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些虚心学习的人

古代那些虚心学习的人要仔细详细快快
要仔细详细快快而且要实例快快

程 门 立 雪
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教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魏 昭 尊 师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斥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仍然和颜悦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孙 敬 悬 梁
孙敬是西汉人,幼年时父亲死去,家里很穷,但他立志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孙敬读起书来不分昼夜,十分疲劳,晚上读书时常打瞌睡。为了预防自己睡过去,他用绳子将自己的头发吊在梁上。每当他低头打瞌睡时,就会因头发被紧紧拉住而疼醒。这样,就不会因打瞌睡而影响学习了。孙敬凭借艰苦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长大后成了西汉的大学问家。

凿 壁 借 光
匡衡是西汉人,幼年时十分喜欢学习,常常手不离书。可是,他家太穷,连买灯油和蜡烛的钱都没有,晚上无法读书。为此他十分苦恼。匡衡的邻居是个富户,他家晚上灯火通明。他请求到邻居家借光读书,可是被拒绝了。怎么办呢?这天,小匡衡终于有了主意:在墙上打个洞,灯光不就可以从洞孔里照过来吗?于是,他拿来一把凿子,偷偷在墙壁打了一个洞。这样,匡衡每天晚上在洞孔下借着照射过来的光线,努力读书学习。

冒 雪 访 师
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勤 奋 笃 学
据说司马光小时候非但没有聪颖的资质,反而有点平庸。他六岁开始读书,不仅背书的速度慢,而且对书本的理解也不快。其他同伴都背熟了的书他还背不下来。尽管“智”不如人,资质平平,但是他一点都不气馁。当别人去玩耍的时候,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独自一个人苦苦攻读,直到把要背的书背得滚瓜烂熟为止。为了提醒自己勤奋学习,他用一截圆木当枕头,取名为“警枕”。只要在夜里睡觉时圆木一滚开,他的头就磕在床上,这样他便立即醒过来,披衣起床、挑灯夜读。后来,他编篡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世人敬仰。

动 笔 动 心
米芾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传说米芾初学书法时,写了三年也不见长进,他就向一位字写得很好的秀才求教。秀才让米芾交五两银子买他的一张纸,让他回去先练习写,三天后再来。米芾回到家后,不敢轻易往这张昂贵的纸上落笔。他在另外的纸上,一遍又一遍地写“永”字,仔细地揣摩着每一个笔画。三天后,米芾去见秀才,提笔在那张纸上写了“永”字,遒劲又潇洒。秀才满意地说:“你不但动了笔,而且动了心啊!”说着退还了米芾的五两银子,并收下他做学生。米芾铭记老师的教诲,用心地苦练书法,果然提高很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22
多的要死,去网页上查 要多少有多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