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由来

如题所述

“母”这个字,最开始代表“母亲”的意思,是开始于我国商朝的甲骨文时代。“母”字的甲骨文字形,是“女”字加上两乳,象征哺乳女性之形。这也是“母”最早形态。而后续出现的“母亲”这个称呼,则是随着“母”的正式出现而水到渠成。

在古人那里,能作为“母”的别称的,还有“妣”[bǐ]字,秦汉之际成书的《尔雅》一书,在《释亲》中写道:“父为考,母为妣。”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妣”这个字在唐代之后逐渐发生词义缩小,不再泛指母亲,而是专门指代去世的母亲。

在“母”这个字出1000多年之后,我们后世所熟悉的另一个母亲的称呼,“妈”这个字出现了。在三国时代,张揖在其所著《广雅·释亲》一节中说:“妈,母也。”值得注意的是,同样在张揖的这本书里,也出现了与“妈”对应的“爸”。

在三国两晋时期,另一个可以指代母亲的词汇、与“妈”并肩出现的词汇,也出现了。这就是“姥”(发音同“母”)。流行于南北朝的著名长诗《孔雀东南飞》里就提到“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此处的“姥”的意思就是母亲。

母亲的其他称谓

从宋元时代开始,另一个称呼母亲的、比较雅的称谓也开始被广泛使用了,这就是“娘”。这个称呼在宋元时期是南北通用的,其中北方基本只用“娘”来称呼母亲,而南方则是“娘”“妈”都用。

其实,“娘”这个词在唐代之前就出现了,它是用来指代年轻小姑娘的,而同时还有一个同音字是专门用来指代母亲的,那就是“娘” [niáng ]。

按照清代学者段玉裁的观点,这俩字在唐代以前,功能不同,是不能混用的。到了唐朝末年以及五代时期,“娘”开始具有了母亲的意思。

到了宋元时代,“娘”“娘”彻底混用,既可用来称呼母亲,也可用来指代年轻女子,这两个字也最终逐渐合成了一个字,也就是我们如今常见的“娘”,至于“娘”,则逐渐退出常用字序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