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拜师的故事有哪些?

如题所述

1、中国孔子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 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

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2、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3、美国总统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在谈起成功之道时,他说这一切源于一次拜访。在他年轻的时候,一位老前辈请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见面。富兰克林来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进门,“砰”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顿时肿了起来,疼得他哭笑不得。

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了笑说:“很疼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当成一次悟道,他牢牢记住了老前辈的教导,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生活准则。

4、徐悲鸿改鸭子

据说有一次徐悲鸿正在画展上评议作品,一位乡下老农上前对他说:"先生您这幅画里的鸭子画错了。您画的是麻鸭,雌麻鸭尾巴哪有那么长的?"原来徐悲鸿展出的《写东坡春江水暖诗意》,画中麻鸭的尾羽长且卷曲如环。老农告诉徐悲鸿,雄麻鸭羽毛鲜艳,有的尾巴卷曲;雌麻鸭毛为麻褐色,尾巴是很短的。徐悲鸿接受了批评,并向老农表示深深的谢意。

5、梅兰芳拜师

京剧大师梅兰芳,他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画家齐白石为师,虚心求教,总是执弟子之礼,经常为白石老人磨墨铺纸,全不因为 自己是外名演员而自傲。梅兰芳不仅拜画家为师,他也拜普通人为师。他有一次在演出京剧《杀惜》时,在众多喝彩叫好声中,他听到有个老年观众说“不好”。

梅兰芳来不及卸装更衣就用专车把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地对老人说:“说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师。先生说我不好,必有高见,定请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老人指出:“阎惜姣上楼和下楼的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博士为何八上八下?”梅兰芳恍然大悟,连声称谢。以后梅兰芳经常请这位老先生观看他演戏,请他指正,称他“老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26
诸葛亮拜师

 诸葛亮八、九岁时,还不会说话,家里又穷,爹爹就让他在附近的山上放羊。

  这山上有个道观,里边住个白发老道人。老道人每天都走出观门闲转,见了诸葛亮便逗他玩,比比划划地问这问那。诸葛亮总是乐呵呵地用手势一一回答。

  老道人见诸葛亮聪明可爱,便给他治病,很快就把诸葛亮不会说话的病治好了。

  诸葛亮会说话了。非常高兴,跑到道观向老道人拜谢。老道人说:“回家对你爹娘说,我要收下你当徒弟,教你记忆识字,学天文地理,阴阳八卦用兵的方法。你爹娘同意,就天天来学,不可一天旷课!”

  从此,诸葛亮就拜这位老道人为师,风雨无阻,日不错影,天天上山求教。他聪明好学,专心致志,读书过目不忘,听讲一遍就记住了。老道人对他更加喜爱了。

  转眼七、八年过去了。

  再说,在这山腰间,有个“庵”,诸葛亮每天上山下山逗从这庵前经过。有一天,他下山走到这里,突然狂风大作,铺天盖地地下起雨来。诸葛亮忙到庵内避雨。一个从未见过的女子把他迎进屋里。只见这女子长得细眉大眼,油嫩丝白,娇娆仙姿,犹如仙女下凡。他不由心中一动:庵里有这样漂亮的女子呀!临走,那女子把诸葛亮送出门,笑着说:“今天我们算认识了,往后上山下山渴了累了来歇息用茶。”

  打这以后,诸葛亮每到庵中来,那女子不仅殷勤接待,还盛情挽留,做好的饭菜。吃过饭他们不是说笑,就是下棋逗趣。与道观相比,这里真是另一个天地。诸葛亮被那女子的甜言蜜语弄得神魂颠倒!

  诸葛亮思想出了岔,对学习倦了起来。他笑着从庵里出来,走进观里发愁,真是“出门欢喜进门愁,笑脸丢在门外头”。师父讲的他这个耳朵进去,从那个耳朵出来,印不到脑子上;书上写的,看一遍不知道说的啥,再看一遍还是记不住。

  老道人看出了问题,把诸葛亮叫到跟前,长叹一声说:“毁树容易栽树难哪!我白下了这些年的功夫!”

  诸葛亮听出来师父的话里有话,低着头说:“师父!不会辜负你的一片苦心!”

  “这话现在我却不信。”老道人望着诸葛亮说:“我看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想教你成才,才治好你的哑病,收下你当徒弟。前些年你是聪明加勤奋,师父我苦心教你不觉得苦;现在你是由勤奋变懒惰,虽聪明也枉然哪!还说不辜负我一片苦心,我能相信吗?”

  “师父!这些天我每睡好觉,头脑发昏。”诸葛亮怕说出真情,挨师父训斥,撒了个谎。

  老道人说:“风不来,树不动;船不摇,水不浑。”说着,他指着庭院里被葛藤缠绕的一棵树让诸葛亮看:“你看那棵树为啥死不死活不活,不往上长呢?”

  “让葛藤缠得太紧了!”

  “对呀!树长在山上,石多土少,够苦的。但它根往下扎,枝往上长,不怕热,不怕冷,总是越长月大。可是葛藤紧紧一缠,它就长不上啊啦,这就叫‘树怕软藤缠’哪!”

  聪明人一点就灵。诸葛亮看瞒不过师父,问道:“师父!你都知道啦?”

  老道人说:“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看你的神色,观你的行动,还能不知道你的心事吗?”停了一下,老道人郑重低说:“实话给你说了,你喜爱的那女子并不是人,它原是天宫一只仙鹤,只因贪嘴偷吃了王母娘娘的蟠桃,被打下天宫受苦。来到人间,它化作美女,不学无术,不事耕耘,只知寻欢作乐。你只看它貌美,岂不知乃是寝食而已。你与她相爱,吃喝玩乐,倒也逍遥,但这样浑浑僵僵下去,终身将一事无成啊!若不随她的意,还会伤害你。”

  诸葛亮一听,慌忙问道:“师父!这会是真的吗?”

  老道人说:“如果不信,随你的便吧,以后就别再登这观门啦!”

  “师父!我相信。以后再不与她来往了!”

  “这还不行。你要烧道她的画皮,也好消除你的疑虑,永不怀念。”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12-26
01

万世师表,有教无类

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不止源于他渊博的学问,还因他打破了“学在王官”的局面,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让教育惠及到普通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述而不作,后形成了记录他与弟子之间言行的《论语》,成为“五经”之一。

孔子擅长因材施教,子路向他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要立刻去做么?”孔子慢条斯理道:“总要问一下父兄的意见吧?”另一个学生冉有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却鼓励道:“对,应该马上实行。”又有一个学生公西华很不解,问孔子为何面对同一个问题,答案却不一样呢?孔子笑答:“冉有做事缩手缩脚,所以我劝他要果断,而子路做事鲁莽争强,所以我才劝他要三思啊。”

孔子注重以自己的行为感化学生,他教育有治国抱负的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最为欣赏的弟子是颜回,他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品格:“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曾说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对于谁可为师,孔子认为人皆可师,要不耻下问,虚心好学,他就曾向老子问礼。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可以从正反两面来鉴照与反省。孔子这样简练而深邃的论述还有很多很多,他用他的大智慧,深刻影响了后世每一个中国人。

02

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长

尊重老师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曾有张良、魏昭拜师的故事传为佳话,而最为著名的,当数程门立雪的典故。

杨时考中进士后,有心钻研学问,朝廷授官,他也没有赴任,便投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深入研习理学。后来,他到外地任职。杨时三十三岁时,听说老师病逝,悲痛万分,设灵位哭祭老师,洒泪写下祭文和哀辞,直陈自身“伏纸摧咽,言不伦次”之状,充满怀思,感人至深。

四十一岁时,已经对理学很有造诣的杨时仍谦虚谨慎、求学心切,又投于程颢的弟弟程颐门下。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争论不下,于是一起到老师程颐家求教。正值寒冬,铅云悬顶,朔风割面,当来到程颐家时,恰逢老师在炉边坐睡,杨时二人不敢惊扰,就立在门外静候。这时雪花纷飞,天地一色,杨时等变成了雪人也一动不动,恭敬侍立。程颐醒后,发现风雪中的杨时,脚边已雪深一尺了,忙迎入屋中,师生共同探讨各自参悟的学说之奥妙,互有问答,其乐何极。

03

一日为师,终身为师

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与老师苏轼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一生悲喜相通,荣辱与共。两人本是以诗文神交,黄庭坚寄诗表达对苏轼的仰慕,此时的苏轼名满四海,但因赏识黄庭坚,作文《答黄鲁直》,不吝称其“如精金美玉”,从此两人惺惺相惜。

一年后,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黄庭坚虽与苏轼未曾谋面,但因与其酬唱来往,被处以罚俸,而黄庭坚无怨无悔。直至七年后,黄庭坚与苏轼才初次相逢,开始了过从甚密的岁月。苏轼举荐过黄庭坚,黄庭坚又因苏轼贬谪而命运坎坷,但人生得此良师良友足矣,黄庭坚晚年悬老师画像于室中,“衣冠荐香,肃揖甚敬”,执弟子之礼甚恭。

苏轼去世四年后,黄庭坚也追随泉下。多年过去,后人编定其诗文集,将他写给苏轼的第一首诗放在了最前面,这诗不一定是写得最好的,却因背后的故事,已化作一段让人回味的纪念。

04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为师者,在保持廉洁自守的风骨同时,还要对学生及时提醒纠偏,把稳做人做事的方向。

明朝工部尚书刘麟一生清正刚直,在早年任绍兴知府时,因不肯私谢宦官刘谨,被刘谨怀恨在心,将其罢职为民。退休后,他喜欢楼居,但因家贫盖不起,就悬篮舆于梁上,让自己曲卧其中,悠悠哉自得其乐,还美其名曰“神楼”。

有一次,他听说有一个官员奢靡之风甚重,终日因饮食问题苛求下属,让大家见了他都很惧怕。刘麟道:“这是我门下的学生,我有义务教他道理啊。”于是,唤他来家中吃饭,这人早早到来,刘麟对他说:“本来想以宴席款待你,又恐妨碍你的公务,就请你在家吃饭吧,但你师母又不在家,没人烧菜,咱们简单点,你能吃吗?”

学生岂敢违背老师的安排,结果,过了中午,饭菜还迟迟不上,学生饿得前心贴后背。看火候差不多了,刘麟才拿来一些粗米饭、淡豆腐,学生顾不得许多,连吃三碗。这时,刘麟又摆上佳肴美酒,劝他再食,学生连说:“吃饱了,吃不下了。”刘麟意味深长道:“饥了想吃,饱了无味,看来你挑剔饮食精粗没必要嘛。”学生很是惭愧,明白老师又给他上了一课。

05

何为师?师为道

在明末兵荒马乱的年代,有一对师生上演了悲壮的一幕。左佥都御史左光斗为弹劾魏忠贤而含冤下狱,受尽酷刑,他的弟子史可法入狱探望,看到老师血肉模糊,筋骨尽脱,不禁失声痛哭。

左光斗怕连累弟子,连连斥道:“这不是你来的地方,快走!”见史可法留恋不去,又怒道:“我已老了,死便死了,你如此轻率,以后国事谁来支撑?”说着,挣扎起来做出驱逐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