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领衔,充电桩产业将做大做强|行业

如题所述

近年来,因新能源的入局,汽车产业竞争加剧,造车新势力在吹牛、资金链断裂之间反复横跳。

头部企业找到生存诀窍尚艰难存活,尾部企业大多难以维系后续研发投入,惨败退场的不在少数。

唯有套路得人心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120.6万辆,同比下降4.0%,是该领域的首次年度销量下滑。

2020年,受疫情冲击,销售下滑幅度扩大,影响扩大至全球市场。5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车月销量达14.5万辆,同比下降19.3%。而我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7.02万辆,同比下降25.8%。

5月国内销量破万的车型有且仅有Model 3,销量1.1万辆。位居第二的AION S月销量不到四千,二者差距较大。

新势力造车更是出现“断层”现象,威马EX5、哪吒N01、小鹏G3、蔚来ES8尚有千百辆的月销,其余企业均已徘徊在“坠落”的边缘。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行业的领头羊--特斯拉,在全球销量已经取得碾压式成果,目前Model 3全球累计销量已突破10万辆,是今年目前为止唯一一款销量破10万辆的车型。

早早入局的特斯拉在这个行业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五六年前的特斯拉对中国消费者来说太新鲜,充电不排队、跑得快、内饰简洁,在市面上具有唯一性,再加上近百万的价格,开它甚至比开宝马、奔驰有面,所以其做工差等“小”毛病都被掩藏在光芒之下。

随着行业的发展壮大,特斯拉做工粗糙的毛病被逐渐放大,即便是特斯拉车主也忍不住挑自家车的毛病,什么车内漏水啊、座椅不舒服的声音越来越多。

但奈何马斯克野心不在高端豪华小众,而在性价比大众化,所以那些埋怨他的声音根本不入他耳。一年多的时间在华建厂、量产、随政策降价,一气呵成,一举拿下销量榜首。

不得不说,消费者走过最长的路应该就是马斯克的套路了。

里程焦虑使行业壮大

然而,随着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力扶持以及排放法规的趋严,该领域百花齐放,新能源车的刚需充电问题渐渐被放大。

早在2015年,国务院指导意见计划2020年基本建成满足超过5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规模,甚至要达到全国车桩比1:1。

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充电桩相关企业(全部企业状态)自2012年起保持稳定增长,2019年全年新增充电桩相关企业超过2.1万家,为历史新增最多。以工商登记为准,我国今年1-6月新增充电桩相关企业近万家。

目前经营范围含“充电桩、新能源智能充电、电动汽车充电”的企业将近8.4万家。

而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全国充电运营企业所运营充电桩数量超过1万台的共有8家。

分别为:特来电运营15.7万台、星星充电运营13.2万台、国家电网运营8.8万台、云快充运营4.1万台、依威能源运营2.5万台、上汽安悦运营1.9万台、中国普天运营1.4万台、深圳车电网运营1.3万台。

这8家运营商占总量的88.8%,其余的运营商占总量的11.2%

眼看2020年已经过半,全国充电桩保有量与五年前定下的500万辆需求相差甚远,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环节,就像当年马斯克用特斯拉点燃了人们的造车梦那样,早前定下的宏伟目标以及用户的“里程焦虑”不断给该行业添柴加火。

乘政策东风,充电柱市场动作不断,传统的充电桩建设企业、车企都在积极布局。今年以来,国家电网、南网对该领域进行大手笔规划,广汇汽车、宁德时代、均胜电子等新能源产业链巨头紧随其后来分羹,滴滴、蚂蚁金服等互联网公司也强势入局。

新能源汽车向出行企业、公交公司、物流公司、租赁公司的不断渗透,使充电桩布局必须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国盛证券预计,2025年充电桩设备合集市场规模或能达到百亿。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信息部主任仝宗旗也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逐步发展,充电桩作为最主要的基础设施显得尤为重要。

而“新基建”概念的提出,对充电桩行业而言更是重大利好,这意味着充电桩行业发展潜力巨大。(撰文|宋雨婷)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