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的英语启蒙,我整理的9条心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8
一、启蒙时间

3岁是比较理想的起点。

0~3岁是儿童母语发展黄金期,到3岁基本可以做到说的内容让陌生人听懂。

3岁之前进行双语活动,对父母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孩子的母语相对同龄孩子发育可能迟缓些。

二、启蒙目标

如果坚持8、9年,到上小学的年龄,与美国同龄儿童保持同步,同级美国小朋友读什么书,我们就读什么书;

同级可通过FCE考试;

通过英语获得知识;

情感目标:有趣、快乐、享受

英语启蒙到此告一段落,英语真正成为获取知识,得到快乐的阶段。

三、英语习得要有计划有步骤

儿童在家习得语言,大概要经过以下四个时期:

1、启蒙阶段:3~5岁(先听说)

启蒙阶段最重要的是 听,听多了再说,即“文盲”阶段

多接触

多听

建立 英语语音和实物图像 之间的关系,建立 英语思维

目标: 让孩子基本听懂简单的生活用语、指令,不断扩充听力词汇

方式:

互动--日常用语

游戏

原版动画片

flash卡片

分级读物

放录音,看图画听书

要求: 注意理解“意义”,建立 英语声音与图像关联 ,不要求认识单词

兴趣第一,大量输入

儿童沉默期一般是6个月到1年,听到一定程度孩子就可以有一些简单输出。

孩子天生有很强的语言吸收能力,不管是哪种语言,只要家长能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孩子多接触、多听,建立声音与图像关联,孩子会以惊人的速度习得一门语言。

我在就读北京大学时,给我上课的赵老师曾分享她自己陪伴孩子双语育儿的一些趣事。

又一次,孩子很小的时候抱着她出去玩,指着一处喷泉说这是fountain,孩子一年后故地重游,竟然能自己说出来。还有一次孩子放学回家,充满好奇的问妈妈:“我为什么会说英语?”因为孩子发现班上的其他小朋友竟然还要学习英语。这都是赵老师平时对孩子持续有效输入英语的自然结果。

2、扫盲阶段:4~6岁(自然拼读)

在孩子能听懂绝大部分生活用语、简单的英语故事,词汇量 3000 左右时,找一些简单的、练习拼读的分级读物让孩子读,掌握最常用的第一批单词的 认读。

在训练阅读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听说能力,继续看动画片、读绘本,开始 裸听 有声书,保证听力的 输入量,陪孩子练习口语。

目标: 能阅读简单的图画书和分级读物,掌握一批最常用的单词,听说能力相应提高。

3、全面发展阶段:7~9岁(阅读、拼写、语法、写作)

这个阶段较自然习得 学 的比例逐渐增加

目标: 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重点: 提高孩子的阅读难度和阅读量,广泛接触各个方面的英语,大量阅读分级读物和初级章节书、中级章节书。同时,坚持听的输入,听的内容以儿童文学为主,听的内容难度高于阅读的内容。

4、提高阶段:10~12岁(学科英语、学术英语)

学习和习得两手都要抓

目标: 学习高级别的读、写技能,并向学术英语发展,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沟通能力。

重点: 提高阅读量、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扩大阅读深度和广度,接触各方面的英语资源,包括社科、科普和文学各领域。把英语学习从单纯的语言学习逐步过渡到将英语作为工具运用上。

继续大量听,听的内容扩展到较复杂的小说、科普节目、演说、历史、地理、社会知识,看有一定内涵的电影。

四、家长在各个阶段的角色和作用

1、启蒙阶段,家长参与的多一些,越大越放手

家长身体力行,对英语要有 热情 ,在生活情境中跟孩子多用英语互动,绘声绘色地给孩子读分级读物。家长英语不好也不要气馁,用动画片、音频、教学软件、学习网站等,给孩子创建良好的听的环境。

家长陪孩子一起学、一起唱,夸赞、鼓励孩子的进步,铺垫前1000个日常词汇。

父母的作用就是点燃孩子对学英语的兴趣,把孩子领进门。 启蒙阶段所进行的任何活动,都要围绕孩子的兴趣,全方位地调动孩子的各种器官,让孩子觉得英语很有趣。

2、扫盲阶段,家长仍要高度参与,陪伴孩子一本一本地大声朗读自然读物,通过练习掌握拼读规律, 转化听力词汇为阅读词汇 。

3、全面发展阶段

家长要做资源的提供者,广泛发掘视听和阅读资源帮助孩子进入系统的学习。

美国最大的教辅出版社之一Scholastic.com上有分级,比如:

当然,也不用严格按照级别,可以有一定的灵活度,如果孩子对某套领域的书感兴趣,家长可以顺着孩子的兴趣点找更多类似的书。窍门:系列小说,少则几本,多则40~50本,通常难度递增,比如Geronimo(《老鼠记者》)系列等。家长还可以找网站,难度大些的动画片,有声书等。

4、提高阶段

小学高年级阶段,家长要帮助孩子做好应试的准备。帮助孩子熟悉考试,继续更高水平的教材,向 学科英语和学术英语 过渡。

总之,家长最应该做的,就是懂得英语教学,并源源不断地向孩子提供符合每一个语言学习阶段所需要的输入,保证所有的资源都符合孩子的心智发展和接受能力。

五、英语怎么磨耳朵?

磨耳朵并不是只要一直放着英语音频就行,就像一直给我们放阿拉伯语我们也不可能听懂一样,违背了 “可理解性输入” 原则,那是无效的。语言的使用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入之后自然形成的。

语言学习者要接触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要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即: i+1 公式,i代表习得者现有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克拉申认为单纯地主张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的是“可理解输入”,只有当习得者获得比他现有语言水平略高一点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对内容的理解而不是形式时,语言学习才能产生效果。

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特点:

输入是可理解的:可理解性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输入对习得者毫无意义;

输入是有趣或相关的:语言材料有趣、和学习者有关联,学习者就会不知不觉习得语言;

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如果目的是“习得”而非“学得”,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不必要且不可取;

输入必须有足够的数量:习得新语言需要连续不断地广泛阅读和大量会话才能有效。

六、听的重要

在二语习得理论中,Listening comprehension is a key to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written composition.(听力理解是阅读理解和写作的关键。)

上图关于思想技能的金字塔图示表明:听力是一切的基础。

世界上大部分的语言文字,都是通过字母符号来“代表声音”,尽管我们的汉字是“表形表意”的,我们的孩子也是先掌握听说才开始学汉字的,听力仍然是汉语学习的基础。

那对于表音的英语来说,“音”就更重要了。“音”和“字”密切相关,掌握了解码的本领,就会读,会认“字”了。

重要的是:先有“音”,再有单词拼写,单词拼写是为音服务的。

此外,语言的能力本质是“思维声音的交流”,无论你是在说话、默想,或是写文章,当你在构思的时候,脑力里都有一种声音一直在“叨咕”,而不是在过单词拼写的“电影”,所以我们可以说 思维是声音 。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最关键的是学习这种语言的声音。

七、精读与泛读

精读:篇幅短,生词较多,有一定的语法教学、语篇教学。目的:学习

泛读:内容量大,生词少,学生可以自主阅读,实现快速阅读。目的:习得

家长可以把精读交给老师,自己来陪伴孩子大量泛读。

有研究表明:一个词汇,学习者在不同的语篇(context)中看到5~16次,才能真正记住这个词。“二语习得理论”认为,泛读要贯彻的原则是自由自主阅读(free voluntary reading),持续默读(sustained silence reading)。 材料要大量、有趣、可理解,每页不能超过5个生词,不用查字典。 学习者自己选择材料,按自己的速度阅读,读后不提问,不考试,没有压力。

根据“习得”>“学习”的原则,精度:泛读比例=20%:80%最好。

八、跟读

根据二语习得理论,孩子学英语有沉默期,在学英语初期,要求孩子跟读不太合适,初期最重要的是大量听,多听少说。通常在孩子听了半年之后,有一定量的输入,才开始说一些英语,这个“说”,是在实际交流中的互动,也不是跟读。

如果在孩子刚接触英语时,就不断要求孩子跟读,模仿语音语调,将孩子的精力集中在模仿语音而不是对语言的整体理解上,是不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

儿童学习英语,相对于成年人的优势之一是母语还没有那么强大,概念的建立可以不通过母语,直接输入大脑的“”语言区,将来可以快速地调用。积累一定时间后,就可以用英语思考了,即建立了英语的思维。

在孩子小的时候,教英语不要通过汉语,要发挥孩子的年龄优势。

九、低龄学英语的黄金优势

如果把孩子分为:

小孩(学龄前——3年级)

大孩(4年级——6年级)

从幼儿阶段开始学英语,相比长大成“大孩”后开始学,有4个优势:

1、语言敏感期,中文词汇还不丰富,中文思维还没有那么强势,不容易形成中文拐杖现象。父母多让孩子接触英语,能够在孩子的大脑里直接建立英语思维、英语的程序化记忆,帮助孩子成为“双语者”。

2、小孩对语音语调的掌握比大孩纯正地道。4~7岁是学习语音的关键期,过了8岁,稍差一些,过了青春期,基本不可能。所以说: 语音是童子功 。

3、“没脸没皮”,小孩学外语比大孩顾虑少。小孩通常对另一种语言持积极、开放、愉快的态度,不怕被人笑话,大了就麻烦一些。

4、认知水平与原版书在年龄上同步。习得靠的是大量的高质量的输入,原版书是输入的主力。借助这些资源,孩子的语言能力能达到接近母语的二语水平。

知识拓展:

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D. Krashen),著名美国语言教育家,1941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现为美国南加州大学荣休教授,毕生致力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除了“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理论”,克拉申还提出情感过滤理论、监控理论、习得理论和木桶理论,揭示了儿童语言学习的重要时期! 

情感过滤理论

实现语言习得需要人脑向输入“开放”,使之顺利达到人脑习得语言的部位——“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

大脑中存在着一个“情感过滤器”(affective filter),它就如阀门一样控制着语言输入,完全受情感因素操纵。当处于 放松、自信的积极精神状态 时,可理解性输入便可顺利到达LAD,从而习得新语言。

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它们对语言输入有着过滤作用,从而决定着学习者接收输入的多少。

克拉申认为影响语言习得的情感因素主要有:

动机和态度: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目的明确则动力大,进步快;反之,则收效甚微;

性格因素:自信、开朗、自我感觉良好的语言学习者进步较快;

情感状态:主要指焦虑和放松:焦虑感较强者,情感屏障高,获得的输入少;反之,则易得到更多的输入。

因此,在孩子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一个愉悦的、快乐的学习环境,能够让小朋友的身心真正放松下来,才能最大化的接受可理解性的知识输入,减少不愉快的情感因素所造成的情感过滤器的作用,这就是托马斯教育懂得如何让孩子们达到最强学习效果的基本理念。

监控理论

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知识在头脑中起监控语言的作用,监控是学习者用来编辑其语言行为的机制。监控过程可于话语产生前或后发生,并且是非强制性的。它体现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得”的内在关系和根本的区别。 

习得理论

发展第二语言能力有两个独立的途径: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和语言学习(language learning)。

“习得”是潜意识(subconscious)过程,注重意义的自然交际结果,正如儿童母语习得过程。它要求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有意义的、自然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者所关注的是交流活动本身,而不是语言形式。

“学习”(learning)是有意识(conscious)的过程,正式教育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其结果是学习者能获得一些有意识的和语言相关的知识。

学得不能转换成习得

例如,使用母语者尽管不懂语法规则,却可以正确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而语言学得者虽然有完备的语法知识,却很难在实际交流中运用自如。因此,对第二语言学习来讲,自然的语言环境比有意识的学习更为有效。

木桶理论

语言学习的积累过程需要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解是交流的前提,对语言的理解先于语言输出。

第二阶段:要有足够量的语言信息输入。

第三阶段:沉默期,语言学习一段后孩子会进入表达上的沉默期,这是孩子在对之前的语言信息进行吸收、理解。在这个阶段,家长要有耐心、理解,不强迫其说话,同时继续加大输入。

第四阶段:孩子分阶段进行语言输出,表达不完整。

经过这四个阶段的积累,孩子的语言表达就灌满水的木桶自然溢出水来一样,顺利进入语言表达的爆发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