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如题所述

这句话出自庄子的《山木》第二篇结尾,“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译文:一个人倘能听任外物、处世无心而自由自在地遨游于世,谁能够伤害他。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不要太自我、太自私、太把自己当回事。一个人如果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太把自己当回事,那么就很容易与别人起冲突。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当回事,不以自我为中心,放下自以为是、放下偏见和无用的面子,谁又能伤害他呢?

扩展资料

1、“虚己以游世”出自庄子·《山木》第二篇,市南宜僚见鲁侯。

市南宜僚见鲁侯,鲁侯有忧色。市南子曰:“君有忧色,何也?”

鲁侯曰:“吾学先王之道,脩先君之业;吾敬鬼尊贤,亲而行之,无须臾离居;然不免于患,吾是以忧。”

市南子曰:“君之除患之术浅矣!夫丰狐文豹,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虽饥渴隐约,犹旦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然且不免于罔罗机辟之患。是何罪之有哉?

其皮为之灾也。今鲁国独非君之皮邪?吾愿君刳形去皮,洒心去欲,而游于无人之野。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

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其生可乐,其死可葬。吾愿君去国捐俗,与道相辅而行。”

君曰:“彼其道远而险,又有江山,我无舟车,奈何?”市南子曰:“君无形倨,无留居,以为君车。”君曰:“彼其道幽远而无人,吾谁与为邻?吾无粮,我无食,安得而至焉?”

市南子曰:“少君之费,寡君之欲,虽无粮而乃足。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故有人者累,见有于人者忧。

故尧非有人,非见有于人也。吾愿去君之累,除君之忧,而独与道游于大莫之国。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

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2、庄子·《山木》由各自独立的九则寓言故事组成,每则寓言故事的主旨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体验和感悟,不乏深邃的人生哲理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

3、庄子(前369-前286),华夏族,姓庄名周,字子休,享年84岁。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辩论家。

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样版,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庄子·山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8-26
这是一句出自《庄子》的名言,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能够虚心接受事物的变化并以游戏的心态面对世界,那么没有什么能够对他造成伤害。这句话强调了人们应该以一种开放、灵活的心态来对待世界,不被外界的困扰和变化所影响,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在。

在庄子的哲学中,他主张人们应该追求无为而治,即通过放下欲望、顺应自然的原则来达到内心的安宁。他认为人们常常因为执着于名利地位、功成名就等外在的追求而带来烦恼和困扰。相反,如果能够虚心面对世界,不被外在的变化所困扰,就能够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要学会放下执着,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去接受世界的变化,从而摆脱烦恼和困扰,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第2个回答  2023-06-21
这句话出自《庄子·山木》,原文的意思是:一个人能够做到虚怀若谷,闲云野鹤般地游历世间,那么就没有什么人能够伤害他。这是一种庄子的哲学思想,强调了“虚己”在游历生活中的重要性。
“虚己”是指放下自己的成见、利益和欲望,以一种无我、无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只有当一个人内心没有任何挂碍和偏见,才能够真正地融入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不被外界的干扰和伤害所影响。
如果我们能够像庄子所说的“虚己以游世”,那么我们也可以像他一样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影响,从而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