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二十多年不上朝为什么国家却没有灭亡?

如题所述

万历皇帝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比较奇特的皇帝了。他一共做了48年的皇帝,但是却又28年没有上朝,按说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物,28年的消极怠工,那天下还不得出大乱子啊,但是万历一朝不但没有崩溃,反而有了万历三大征这样辉煌的战绩,这其中的一切,其实与国家运行的体制有很大关系。大家应该知道,明太祖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将明初的一些功臣大部分都被屠杀,仅保留了一小部分人,而朱元璋也凭借此机会,将秦始皇时期开始设立的丞相一职给废掉了。

明太祖自己可以处理很多案件,但是他的后世子孙可不行啊,所以内阁制度慢慢的就诞生了。内阁制度首先仅仅只是备皇帝咨询,参议等事,并没有什么实权,然而后世子孙有的懒啊,所以内阁的地位慢慢的就变得高了,从原来的五品官到正二品大员,以尚书衔入阁等,内阁,其实决定了明朝这个帝国的命运的好坏。

但是这并不表示内阁就可以压制皇权了,虽然明朝中叶像张居正等人作为内阁阁首可以压制皇帝,但是像朝中的大政方针必须有皇帝的批示,所以在内阁逐渐强大的时候,又产生了“票拟”“批红”的权利。皇权虽然不与相权再发生冲突,但是在明朝,皇权却是与阁权发生冲突,所以有的皇帝,又将他们的奴仆-太监圈体的地位加以抬升,不仅有司礼监替皇帝行使批红的权利,而且这些太监还可以进行学习,培养他们的政治素养,更不提还有东西厂的组织,然而这一切都只是皇帝的御下保持平衡之道,既不让文官势力太高,又不会使皇权过于衰落。

那么万历朝的现象在这种制度下也就显得不怎么奇怪了,内阁首辅票拟,司礼监批红,国家的重要决策随即就会通过传驿发送到大明朝的各个角落。尤其是万历朝前期中的内阁首辅是张居正,司礼监掌印太监为冯保,此二人,对于万历前期的稳定和经济繁荣有着很大的作用。而且这其中还离不开万历皇帝母亲的功劳。

慈圣皇太后有着仁慈宽厚的母爱,万历皇帝对她十分尊重,偶尔她会参与政务,辅佐万历。冯保,万历叫他“大保”,是万历皇帝的得力助手,也是他从小到大的一个伴侣。冯保大多时候担任的是管理监督皇帝生活上的事务的一个角色,比如小皇帝表现不好的时候,他会上报给皇太后。对万历影响最大的,是张居正。作为万历皇帝的第一严师,张居正做到了极致。在万历即位以后,政治上的事多半由张居正和他一起处理,正是这种和谐的君臣关系,带来了十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万历中兴”。

万历对张居正形成了极大的依赖感,以至于张居正死后,他无所适从,开始了怠政。这是一个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万历怠政二十八年,最大的原因是他对文官集团的彻底失望,因为失望,才奋力抵抗和排斥。明代的文官,大都以谋私利为己任。大多数文官的态度是,只要在大是大非上站对位置,平时收一些小恩小惠,无伤大雅。关键是文官集团权力很大。国本之争,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从这以后万历再也不与文官集团共事。

那么,为何这近30年间依然社会稳定,内战外战全胜?其实说是怠政,不如说是躲避文官。不上朝是为了眼不见心不烦,相反,万历皇帝的不上朝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所以才会有万历三大征的胜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