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航天的青年人才都来自于哪里?

如题所述

我并不是航空航天乃至于航海方面的人才。
但我接触过很多三航领域的人才。
或许,看到三航,你已经知道我来自哪里。
是的,我来自西北,来自秦岭脚下的东大村。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我在学校的室外游泳场游泳时脑海里最多的话。
不过,老校区在大唐西市对门,我也并不常去,毕竟从秦岭脚下到市区要两个小时,尽管916已经超速行驶。
没有那么多的喧嚣,在没有谈恋爱之前,我的生活更加简单,宿舍,食堂,教室,田径场,图书馆。到大四才开始学游泳。
我也不知道自己以后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对未来也没有什么把握,迷茫常常占据着我的内心。
但看着身边努力学习的同学们,看着听着学长们的故事,见证者他们在国家的航空航天航海以及其他领域发光发射,作为总设计师完成祖国赋予的各项使命,完成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我还是觉得自己要学习。
尽管很迷茫,但总要学一些东西的。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沿海地区的大城市很繁华,但我竟有很多抵触。
担心自己承受不住那样的经济压力,担心自己不喜欢那快节奏的生活,或许已经习惯了在山里面做冷板凳吧。
在一个人的时候,元旦跨年的大型晚会,我却喜欢到图书馆,到自习室找个安静的角落,看会书,学点习。
我看过很多学校的校训,其中西北很多高校的校训颇有相似之处,不知道是不是来源于西北联合大学。
西北很多高校都以公这个字作为校训的开头,比如公诚勇毅,公为天下报效祖国,大抵早已成为秦岭脚下这帮人的烙印。每每唱起校歌,中华灿烂,工大无疆,我们都为之热泪盈眶。我们并不怎么追求自身的荣华富贵,但确实希望民族强大,母校越来越好。
我们这样一群山里培养的人,大多数人,都很有国防军工的情怀,总想做出更好的飞机导弹,总想保护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比如我,又总会产生自我怀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保护国家,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才能。
总还是要学的,向学长学姐们学习,向扎根在西部,扎根在国防领域的前辈们学习,
或许,哪一天,自己也能为国防出一份力呢
祝愿母校越来越好
祝愿所有的工大人不忘初心理想为祖国做出更大贡献
常回家看看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8

中国航空航天的人才,主要还是来自工信部直属的七所高校的学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哈工大航天系统的人最多,南航北航西工大这三航院校,进航空系统的人多,南理工和北理工的武器比较强;哈工程的船舶更强一些。

航空航天系统,目前最强还是北京周围的航天院所,好的科室基本都得上述各各校的博士,还有不少清北的博士也会选择去,据说待遇比其他地方好,但机会也比较少,不一定去的了。

比如航天五院501,就是研制嫦娥五号的地方;还有航天一院一部,火箭总体设计部门。

北京这边的其他院所和科室次之,硕博都有。

招本科生比较少。

其他一些地方的很多工厂或者小型的研究所,上述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只要你想去,对方根据你的家乡位置,判断你有可能留下来,那就会给你offer。

大家可能对于这种大型的系统性工程有什么误解,觉得一定需要特别多的高精尖的人才,做很多创新性的脑力劳动。

其实并不全是,做好很多工程项目很多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要保证可靠性。

那些看似高精尖设备的原理,其实真的不难;设计方案也是,有的国外几十年前就实现了,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很多也不存在什么设计上的难题。

剩下的主要就是设计制造和加工水平了,还有持续的投入,一代代地进行试验。

至于科研院所离职率高的原因,工资是一方面,但工资主要还是影响大家的就业选择。

而离职的话,有的是觉得干的没劲,也有是去了就是为了拿户口,拿了就走人的,各种都有吧。

第2个回答  2020-12-08
中国航空航天的人才,主要还是来自工信部直属的七所高校的学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哈工大航天系统的人最多,南航北航西工大这三航院校,进航空系统的人多,南理工和北理工的武器比较强;哈工程的船舶更强一些。

航空航天系统,目前最强还是北京周围的航天院所,好的科室基本都得上述各各校的博士,还有不少清北的博士也会选择去,据说待遇比其他地方好,但机会也比较少,不一定去的了。

比如航天五院501,就是研制嫦娥五号的地方;还有航天一院一部,火箭总体设计部门。

北京这边的其他院所和科室次之,硕博都有。

招本科生比较少。

其他一些地方的很多工厂或者小型的研究所,上述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只要你想去,对方根据你的家乡位置,判断你有可能留下来,那就会给你offer。

大家可能对于这种大型的系统性工程有什么误解,觉得一定需要特别多的高精尖的人才,做很多创新性的脑力劳动。

其实并不全是,做好很多工程项目很多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要保证可靠性。

那些看似高精尖设备的原理,其实真的不难;设计方案也是,有的国外几十年前就实现了,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很多也不存在什么设计上的难题。

剩下的主要就是设计制造和加工水平了,还有持续的投入,一代代地进行试验。

至于科研院所离职率高的原因,工资是一方面,但工资主要还是影响大家的就业选择。

而离职的话,有的是觉得干的没劲,也有是去了就是为了拿户口,拿了就走人的,各种都有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2-08
中国航空航天的人才,主要还是来自工信部直属的七所高校的学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哈工大航天系统的人最多,南航北航西工大这三航院校,进航空系统的人多,南理工和北理工的武器比较强;哈工程的船舶更强一些。

航空航天系统,目前最强还是北京周围的航天院所,好的科室基本都得上述各各校的博士,还有不少清北的博士也会选择去,据说待遇比其他地方好,但机会也比较少,不一定去的了。

比如航天五院501,就是研制嫦娥五号的地方;还有航天一院一部,火箭总体设计部门。

北京这边的其他院所和科室次之,硕博都有。

招本科生比较少。

其他一些地方的很多工厂或者小型的研究所,上述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只要你想去,对方根据你的家乡位置,判断你有可能留下来,那就会给你offer。

大家可能对于这种大型的系统性工程有什么误解,觉得一定需要特别多的高精尖的人才,做很多创新性的脑力劳动。

其实并不全是,做好很多工程项目很多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要保证可靠性。

那些看似高精尖设备的原理,其实真的不难;设计方案也是,有的国外几十年前就实现了,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很多也不存在什么设计上的难题。

剩下的主要就是设计制造和加工水平了,还有持续的投入,一代代地进行试验。

至于科研院所离职率高的原因,工资是一方面,但工资主要还是影响大家的就业选择。

而离职的话,有的是觉得干的没劲,也有是去了就是为了拿户口,拿了就走人的,各种都有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2-08
两大航天集团招收的专业包含多种工科专业,不仅仅是纯航天类专业。

例如航天科技集团的招聘中,招收下列专业:光学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工程力学、兵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仪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理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

具体而言,每个研究所需求的专业会有不同,硕士以上学历进入主要是研发岗。

招聘流程方面,两大集团都是通过校园宣讲会和集团招聘官网(中国航天人才网和航天科工集团官网-人才招聘)获取简历,再通过简历筛选、面试、笔试或测评,之后通过体检才签订三方协议(学生、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就业协议)。

招聘形式一般是专场招聘,比如集团会把学校体育馆包下来,然后下属的几十个研究所一起招聘。有时候,两大集团还会一起招聘。

从招聘结果来看,有三个方面需要同学们注意。

一是重点航天院校更容易进入两大航天集团。

根据业内人士提供的信息,两大集团每年招聘的几千人里面,大部分人来自三所院校:哈工大、西工大和北航。因此,想进入航天领域的学生,没有必要只考虑读纯航天类专业,而应当更加注重航天院校的选择,尤其是航天系统附属的重点航天院校。

二是两大航天集团对学历和素质要求很高。

从学历上看,两大集团的研究所招聘要求几乎都是211硕士起步。但是,进入两大集团的大多数人是985硕士及以上文凭,许多人还是博士。因此,两大集团招聘中对学校的层次要求较高。

由于航天工业的高技术性,即使是硕士学历也很难进入。面试时最重要的是导师有相关研究所的项目,或者师兄师姐在相关研究所工作,帮忙内推,这样更容易进入两大航天集团。硕士期间做的项目比发表论文重要,硕士生不太要求发论文,而博士生期间发表论文是基本要求,从事研究所相关项目才会有加分。

而对于没有考上硕士的学生而言,要么从事其他行业,要么进入航天行业的工厂做普通工人,例如火箭制造厂、卫星制造厂。此外,航天研究所也招一部分工人。

三是航天系统工作强度高,但平均薪资一般。

总体而言,航天系统工作强度较高,硕士生平均薪酬在每年20万元左右。由于两大集团的机构设置都非常庞杂,集团内各个所和单位的待遇存在差异。但总的来说,两大集团和普通民企相比自然存在优势,工作稳定,福利待遇还不错,不必担心疫情,工资福利照旧。但总体待遇无法和互联网大厂媲美。同时,随着商业航天的发展,近年来跳槽去商业航天公司的人很多。

值得一提的是,同时航天科技及航天科工是京户指标最多的国企,要是能进北京的航天研究所的话,可以顺利拿到北京户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