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和刺史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级别不同:

“刺史”,原本是奉皇命检核地方官的职务(俗称钦差大臣);后来权力扩大,就成了掌握一州军政大权的要职(封疆大吏),品位很高(相当于现在的省长)。

“太守”,则是郡守(一郡之首),是刺史的下属,相当于现在地区级的长官(市长、专员)。

拓展资料:

太守,原为战国时郡守的尊称。西汉景帝时郡守改称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历代沿置不改。南北时期新增州渐多。郡之辖境缩小郡守权为州刺史所夺州郡区别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则专称知府。

刺史,汉武帝废除了沿秦而置的监御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又称部各州任免刺史一人。此时的刺史为监察官受御史中丞管辖以六条诏书监察本州郡县官秩八百石较太守的秩比二千石为低。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

魏晋南北朝以刺史领州多带使持节、持节、假节、都督诸军事衔。隋文帝废以州领县刺史与前代太守无异。隋唐时期炀帝、玄宗、武则天都曾经废州改郡不久仍其旧。晚唐五代时节度使、观察使所领诸州不得径自奏事上计节度使甚至自署刺史导致刺史职任渐轻。宋代以朝臣充知州刺史成为专供武臣迁转的虚衔。

参考资料:太守_百度百科  åˆºå²_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6-25

太守是最高行政长官,刺史是监察太守的行为,但是在官职上是等同的。

“太守”一职,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汉代刺史制度是对秦代监御史制度的继承。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建立了一套地方监察制度——监御史制度。监御史的地位可以和郡守、郡尉并称,其主要职责是“掌监郡”,即负责监察郡守等人的行政事务。

拓展资料

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理地方郡一级的行政区之地方行政官。战国时就开始设置郡守。当时,列国在边境冲突地区设立郡的建制,作为综合行使军政权力的特别政区,长官称守、郡守,治水能吏李冰就曾经做过蜀郡的郡守。

秦并六国,废除封建制,在全国设立三十六郡,以郡守为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西汉改郡守为太守,秩二千石。西汉太守位置很高,往往入为公卿;三公、九卿罢政,亦多出为太守。

汉初省,旋复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继废诸郡监察御史后,又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刺”,检核问事之意。

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  太守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9-10
  太守,原为战国时郡守的尊称。西汉景帝时郡守改称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历代沿置不改。南北时期新增州渐多。郡之辖境缩小郡守权为州刺史所夺州郡区别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则专称知府。
  刺史,汉武帝废除了沿秦而置的监御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又称部各州任免刺史一人。此时的刺史为监察官受御史中丞管辖以六条诏书监察本州郡县官秩八百石较太守的秩比二千石为低。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汉哀帝初改归旧制不久复称为州牧。东汉初又复称刺史。汉灵帝时改刺史为州牧位居太守上掌握一州军政大权成为一级地方行政长官。魏晋南北朝以刺史领州多带使持节、持节、假节、都督诸军事衔。隋文帝废以州领县刺史与前代太守无异。隋唐时期炀帝、玄宗、武则天都曾经废州改郡不久仍其旧。晚唐五代时节度使、观察使所领诸州不得径自奏事上计节度使甚至自署刺史导致刺史职任渐轻。宋代以朝臣充知州刺史成为专供武臣迁转的虚衔。
  “刺史”,原本是奉皇命检核地方官的职务(俗称钦差大臣);后来权力扩大,就成了掌握一州军政大权的要职(封疆大吏),品位很高(相当于现在的省长)。
  “太守”,则是郡守(一郡之首),是刺史的下属,相当于现在地区级的长官(市长、专员)。
第3个回答  2009-05-20
刺史
官名。汉武帝废除了沿秦而置的监御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又称部),各州任免刺史一人。此时的刺史为监察官,受御史中丞管辖,以六条诏书监察本州郡县官,秩八百石,较太守的秩比二千石为低。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汉哀帝初,改归旧制,不久复称为州牧。东汉初又复称刺史。汉灵帝时,改刺史为州牧,位居太守上,掌握一州军政大权,成为一级地方行政长官。魏晋南北朝,以刺史领州,多带使持节、持节、假节、都督诸军事衔。隋文帝废郡,以州领县,则刺史与前代太守无异。隋唐时期,炀帝、玄宗、武则天都曾经废州改郡,不久仍其旧。晚唐五代时,节度使、观察使所领诸州不得径自奏事上计,节度使甚至自署刺史,导致刺史职任渐轻。宋代以朝臣充知州,刺史成为专供武臣迁转的虚衔。

太守
官名。原为战国时郡守的尊称。西汉景帝时,郡守改称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历代沿置不改。南北时期,新增州渐多。郡之辖境缩小,郡守权为州刺史所夺,州郡区别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则专称知府。

刺史就比太守大一点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48042.html?fr=qrl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5-09-10
刺史是州级(省级)部长,主管一个州,包括兵权,人民等。
太守是郡级(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部长,一个州可分许多个郡,州可对郡实行直接管辖,而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实行自己的管理,但会被封地主所限制。州牧则是比刺史稍微高点的官职,与刺史不冲突,但也管辖州郡。但州牧比刺史的兵权要大,地位要高。

刺史
官名。汉武帝废除了沿秦而置的监御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又称部),各州任免刺史一人。此时的刺史为监察官,受御史中丞管辖,以六条诏书监察本州郡县官,秩八百石,较太守的秩比二千石为低。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汉哀帝初,改归旧制,不久复称为州牧。东汉初又复称刺史。汉灵帝时,改刺史为州牧,位居太守上,掌握一州军政大权,成为一级地方行政长官。魏晋南北朝,以刺史领州,多带使持节、持节、假节、都督诸军事衔。隋文帝废郡,以州领县,则刺史与前代太守无异。隋唐时期,炀帝、玄宗、武则天都曾经废州改郡,不久仍其旧。晚唐五代时,节度使、观察使所领诸州不得径自奏事上计,节度使甚至自署刺史,导致刺史职任渐轻。宋代以朝臣充知州,刺史成为专供武臣迁转的虚衔。

太守
官名。原为战国时郡守的尊称。西汉景帝时,郡守改称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历代沿置不改。南北时期,新增州渐多。郡之辖境缩小,郡守权为州刺史所夺,州郡区别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则专称知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