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中异乡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原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参考资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8

独在异乡为异客中“异乡”的意思是:外乡,他乡,外地(就做客的人而言)。”独在异乡为异客”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的一句。

原文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离家在外,在这里我就是一个异乡人。每当佳节来临,我就格外思念远方的亲人。想到在远方家乡的兄弟们,今天也应该和我一样登高望远。他们身上都佩戴着茱萸,可惜我不能和他们一起戴,独独少了我一个。

“异”乡是一个常见的词。“异客”就是王维自创的一个词,顺着“异乡”说,这“异客”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两个“异”,就把少年离家的孤苦渲染的非常的充分。

扩展资料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三四两句,不仅写出了诗人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身上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佳节的思亲之情。更加表现出诗人想到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自己不在内。遗憾的不仅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还是未能和兄弟们在佳节团聚。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

参考资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1

异乡即他乡,指不是自己的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这句诗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诗如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白话译文: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扩展资料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创作背景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30

异乡:外乡,他乡。寓境孤独。

出处: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世人对王维诗歌评价很多,对王维绘画的评价则相对较少。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到历代能画名人时,王维就赫然在列。对于王维的绘画,张彦远评论道:“工画山水,体涉古今”,“清源寺壁上画辋川,笔力雄壮”。张彦远曾见过王维绘画真迹,他说:“余曾见破墨山水,笔迹劲爽。”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参考资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11-02

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异”是外地的意思,“异客”就是他想,外地的客人。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扩展资料:

一、全诗内容: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白话文翻译: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三、赏析: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

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