的严重破坏,但是,这些建筑的墙基照壁仍然还保持完好,园里的古木依旧参天,林深叶茂,园里水池处处依旧,泉水叠石宛在,并不是今天我们所看见的圆明园遗址公园里那点可怜的寥寥无几的残迹。
  
  清同治十年(1871),上距圆明园被焚毁十一年,王闓运偕徐树钧(叔鸿)在守备军官廖承恩的导游下凭吊清漪园和圆明园旧迹。在清漪园,他们看见“颓垣断瓦,零乱榛芜。。。。昆明湖归桥上,铜犀卧荆棘”的萧疎景象。明日,他们又在一位七十岁姓董的老太监的导游下,从瓦砾中过圆明园贤良门、勤政、光明、寿山、太和遗址,“至前湖圆明寝殿五楹,后为奉三无私殿、九洲清宴殿,各七楹,坏壁犹立,拾级可寻。”(参1)也就是说,被焚毁后的圆明园宫宇的部分墙壁还保持着,还能辨认出宫殿所属的几间屋。其他一些胜迹的废基也能看见;福海里的蓬岛瑶台的“殿宇犹存数楹”;双鹤斋(即前文“廓然大公”)“乱草侵阶,窗棂(窗格子)宛在。”(参1)按照徐珂的《清稗类钞》的记载,除正大光明殿和九洲清宴殿等殿为七楹以外,其他宫殿都是五楹,这就说明了十一年后的圆明园残迹还大体上保留了砖石结构。再从滕固所著《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参2)1869年至1879年的长春园里西洋建筑废址的照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由于罗马式建筑主要由大理石等石质材料构成而不会被焚毁,所以那些建筑的主要结构完好地保存着,在烟云树杪间依旧挺立着她们白色的秀丽身姿。正所谓,
  
  贤良门闭有残砖,光明殿毁寻颓壁。
  文宗新构清辉堂,为近前湖纳晓光。
  妖梦林神辞二品(注3),佛城舍卫散诸方。
  湖中蒲稗依依长,阶前蒿艾萧萧响。
  枯树重抽盗作薪,游鳞暂跃惊逢网。
  别有开云镂月台,太平三圣昔同来。
  宁知乱竹侵苔出,不见春花泣露开。
  平湖西去轩亭在,题笔银钩连到壡壡。(注4)
  
  明年,即同治十一年(1872)的冬天,清政府大臣里有重修圆明园的建议,并派员查勘遗址,官方才有了第一次圆明园劫后的记录。根据内务府大臣明善堂郎中贵宝的调查报告称:“圆明园尚存十三处,计:庄严法界、双鹤斋、紫碧山房、鱼跃鸢飞、耕云堂、慎修思永、知过堂、课农轩、顺天庆、春雨轩、、杏花村、文昌阁、魁星楼。”但这个报告有漏记,尚有蓬岛瑶台、林渊锦镜、藏舟坞、海岳开襟、万春园大宫门(即今圆明园遗址公园正门)、正觉寺以及不少附属建筑还保存着(注5)。
  
  在议论重修圆明园以前十二年的时间里,清政府将圆明园列为皇家禁地,禁止未经允许的官员私自闯入圆明园游览,这项政策一直坚持到庚子事变(1900)的前夕。光绪二十三年(1897),李鸿章出访欧洲还朝,慈禧在颐和园召见并赐宴以后,李偕幕僚马建忠、曾广铨往游圆明园,守园老监接待甚殷勤,其意在得李赠馈,李未理。后数日,光绪帝也来游园,老监向帝奏李擅自私游禁园的事,光绪帝遂向翁同和谈起此事,翁与李关系素来很紧张,于是抓住此事做文章,弹劾李擅游禁园大不敬,由于慈禧对此事不以为然,未与李鸿章降级的处罚,仅罚俸了事。(参6)从这件事,也可看出清政府对荒废的圆明园的控制仍然是很紧的。然而可笑的是,尽管政府对官吏访游圆明园的控制抓得很紧,却对平民进园盗窃园内财产,以及盗伐林木、无所管束,可能是自焚毁以后,清政府未留禁兵守园,只有人数不多的太监负责看守,喏大一个圆明园当然是不可能封锁得住的(注7)。即使在同治十二年(1873)决定重修以后,平民的盗掠现象仍不能制止,“同治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圆明园西路(指园中大道,不是现在的“圆明园西路”)十三所第七所西房两间,被贼拆倒。”(注8)
  
  重修圆明园工程从同治十二年(1873)十月初八日开始,至同治十三年(1874)九月止,只持续了一年时间,便因经费难于筹集而告终,据清政府内务府文件载:其间耗费工程银四十万五千多两。由于资金和建筑材料缺乏,重修圆明园的规模进行得很小,仅仅只完成了对圆明园大宫门、正大光明殿、天地一家春(注 9)的部分修复,这项工程便在清王朝的捉襟见肘的财政窘况下流产了。
  
  此后至庚子之乱后的二十七年中,圆明园也曾有小的粘修,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时,慈禧和光绪在游圆明园后,动用了九万六千多两银修复双鹤斋、环秀山房、课农轩,以及万春园宫门外的桥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推测,从1860年被焚毁之后到1900年的四十年时间里,对圆明园砖石、林木和残存文物的盗窃虽然从未停止(注10),总的来说,还是小规模程度进行的,因而对圆明园残迹的破坏还不是严重的,更何况在其间,清政府还对它做了断断续续的小修理,否则,慈禧和光绪也就不会还有兴致去游览它了。据金勋的回忆,他在幼时居住在海淀成府村,常常在圆明园附近经过,在墙外高处可以看见海岳开襟、蓬岛瑶台和万春园的大宫门。(注11)
  
  庚子之乱(1900)是对圆明园第二次毁灭性打击。当八国联军击溃甘军聂士成部与义和团,攻陷天津,大举向北京进发时,慈禧携光绪逃离京师,北京城内外一遍混乱。这时候,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的乱兵加暴民的闹剧再次上演,驻守在城内的八旗兵公开勾结地痞流氓在城里大肆抢劫,而在城外,驻防军和流氓,其中很多可能是溃败和作鸟兽散的义和拳民,更是嚣张,把城外变成了无法无天的世界。乱兵与暴民大肆洗劫西郊各园的陈设,圆明园也不例外。他们将殿座亭榭以及宫门、铜狮一齐拆除出售(注12),他们甚至连砖石、石料都不肯放过。这些人在圆明园里设有木材堆积站和烧木碳的窑场,将拆卸下来的建筑材料及园内几万棵名贵树木分门别类地堆积起来,大件的当作建筑和家具材料卖,小件的就烧成木料卖,著名的福海中的海岳开襟和蓬岛瑶台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拆毁的,在之前,由于英法联军未及焚毁,所以这两景在圆明园里是极少数保存下来的建筑中最完好的,光绪中,曾油饰一新。
  
  经过庚子之乱中的大破坏后,同治、光绪两朝里的小修复所遗留下来的圆明园遗迹现在基本上荡然无存了(注13),圆明园这片荒林已经没有任何值得驾返北京的慈禧和光绪留恋地方了,光绪三十年(1904)秋,内务府裁撤了看守圆明园的一部份官员(注14)。宣统末(1911),谭延闓(注15)往访圆明三园废墟,从今清华西校门出,圆明园福园门(注16)入,想凭吊双鹤斋,即廓然大公,已不可见,只见“麦陇弥望,如行野田中”,但还可以看见极东处,长春园里的西洋楼遗迹:“有楼阁,以白石为之,略如今泰西制,雕镂精美,壁立如故;玲峰一石,挺然孤秀,犹矗立榛莽中。”(注17)所谓“麦陇弥望,如行野田中”,是因为1904年以后,许多贫穷的旗民和其他农民逐渐到圆明园里开垦,把大遍树林和荒地,以及干凅的湖沼变成了农田的原因。
  
  辛亥革命以后,北洋军阀公开抢拆北京各园的的建筑,徐世昌拆走鸣鹤园和镜春园中最完整的殿宇的木材(注18),开军阀掠园之先河。此后,王怀庆(注19)步徐的后尘,拆掉舍卫城、安佑宫的大墙及西洋楼的石料来营造他自己的“达园”(注20),这些石料都是当初流氓地痞想搬都搬不动的。王怀庆猖狂地盗拆圆明三园的行动,成为了北京城内外军阀和政客们效尤的榜样,他们一窝蜂扑向圆明园废墟,假借王怀庆的名义,抢拆盗运园里的材料,其势如潮水,弄得看护太监无法阻拦,结果在几年之内,把圆明园里的残存的,稍微像样一点的建筑材料洗劫一空。(注21)其中,张作霖曾盗用长春园西洋楼的汉白玉石料来修造自己的墓园。据当时居住在成府村和北大附近的老北京回忆,自从民国以后,几乎每天都有装满了圆明园残料的车辆经过,一年四季不停,共持续了二十多年之久。(注22)
  
  这一波潮水般地盗拆圆明园之风终于把圆明园变成了一块方圆10平方公里上彻彻底底的荒地和农田,这是圆明园历史上所遭到的第三次大抢劫。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参予民初以后对圆明园残体拆卸的,除了明火执仗的权势恶棍的豪夺以外,还有文雅的,绅士般的巧取。例如,在建造中央公园(今北京中山公园)时,就曾“移植”了“兰亭八柱帖”、万春园内铜人承露盘(露水神台)的石座(现存于北海公园)、长春园西洋楼,远瀛观的美术石栏、海岳开襟和别一洞天的太湖石等。燕京大学在建筑校舍时,美国牧师在圆明园里取材最多,比较著名的有:安佑宫华表三根(后辗转到了老北京图书馆外立着)、龙凤丹陛台阶石一块,汉白玉石麒麟一对(安置在北京大学办公楼前)、长春园西洋楼的海宴堂前喷水台两座、观水法宝座正面的石屏风五块(西洋楼最精美的雕刻作品多散在北大校园里)。1930年老北京图书馆修建时,在圆明园里取材也不少,除安佑宫一对华表以外,还有该园大门外一对取自长春宫大宫门的石狮子、文渊阁石碑两块、福海西岸望瀛洲昆仑石一块和黄色太湖石两块,图书馆西有象皮青太湖石一块,带汉白玉座。颐和园里也有圆明园的东西,如仁寿殿前的铜獬豸即其一。上面的调查情况来自王威1957年出版的书《圆明园》。
1
| 评论
2011-11-19 18:30 大开杀戒2012 | 一级
辛亥革命以后,北洋军阀公开抢拆北京各园的的建筑,徐世昌拆走鸣鹤园和镜春园中最完整的殿宇的木材(注18),开军阀掠园之先河。此后,王怀庆(注19)步徐的后尘,拆掉舍卫城、安佑宫的大墙及西洋楼的石料来营造他自己的“达园”(注20),这些石料都是当初流氓地痞想搬都搬不动的。王怀庆猖狂地盗拆圆明三园的行动,成为了北京城内外军阀和政客们效尤的榜样,他们一窝蜂扑向圆明园废墟,假借王怀庆的名义,抢拆盗运园里的材料,其势如潮水,弄得看护太监无法阻拦,结果在几年之内,把圆明园里的残存的,稍微像样一点的建筑材料洗劫一空。(注21)其中,张作霖曾盗用长春园西洋楼的汉白玉石料来修造自己的墓园。据当时居住在成府村和北大附近的老北京回忆,自从民国以后,几乎每天都有装满了圆明园残料的车辆经过,一年四季不停,共持续了二十多年之久。(注22)
第2个回答  2011-11-26
圆明园在北京海淀区中部偏东,1860年,被野蛮疯狂的英法侵略者摧毁了
第3个回答  2011-11-21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部郊区,海淀区东部。是一座举世文明的皇家园林.原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约5200亩,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总面积达350公顷。
圆明园的陆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
第4个回答  2011-11-19
人教版的小学4年级的语文书上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