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偏高有什么危害

如题所述

 1)血小板(BPC)是由骨髓中成熟巨核的胞浆脱落而来,形态多样,大小不一致,易于粘附、聚集和破坏,在形成白色血小板栓,释放血小板因子,促进血凝和血块收缩等方面,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是研究止血和凝血障碍的重要指标之一。
  1.生理变化
  在运动、进餐后血小板升高,休息后可恢复。正常人每天血小板数有6--10%的波动,晨间较低,午后略高;春季低,冬季高。妇女月经期前后血小板会降低,经期第一天血小板可降低一半,后又逐渐升高。
  2.病理变化
  ①血小板增多
  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脾切除手术后、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②血小板减少
  常见于脾功能亢进、再生性贫血、放射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急性白血病、免疫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某些药物引起。
  2)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throbocythemia)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骨髓增生性疾病,其特征为出血倾向及血栓形成,外周血血小板持续明显增多,功能也不正常,骨髓巨核细胞过度增殖。由于本病常有反复出血,故也名为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率不高,多见40岁以上者。
  1.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约20%的患者,尤其年轻人起病时无症状,偶因验血或发现脾肿大而确诊。轻者仅有头昏、乏力;重者可有出血及血栓形成。出血常为自发性,可反复发作,约见于2/3的病倒,以胃肠道出血常见,也可有鼻衄、齿龈出血、血尿、皮肤粘膜瘀斑,但紫癜少见。血栓发生率较出血少。国内统计30%有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肢体血管栓塞后,可表现肢体麻木、疼痛,甚至坏疽,也有表现红斑性肢痛病。脾及肠系膜血管栓塞可致腹痛、呕吐。肺、脑、肾栓塞引起相应临床症状。脾肿大占80%,一般为轻到中度。少数病人有肝肿大。
  2.诊断要点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应与血小板计数增多的其他骨髓增生性疾病鉴别。其诊断要点应包括:红细胞量正常(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则增加),无Ph染色体(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可存在),无泪珠状红细胞和骨髓纤维化大量增加的现象(特发性骨髓纤维化时可见)。血小板计数虽可低至500000/μl,但通常>1X106/μl。
  在末梢血涂片中,可发现血小板聚集成团,巨型血小板和巨核细胞碎片。骨髓中巨核细胞增生,释放出大量血小板。骨髓铁通常存在。
  3.一般治疗
  尽管大多数专家认为当病人血小板计数超过1X106/μl和存在出血或栓塞并发症时要给予治疗。然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治疗的适应证尚不大明确的。治疗目的要求血小板减少至正常或接近正常,以预防血栓及出血的发生。
  ①骨髓抑制性药物
  白消安为常用有效的药物,宜用小剂量,开始4--6mg/d。如要求血小板快速下降可选用羟基脲2--4g/d,3--4天后减至1g/d。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马法兰等都有效。当血小板数下降或症状缓解后即可停药。如有复发可再用药。
  ②放射核素磷(32P)口服或静脉注射
  首次剂量0.08--0.11MBq,如有必要三月后再给药一次。一般不主张应用,因为诱发白血病的可能。
  ③血小板分离术
  迅速减少血小板数量,改善症状。常用于胃肠道出血、妊娠及分娩、选择性手术前。
  ④干扰素
  最近有人提出用α干扰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可对巨核细胞生成抑制及血小板生存期缩短。剂量为3--5mu/d。
  ⑤其他
  应用双嘧达莫、阿司匹林、消炎痛可防止血小板聚集。有血栓形成者用肝素或双香豆素类抗凝药。切脾是禁忌的。
  根据血小板增多的程度,病程不一。大多数病例进展缓慢,中位生存期常在10--15年以上。少数病人可转为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重要脏器有血栓形成及出血常为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
  3)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反应性过程,血小板数常低于1X106/μl。从病史和临床表现可明确病因,血小板功能一般可正常。但在骨髓增殖性疾病发生血小板聚集反应异常患者约占50%。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治疗是针对基础疾病,在适当治疗下血小板数可恢复正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07
血小板偏高是轻度升高,还是明显升高,如果是轻度升高,一般监测追踪观察,一般无需治疗。如果血小板明显增高,达到一定数值以后,我们要做进一步检查,明显增高以后引起血液黏度增高,然后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容易引起并发症,像心肌梗塞、脑梗死,这些会危及生命。血小板有明显升高,要做骨髓检查,了解升高的原因,来做进一步治疗。如果血小板增高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要做进一步治疗,要服药或者打针,即口服羟基脲或者用干扰素治疗,定期复查血常规,了解用药以后的情况,把血小板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达到减少并发症出现。
第2个回答  2020-03-25
血小板的作用是凝血,偏高的危害是血液过于黏稠便会易于凝固,形成血栓,脱落会形成栓塞。这会危及生命。
血液感染了细菌,严重的话细菌会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脏器,后果是很不乐观的。关键看入侵菌有没有被有效限制并杀灭。
第3个回答  2019-08-14
你好,血小板如果轻度偏高,患者也没有脑血栓以及冠心病等这些基础性疾病,对身体是没有什么影响的;要是患者患有基础性的一类疾病,例如:高血压以及高血脂等这些疾病,就非常容易引发血栓性的一类疾病;要是血小板严重超高,有可能出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这时需要做紧急的处理。
第4个回答  2016-01-03
血小板增多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以下两组:反应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增多和克隆性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增多的反应性原因包括一过性过程,诸如急性失血,血小板减少的恢复(反弹),急性感染或炎症,极度体力消耗,或者其他应激。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的持续形式包括铁缺乏、溶血性贫血、无脾(例如,脾切除后或镰状细胞病中的自发性脾梗死)、癌症、慢性炎症或感染性疾病,以及罕见的药物反应6。反应性血小板增多本身无害,即使血小板计数极高(例如,在活动性炎性肠病患者中,血小板计数可以超过100万)。然而,血小板增多的潜在病因(例如,恶性肿瘤、慢性结缔组织病和慢性感染)可能与不良转归发生危险升高相关。然而,近期的证据提示,血小板计数很高有可能促使癌症进展。
在有血小板增多的个体中,已知80%~90%有反应性血小板增多。
克隆性血小板增多是第二大最常见的类别,通常是由一种慢性骨髓增生性肿瘤(MPN)引起。典型的MPN是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相关疾病,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以及慢性髓系白血病。此时血小板貌似增多,但都是没有正常生理功能的。尽管血小板增多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中最为显著,但其他MPNs也伴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增多。其他骨髓干细胞病,包括某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有可能与血小板增多相关。这些克隆性疾病与血小板增多有关的不良事件相关,包括血栓性、血管性和出血性并发症,因而有可能需要加以控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