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 分数应不应该成为学生的隐私

正方:分数应该成为学生的隐私
反方:分数不应该成为学生的隐私

请帮我说明理由
书面式的 一方观点三条理由
不要口水话 谢谢

分数应当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现在却已经完全异化了!”

   记者:我当过十多年的学生,从来认为公布分数是天经地义的,你为什么认为分数应是学生的“隐私”?

孙云晓:这个问题必须从分数作为惟一“杠杆”的害处谈起。应试教育对儿童摧残严重,它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考试分数。所谓竞争已经非常具体化地表现为分数,很多孩子因成绩不好而酿成悲剧,其中分数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巨大的竞争压力通过无情的分数残酷地镌刻在孩子们稚嫩的心灵上。分数考低了,父母这关过不了,在学校也抬不起头来。经常是一考试,全年级就大排队,从第一名排到最末一名,很多孩子感到耻辱;其实不光是孩子,就连家长也感到羞愧不已。有的家长说:“一念排名,我就心惊肉跳,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那感觉真像受到株连一样。

   分数本来是检验教师教得怎样,学生学得怎样,归根到底应当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在高考的指挥棒已经演变成为分数的指挥棒的情况下,分数已经完全异化,失去了它原有的许多功能。

   我们现在应当重新探究“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貌似公允的话了。因为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比如城里的孩子和山区的孩子,物质条件能一样吗?获得的信息会一样多吗?再比如,教师面向全年级学生出题,你出的题目真正公平吗?很可能这个题目适合这些人而不适合那些人。每个孩子成长的基础、环境等方面都是不一样的,表现在分数上可能就有高有低,但有人不分青红皂白就提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种提法和做法公平、公正吗?所以不能以一个简单的分数标准去衡量一个学生掌握知识的好坏。

   此外,把分数当成学生的隐私还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难免会有成功和失败。如果让学生过分注重分数,他们往往会采用保守的学习办法,总是害怕失败,不去创新,死背公式和范文,从而很难推进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分数作为孩子的个人状况,他有权利使之成为隐私!”

   记者:一般认为,“隐私”是成人的事,孩子没有隐私,分数更不可能成为隐私,你为什么要保护它?

   孙:在强大的应试教育机器的驱动之下,人们已经认可了这种压力。教师把分数写在黑板上,贴在校园里,大家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长期以来,我们的权利意识比较差。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这种意识更为淡薄。

   然而再小的孩子其实也是权利的主体。《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要保护儿童的隐私权,这是人性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公布分数是对学生尊严的野蛮践踏,让他们充满了羞辱感,是对学生权利的一种无理的剥夺。

   “隐私”是人们不愿意公开的、个人的事情。分数作为孩子的一种个人状况,他有权决定公布或不公布。尤其是考得不好时,有可能使自己处于不利位置,那他(她)就有权利使之成为隐私。

   我们一定要记住:上学是公民的义务,但学习是个人的事情。我怎样学,学得好不好,是先进一点还是落后一点,是我的自由。我不愿意争第一,愿意发展其他爱好,是我个人的权利,任何人没有资格用分数低来羞辱别人。

   前几年,我们国家已经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批准加入了《儿童权利公约》。表明我国已庄严承诺:一切与儿童有关的权利,儿童都有权作出选择。孩子有权决定:我的兴趣是什么,朝什么方向发展,采用什么方式。或许教师认为数学、外语很重要,但是如果学生非常喜欢计算机或美术,他就可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记者:国外通常的做法是什么?

   孙:很多发达国家都把尊重学生的这一权利写进了法律。在瑞典,把考试成绩公布视为是一种歧视行为,是违法的。教师每次考试后就把试卷折起来,亲自交给学生,或放在他的信箱里去。表明“我在公共场合不看你的东西,也不让别人看到”。如果本人没来,好朋友代领试卷。教师会说“NO,我下次当面给他。”

   国内也有一个类似的事件:一个学校为提高自己的形象,把本校的高分成绩和其他学校4名学生的低分成绩在镇政府门口张榜公布,引起4名学生的不满。为此4名学生状告该校侵犯名誉权,法院判决学生胜诉。

   这一事件证明:分数可以成为学生的隐私是有法律依据的,法律承认成绩是属于学生的隐私范畴的。

   “有人要把这命根挖了实在是无法容忍”

   记者:你是第一个提出这种观点的人,你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有迈进“雷区”的感觉。看来阻力很大吧?

   孙:确实如此。首先是教师反对。上海某初级中学一名英语教师说:“分数成为学生的隐私,我们拿什么来敲打学生?坏学生怎么管教?”分数一直作为指挥棒在用,你突然说不能用!很多人不知所措了!

   其次,一些家长也觉得不可思议,他们认为,关心孩子的学习就必须知道分数,这怎么能成为孩子的隐私呢?分数对于家长来说是命根儿啊!有人要把这根挖了,实在是无法容忍。提出这一观点时我就预感到会有巨大的压力,但我认为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环节。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句空话。只要让分数能真正成为学生的隐私,就能真正把孩子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压力压跑了孩子的学习需要”

   记者:很多教师和家长心目中都认为压力能促进学习,如果没有公布分数“压”着学生,学生会不会管不住自己,更不会好好学习了?

   孙:这是一种误区。我们研究发现,压力越大的孩子越不能好好学习。压力压跑了孩子的学习需要。一进考场,他们想的只是“考不好挨揍,考好了有奖”。

   儿童是未成年人,容易放纵自己,但这些问题和张榜公布分数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公开分数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恰恰相反,公布分数的结果是严重的,甚至是破坏性的。

   我们最近的一个调查表明,63%的城市孩子缺乏认识需求,在学习的压力下,多数儿童厌恶学习,这是真正的灾难和隐患!孩子这样形容自己的压力:“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人是我,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

   还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太阳当头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教师不知道!一拉弦,赶快跑,轰隆一声学校炸没了!”诸如此类,很多!可想而知,当学生对学习恨到这个程度,他还能专心学习吗?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他的需要是最重要、最稳定的动力。孩子一旦有学习需要时就会完全感觉不到学习的压力,不仅喜欢,而且对这门课有兴趣,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学生的认知需要越高,他越有可能成材,成为身心健康的有作为的人,这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提倡分数成为隐私,最想强调的是要尊重孩子,走向素质教育!”

   记者:把分数变成孩子的隐私有什么可行的操作办法吗?如果这样,家长该怎样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

   孙:这是一个很复杂的改革,要一步步来。要逐渐淡化分数,强调学习态度和能力。比如深圳的高级中学就从来不公布分数,考完后就给每个学生一个成绩单,并且划一条曲线,显示你在班里的位置。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名次,可不知道别人的,公开不公开是你自己的权利,如果你和父母关系很好,说:“老爸!我考了85分。”愿意公开就不是秘密。

   我主张教师不公布分数,但可以表扬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讲讲他好在什么地方,突出引导他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我认为这是根本的东西。教师也可以说有的同学没考好,分析他为什么失误,重点应放在方式方法上,而不是只盯住谁考100,谁考75。

   有时候,赏识和鼓励对考得不好的学生更有效,有个校长回忆她小时候的一次考试。那一次她没有考好,发回试卷时她的心怦怦地跳,不知道教师会给个什么分数。当她打开试卷时,却发现在判分的地方,教师只写了个“哎呀!”在下一次的考试中,她得了满分,而这个“哎呀!”成了她心底永远的珍藏。

   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有了解孩子学习状况的权利,教师有责任和家长分析孩子的状况,哪科强,哪科弱。而谈一个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时,是不适合在班上公开谈的,应个别地谈。这也是国际上的一贯做法。另外,考试制度的改革也要跟上。高考逐渐从死记硬背要转向考核能力,教育部已有官员提出:要用考试的改革来推进素质教育。这是最根本的变化,如果没有这一变化,分数要想真正成为学生的隐私就很困难。最后我想强调的是要尊重孩子,只要你尊重孩子,他就会感到很宽松,就愿意把分数告诉你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10
分数不应该成为学生的隐私
1、这样可以激励大部分学生,我过目前的经济条件下不可能照顾到所有的学生.
2、这样可以给老师和家长一些相信,因而采取一些措施。
3、学不仅仅是为自己而上的,可以防止一些“坏”孩子找借口。
总之:坏处是肯定有的,但利大于弊
第2个回答  2009-04-10
我认为要因人而异,针对特定的学生,特定的情况来看吧.

比如分数高的同学,可以在班上等公共场合公开他的分数予以表扬,该同学同时也会有更大的信心和动力.
而分数低的同学,可以私下和他交流沟通,但不用公开成绩,否则打击他们的信心,由此产生厌学情绪.但是当差生进步很大的时候,也可以公开其分数予以表扬.
第3个回答  2009-04-10
我认为不应该 要竞争。没有压力的话,学习动力也会不足的,对自己的水平也就不了解
第4个回答  2009-04-09
在中国没有隐私可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