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新媒体环境下,对于社会舆情的控制与传统媒体相比有哪些异同

如题所述

谈一谈新媒体环境下,对于社会舆情的控制与传统媒体相比有哪些异同
业界认为媒体微博主要有三个功能:形象塑造、关系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微博有很多优点,诸如稳定、简单、快捷;但微博也有其致命缺陷,例如其庞大、广泛、不确定的受众面让用户不好把握这样的多元互动。基于视野窄化的原理,从个人情趣爱好出发,微博用户会选择具有某些一致性的人进行关注,这种用户偏好聚合下的自我的议程设置,逐渐形成一个舆论群体。要想使得自我议程设置成为公众议题,媒体微博必须要善于分析自身受众心理,发布适合一部分受众的内容,不断提高粉丝的参与度。媒体微博在运营时要注重策略调整,通过形象塑造、信息推送、意见领袖、话题策划等策略增加自身微博的影响力。

微博言论空间的自由性及巨大的发表空间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公开透明,其裂变的传播效果增强了微博舆论监督功能。媒体微博在其传统媒体的强大的影响力基础上提高了信息的实效性,通过强互动凝聚舆论力量,在热点事件当中自成一派,引导舆论走向,形成密集的监督网。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舆论话题的引导,如何掌握主动权,这是我们当下急需的。

一、学习认识新媒体,进一步认识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有着明显不同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的特性,认清这些特性,才能更好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新媒体在信息发送上具有即时性。传统媒体反映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而新媒体却能将正在发生的事实瞬间告知公众。这给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带来了新的挑战,政府部门和传统媒体必须转变观念,学习认识新媒体,通过新的传播渠道及时发言、传播资讯。一些政府部门已经开设了官方网站、博客、微博等,积极疏通传播渠道。事实证明,善于运用新媒体,及时回应民意诉求,对密切与群众的关系,对提升自身影响力,都十分有利。

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具有互动性。无论是参与网上讨论、转发手机短信,还是转载网络言论,受众常常集信息的接受与传播于一体,传统媒体时代“我播你看”的单向流动,正向“全民参与”的传播模式发展变革。这带来了传播内容的极大丰富,各种信息都被拓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社会思想意识加速多元化,传统的舆论引导格局正经受着深刻的冲击。新媒体的出现,既为公众参与政治生活开辟了新通道,也为党和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提供了无限可能。领导干部需要改变执政理念与方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途径,搭建起党务公开、政务公开、优化决策流程和执政方式的新平台,及时、全面地与公众沟通。

新媒体在信息接收上具有集群性。集群式接收、个性化传播是新媒体的又一明显特征。不同年龄、收入、职业、兴趣的人们在对信息的鉴别、筛选上,具有一定范围内的趋同性,这种趋向促进了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又加速集群性进一步走向深入。舆论格局的变化,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继续延续以往“批量生产”式的传播方式,传播效果必然要大打折扣。

二、善于运用新媒体,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新突破口

置身新媒体时代,怎样更好地传播主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怎样更好地化解矛盾、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掌握主动地位,怎样更好地听取群众呼声、进一步改进工作,都是摆在执政党和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命题。媒体技术、传播手段的更新,为进一步联系群众、更好地服务群众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一要合理设置议程。传统媒体主导的传播形态,其特点是“一对多”,媒体往往能够引导和控制舆论,起到议程设置的作用。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如果点击率够高、转发量或转载量够大,普通人的言论一样能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引发社会大讨论,传播形态变为“多对多”。研究发现,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与受众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设置议程的复杂关系。这就要求执政党、政府部门必须遵守新闻传播规律,主动出击,善于运用传播技巧,使媒体愿意围绕自己发布的信息进行报道,并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互动,产生放大效应,合理地为公众设置议程。

二要处理好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消息的瞬间广泛传播,是新媒体凸显威力的重要表现。然而,怎样恰当处理好突发事件消息的发布,一直以来都是政府部门深受困扰的一个问题,新媒体的介入,使这种困惑更加凸显。当前,新媒体逐渐成为热点新闻的首发媒体,而政府部门和传统媒体却频频在第一时间失语。公众被具有震撼性的消息“击中”后,很快开始参与各种猜测和讨论,这固然印证了新媒体传播之快、影响之大,但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也是权威解释缺席后情绪焦虑的一种反映。在传播技术足以颠覆传播形态的今天,不敢说、不愿说、说不好都需要摒弃和改变,人们呼唤政府部门改变心态,尊重公众的知情权,真正从有利于事情解决的立场出发,在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的前提下,利用好新媒体这支利器,将事件真相和处理结果及时告知公众,平息不实传闻,主导社会舆论。

三要做好舆情分析。从根本上讲,网络舆情监测要求达到实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能满足系统舆情信息服务市场三个要素,实时性:舆情获得越早,给应对和处置留下的余地就越大,而网络舆情的发展往往是爆发式的,机会稍纵即逝,一旦错失最佳时机将追悔莫及;全面性:网络舆情容易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信息量大,容易使很多重要信息被忽略;准确性:海量信息条件下,如何准确地掌握问题核心,不为纷扰所困,是得出正确判断的关键。“舆情是社会的脉搏”,随着网民队伍不断壮大,网络舆情越来越受重视。源自网络的言论和现实意见相互影响、融合,往往成为社会情绪的晴雨表。由于参与的门槛低,同时具有一定的隐匿性,网络舆情某种程度上更为真实地反映了大众心声。善于倾听,及时捕捉网络舆论热点,了解不同阶层群众的想法和愿望,并对公众的诉求整理、吸纳之后转化为决策依据,对密切党群关系、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善于管理新媒体,打造积极健康的话语场

新媒体发展迅猛,出乎很多人的预料。人们在为它推动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建设叫好的同时,也逐渐认识到,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它需要接受相应的监督管理,规避可能带来的弊端。首先要正视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特点。匿名发言会降低传播者的责任感,致使网络上出现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时候人们来不及辨识事实真相,就开始表态发言,加速了不实消息的散播;有的网站或网民为了提高点击率,将一些垃圾信息、不健康不道德的信息也放到了网上……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广泛性在这些时候“助纣为虐”,致使网络舆论走向暴力和失范,网络监管也成了一个世界难题。其次要加强立法,促进新媒体健康发展。很多国家都在网络安全、信息自由、未成年人上网保护等领域进行了立法。当前急需建立和完善与新媒体直接相关的法律制度,将新媒体置于相关部门有效监管之下。新媒体存在的舆论风险,不仅需要执政党和政府部门高度关注,公众也需对此廓清认识,提高媒介素养。要使公众了解,在享受言论自由的同时,虚拟世界同样也要讲大局、负责任,网络世界中的个人言行,一样要接受法律法规的监管。监督的作用体现在一方面优化自媒体舆论生态,另一方面培养网民的权利意识,鼓励网民以公开的、合法的途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新的传播格局,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挑战,但挑战与机遇往往并存。适时开通微博,利用这个传播平台,给信息插上飞速传播的翅膀,粘合更多的网友扩大自己的网上阵地,从而在这个网络舆论场中查知民意、发出声音、引导舆情,这是时代赋予传统媒体的使命,更是传统媒体转型的契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13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的特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除了具备舆情的一般特点外,网络舆情还有这自己独有的特点。
一、网络舆情载体中心不断变化,传播更具即时性
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相比,网络舆情的信息传播更加快捷。之前,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报纸杂志,其信息发布前均要经历一系列印刷、排版或者录制剪辑的过程,这个过程会耗费一定时间,因此无法保证信息的即时性。而网络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发布信息流程简单,信息传播速度快,可提供事件最新动态。此特点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当前网络舆情载体中心快速向微博转移。当前,微博已成为非常重要的舆情源头,改变了社会舆论传播格局和生成、演变机制,重塑了社会的舆论生态。
二、网络舆情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内容更具丰富性
凭借网络媒介强大的传播功能,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由此发出的信息受到社会热烈讨论与关注。同时,因为网络平台的便捷,网络舆情也越来越具丰富性。其丰富性涉及到方方面面,从内容上看,从国家政治、社会新闻到经济趋势、娱乐花边,这些话题的内容多是自发的,往往会根据当前社会发生的事情在网络平台引发讨论,且其表达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文字,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使得信息更加生动,表达更加准确。这些都克服了单纯语言传播、文字传播的单一性和局限性。网络舆情可以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它的爆发性和毫无征兆性能够及时追踪报道事件,捕捉最新动态。且网络舆情最容易快速形成讨论热点,因为其扩散性传播特点,使得事件常常被由小放大,由点及面,构建中心漩涡。
三、网络舆情影响大众立场,信息更具混淆性
网络平台为信息的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信息中的价值含量却并非百分之百,在它所提供的信息中,值得人们思考的很少,部分网民只是为了跟风凑热闹,为了传播而传播。但人们却越来越习惯这种传播方式,导致关注信息的时间和耐性都大大降低。当人们面对一件新闻事件时,它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而其被遗忘速度也会非常快。受到这种大众文化心理的影响,网络新闻传播的焦点逐渐变得模糊起来。目前新闻网站都是以秒计算来更新新闻信息,这使得人们能接触到的新闻越来越多,但认知程度却只限于了解而已,如蜻蜓点水一般。新闻媒体这种只追逐热门话题的行为导致了人们缺乏对整个事件的了解,致使判断的非理性化、片面化,这也是媒体公共性缺失的表现。
四、网络舆情信息传播具有非理性,自主观念缺失
网络上对一件新闻事件做出报道后,遵行个人主义,只是围观而不参与交流互动的群体,我们可称之为“看客”,网民中的大部分人都属于这一类;而促进新闻事件在大众间传播的,是那些有过相似经历或相同情感的人们,他们大量聚集并互相感知、互相认同,推动了新闻事件的传播。在自媒体传播中,情感是推动新闻传播的主要因素,而理性却相对缺乏。一些能够引起网民迅速围观、转发并激烈评论的新闻事件,往往能激发出网民的各种情感,如同情、愤怒、可怜、嘲讽等。这些情感越强烈,则事件的传播速度就越快。
五、网络舆情缺少主控力
新媒体事件从刚开始的风起云涌逐渐变得偃旗息鼓,时间长度很短。网络作为网民的活动空间,虽然促进了人们的交流与辩论,但缺乏引导,过于看重商业利益,只为吸引大众眼球。因此,一些网民在网络上策划的长久的集体行为是非常难实现的,这不仅跟新媒体空间有关,也和大众文化心理有关。网民参与网络信息传播事件,多数是出于自发性和情绪性,而缺乏控制能力。主流媒体应抓住这一特点,施展其传播策略,进行更专业、更理性地传播,设置议程,引导舆论。在这种缺乏思考、快闪文化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其思想和情绪的集聚与形成就好比新媒体传播一样,聚集时迅速而强烈,相应的,情绪思想的消散也很迅速。由于这种文化心理背景的形成,自媒体传播就难免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合理的策划,虽然会随着民众一时的情感激昂而喧嚣一时,但传播的热度却难以持久,也难以对新闻传播进行控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