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历年法硕复试线都在四月份公布吗,一般什么时候复试啊? 09年呢?

法大不属于34所自主划线的院校吗?

1.不属于自主划线,

2,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办法

1. 复试程序、复试时间、地点安排:

复试程序:考生首先到所报专业所属学院复试报到,接受资格审查。审查合格的考生,查询具体复试时间和地点安排;根据具体的安排,参加外语听力、口试,以及专业课笔试、口试。根据安排,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体检。

复试时间:4月17日—4月23日

复试通知书下载时间:4月11日17:00以后

复试地点: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教学楼。

2. 复试比例: 120%左右。

各专业具体复试比例根据上线生源情况确定。

3. 复试考核方式:

笔试按照《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中公布的复试科目命题,内容不超出公布的参考书目。专业课笔试时间为2小时,试题满分为100分。同等学力加试时间每门为3小时,试题满分为100分,及格分为60分。同等学力加试科目详见我校网站通知。

面试考查笔试时无法考查的内容,重点是对考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考查,如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举止和礼仪等的考核。

外国语听力和口语测试由外国语学院统一组织。外国语听力测试考试时间为30分钟,卷面分为50分。外语口试小组由2名教师组成(外语口试时,进行全程录音),口试分值50分。

4. 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的具体方法

通过对拟复试考生的档案调取,进行政审和道德品质考核。

5. 复试考生的成绩评定和计算方法;对复试考生的加分原则和依据。

1)复试考生的成绩评定和计算方法

复试考生的成绩由相关学院专业导师组根据考生复试情况评定。

计算方法:复试成绩(100分)=专业课笔试成绩(40分)+专业课面试成绩(40分)+外国语成绩(20分)

注:中欧法学院考生复试成绩(100分)=外国语成绩(20分)+专业笔试成绩(50分)+专业面试成绩(30分)

2)复试成绩未达到60分,认定复试成绩不合格。复试成绩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3)同等学力考生加试课程的成绩不计入复试成绩,但单科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4)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及体检不作量化计入复试成绩,但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5)对复试考生的加分原则和依据:有特殊学术专长或具有突出培养潜质,在科研或相关实践中表现突出,在正式公开刊物上独立发表1篇以上该专业学术论文,或为第一作者,或与人合著出版学术著作,且为第一著作人的考生,经向所在学院复试工作小组申请,经学院复试工作小组审核同意,可在复试专业口试成绩中加分,加分不超过50分。

论文和著作须为2009年2月之前正式发表的,且须于复试报到时提供原件。获准加分的考生名单及证明材料须向全体考生公布,并将加分的相关证明材料报研究生院备案。

6. 初试、复试成绩的权重分配

拟录取总成绩(100分)=初试成绩(60分)+复试成绩(40分)

注: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学位及中欧法学院双硕士项目研究生拟录取总成绩(100分)=初试成绩(50分)+复试成绩(50分)

7. 线下生复试的原则和条件

线下生复试的原则和条件:

生源充足专业一律不允许破格。对初试某一单科成绩略低于分数线,但总分在本专业考生中成绩名列前茅的,或总分略低于分数线,但具有重大科研成果,或有突出培养潜质的考生,经考生提出申请,学院专业复试小组审查同意,学院可向学校申请破格复试该考生。

线下生申请复试程序

1)考生本人于4月10日向报考专业所属学院申请;

2)学院审查资格;

3)学院将汇总名单及考生申请报研究生院;

4)经校招生委员会审核同意破格参加复试;

5)学院通知破格考生下载复试通知书。

8. 复试名单于4月11日17:00以后,在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公布,拟录取名单于4月下旬在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公布。网址:http://gate.cupl.edu.cn/yzb

9.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由校纪委全程监督。

10. 考生咨询电话

考生接待电话:010-58908070

纪检监察部门监督电话:010-58909068

北京教育考试院研究生招生专用监督电话:010-82837219

3.每个院系的复试时间可能不一样,请关注这里
http://gate.cupl.edu.cn/yzb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28
不属于
三十四所自主划线的高校是
院校名称 所在省市 院校名称 所在省市
北京大学 北京市 东南大学 江苏省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市 浙江大学 浙江省
清华大学 北京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市 厦门大学 福建省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市 山东大学 山东省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市 武汉大学 湖北省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市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省
南开大学 天津市 湖南大学 湖南省
天津大学 天津市 中南大学 湖南省
大连理工大学 辽宁省 中山大学 广东省
东北大学 辽宁省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省
吉林大学 吉林省 四川大学 四川省
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省 重庆大学 重庆市
复旦大学 上海市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省
同济大学 上海市 西安交通大学 陕西省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市 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省
南京大学 江苏省 兰州大学 甘肃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