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一下,什么是古生物?为什么古生物的学习者很少?是因为很难的问题吗?谢谢了

如题所述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古生物(三叶虫)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的组织结构外,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仅具原来硬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石。(好好看下面的哟)
“358”找矿突破目标自2010年有序推进至今,日益接近“3年”的时间节点。在一些找矿成果突出的地区之外,部分地区找矿进程迟迟难以推进。面对这种状况,有专家提醒,前期大比例尺的基础调查资料不够翔实,也是影响找矿进程的不可忽视的因素。而影响基础地质调查资料翔实度的关键却是古生物化石的鉴定。古生物地层专业是基础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该专业却面临着人才断档、缺位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基础地质工作将如何展开? 这成了许多业内专家忧心的问题。
“化石鉴定找不到人”困扰地勘单位
“前些天,我们院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的一个项目施工时,采到了化石,但找不到地方鉴定。”内蒙古地质调查院副院长、总工程师邵积东向记者介绍说,“地层搞不清,成矿带的基础地质背景不清楚,就会影响成矿带的判定以及找矿的进程。”
古生物化石鉴定对地层时代的判定,有着重要意义。而准确判断地层年代是基础地质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些做到位,才能更有效地研究成矿背景和成矿条件。如果前期的基础地质调查资料不够,将大大影响后来的找矿进程。“在做基础区调的时候,采了化石没有专业人才鉴定,出不来结果,即使最终形成了区调资料,对某些具体的地层时代判定也是没有准确定论的,将来人们采用的这些区调资料也不是最详细、最准确的。”邵积东表示。
为了研究地壳发展的历史,首先必须了解古生物的发展史,这不仅因为古生物史是地质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还因为研究沉积发育史和构造运动史也都需要古生物学的资料。因此,可以说,古生物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基础学科。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古生物学与国土资源、石油、煤炭、化工等联系密切,石油和煤炭资源的勘探开发都要靠古生物学知识才能定位。因此,古生物学人才极为“吃香”。古生物研究人才为何如此“一将难求”?
“在过去,各个大区的研究所都能搞古生物鉴定,都有专门的古生物专业毕业的人才,有搞珊瑚的,有搞三叶虫的,有搞变形虫的,有搞古植物的。现在,我所了解的华北区、东北区及各省地调院、地勘单位基本没有学古生物的,搞矿山开采的古生物鉴定人才更不会有。”邵积东表示。
冷热不均的专业发展“二元化”
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的话说,古生物学是一个既“热门”也“冷门”的领域。“热门”是指该领域国际关注度高,甚至高于国内,也是一个公众感兴趣的领域。说“冷门”,古生物学所涉及的领域大多是冷门传统学科:形态学、分类学、解剖学。这些或称“传统”,或称“经典”的学科,在国内其他领域已近“灭绝”。
近年来,我国学者已经在古生物学及地层学研究领域中取得一系列成果,并深受国内外关注。“澄江动物群”的发现、鸟类的起源、被子植物的起源、多细胞后生动物的起源等让越来越多的人对古生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全球界线层型、生物大灭绝和复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更是奠定了中国古生物学的国际地位。英国《自然》杂志编辑亨瑞·吉(Henrry Gee)曾撰文写道:“中国有最优秀的化石,有最优秀的古生物学家。”
很多人会有疑问,这样辉煌的成就,怎么会“后继无人”?事实上,即使在炙手可热的古生物及地层学研究机构,也同样面临着人才难以为继的状况。从近10年来的招生情况看,被誉为世界三大古生物研究中心之一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就已经在人才储备方面“捉襟见肘”了。知识面宽了,计算机、外语水平高了,但专业知识却明显不够,这是该专业近几年新毕业的大学生的“标志性”特征。由此,能留在科研机构的人才也就寥寥可数了。据相关资料显示,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国古生物学研究队伍呈不断缩小的趋势。据初步统计,目前古生物学会3000多名会员中,大多已经退休,实际战斗在古生物学岗位上的专家已不足800人。
而据合肥工业大学教授贾志海介绍,北京大学于2010年恢复古生物学专业,目前,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开设有本科古生物专业,其中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成立了我国第一所古生物学院,也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仅以古生物学命名的专业学院。但该专业的总体招生数量很少,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每年该专业本科生人数在10名以内,沈阳师范大学具体招生规模尚不清楚。
在目前的学科体系中,研究生的“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为一个二级学科。目前,国内大多数具有地质学一级学科研究生招生的高校基本都有古生物专业,但每个学校该专业每年的招生人数也大都是“个位数”。除高校外,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地科院地质所等也有招生,但也屈指可数。而据中国地质大学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的一位在读硕士生介绍,就读该专业的超过1/3的学生的首选专业并非本专业,大多是调剂过来的。
“对古生物学这种特殊基础学科而言,必须重新考虑人才培养方式。” 曾任南京大学地学院副院长的杨湘宁表示。
学科调整造成人才断档?
1997年,国家进行了古生物本科专业目录调整,高校暂停对古生物学和地层学专业的招生。即使有院校保留下来了专业,也很少招满人,造成了一段时期“青黄不接”的状况。 人才上的断档影响了学科发展,甚至波及了专业教育的延续。
在杨湘宁看来,古生物学及地层学的“兴衰”与社会需要休戚相关。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探,也带来古生物学及地层学的兴盛。上世纪90年代末进行的大规模专业调整,主要是为解决国内高校以往本科专业划分过细的问题,且当时国内外古生物学专业人才也渐趋饱和。但不可否认,调整以后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古生物学专业在很多高校并没有进行实际意义上的重建。
据了解,恢复招生后的新教学方案中,很多高校该专业的课时数比以前大量减少,这使很多古生物学研究的学生在本科阶段甚至研究生阶段都难以系统学习到古生物学知识,事实上也影响到更高层次古生物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现在的学生到高年级时再转到古生物专业读硕士研究生,几乎没有基础知识。这极大地影响了专业进步及独立开展野外古生物地层研究的能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一位在读硕士生表示。
“面儿窄”影响专业选择?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的研究,对揭示地球的发展历史,认识地球生命的起源、演化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的变化等所具有的意义自然不言而喻。“但是,这个专业的人才如果大批量培养,只能为区域地质调查服务,面儿窄,发展空间狭小,影响了古生物地层专业人才的培养。这让很多大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望而却步。”邵积东认为。
目前,国内的地勘单位的确很缺专门从事古生物地层学研究方面的人才,但却招不上来。很多古生物地层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大多不愿意从事纯古生物专业的工作。对此,贾志海认为,国内的地勘单位缺乏专门从事古生物地层学方面工作的人才,与其工作性质有关。现在,多数地勘单位需要的是能熟练工作且对多数门类化石都有所了解的古生物人才。但古生物地层专业人才的培养周期较长且专业性较强,至少要硕士毕业才能进行某一个门类化石的鉴定,现在几乎没有人对所有门类的化石都非常了解。另外,由于古生物研究具有继承性和专业性,其研究过程中需要有长期坐“冷板凳”的耐心,因此,许多古生物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选择了“转行”。
也有观点将此归结为高校产业化、工业化的结果。贾志海则更为直接地亮明了观点:造成这样的原因与我国整个社会以及高等教育的功利化有密切关系。当下高校课程设置奉行的就是社会上流行的实用主义原则,“一切为了就业”已经成了“不二法则”。凡是与就业关系不大的专业、课程,不是被砍,就是无人问津;反之则格外吃香。对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王训练则认为,在目前的社会形势下,高校就业率与高校乃至其所设置的每个学科发展休戚相关。连续几年的低就业率将严重影响其未来的招生比率。所以,高校的课程设置不得不将学生的就业放在首位。
“专业人才”在烦心什么?
谈到专业的选择,读研前对古生物地层专业包括就业前景有所了解的学生并不是很多。“其实,我最开始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大二的时候跑了一次招聘会。当时的情况是,如果毕业后选择去企业,对古生物地层专业的同学要求稍微低一些,于是就选了这个专业。”一位在读的古生物地层专业研究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但是,就业真的很困难,与地质学其他专业相比,古生物地层专业就业应该是比较差的一个。这个专业适合做研究,不适合生产应用,因为不能直接见到效益,所以就业方面比较不好……大部分人选择读博士然后转向研究领域,如果不读博士的话,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对于选择毕业后去地勘单位工作,这位在读生显然不能接受:“现在的研究生教育,也不会让你纯粹做古生物化石鉴定。因为,化石鉴定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过程。而且积累了这么久,出来了,去地质队,谁愿意啊?好多本科毕业的学生去了几年地质队,又回来考研。但是,现在的科研,就是往里砸钱。真正踏踏实实做学术研究的不多了。”
针对外界诱惑对学术发展的影响,有人感叹:或许,过去那种“岗位终身制”,才容易培养出优秀专家,使其愿意踏踏实实做点真东西。
招生对象应该面向谁?
事实上,发展古生物学科专业及教育人才培养,我国并非没有优势。
我国幅员辽阔,而从历史年代上看,这种丰厚的地层古生物资源存储从几十亿年前的太古代到几万年前的晚更新世,不同地质时期的地层化石都保存得比较完善。以早期生命进化研究为例,中国华北地台具有跨越25亿年的晚太古代和早、中元古代连续沉积岩层。这些都为科学发现和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从学科的历史发展和传统来看,虽然我国古生物学起步相对较早,但有良好的国际合作的传统和优势,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开始与国际合作进行化石的寻找和研究,且近几年国际合作不断加强。而就教育机构来说,目前,众多高校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古生物专业教育体系,生源规模也在逐年增长。
但就目前的专业教育、学科发展与就业之间的矛盾来说,人才的培养尚且不能忽略的是真正的专业兴趣。
理查德·福泰(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曾说过:“古生物学是一个个人主义的职业。在当今这个似乎是由投资经纪人和电脑编程员引领的世界中,古生物学家还保有一些冒险家的气质。那些另辟蹊径、深入沙漠或闯荡山野的人,是时间的冒险家,是史前史学家。”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的一位负责人持有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古生物学不是什么人都能干得了的。中国古生物学会的一位负责人也表示,古生物学是基础学科,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研究工作也很清苦。
以北京大学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的研究方向为例,具体又细化为演化生物学(古脊椎动物学和古无脊椎动物学)、微体古生物学、古生态环境学、古生物地理学、综合地层学、沉积地层学共六大类。而这还不包括专业之外选学的其他课程。
“……古生物学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有没有!知道神马是米兰科维奇循环吗?死地球绕太阳轨道一偏地面上就起冰川好不好!知道神马是板块构造学说吗?地壳底下一翻滚地面上生物区系就翻脸不认人的有没有!知道神马是大洋传送带吗?温度盐度一变整个大洋就闹革命的有没有……”这篇题为“学古生物的你最伤不起”的曾流传于互联网的帖子,以机器猫汤姆的口吻对学古生物与地层专业的学生繁重的学业任务做了极其“狗血”的描述。
而非地学本科背景的学生,可能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补习地学知识。古生物学的研究往往不需要很前沿的生物学知识。而且,对于地学则非常强调野外经验,不管你的背景如何,如果没有扎扎实实的野外功底,即使再努力学习课本知识,充其量也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古生物学每个新观点都需要大量的地质、化石标本为依据,有时为了发掘一个有价值的标本,研究人员需要在荒山野外找寻十几年甚至更久。这种职业要求研究人员有一个健壮的体魄,更需要为兴趣和事业甘心奉献的激情。
也有人戏称,古生物地层学是贵族专业。国外搞专业研究的都很有钱,都是作为一个兴趣爱好来做。如果你是“富二代”,或者有大无畏的精神,那就试试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22
国内古生物学大多都是古动物学,国内科普古生物学大多只科普古动物学,所以在中国,古生物学大多只等于古动物学,与古植物学和古细菌和其他生物学无关
第2个回答  2014-06-17
老师是古生物
因为做钱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