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中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

如题所述

1、作者的情感从“喜乐”再到“凄凉”。

2、作者被贬后官场失意,去到山川水影中寻找慰藉,偶然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景物的高兴,在回看潭上的凄凉景象,又再次勾起了自己被贬官的凄苦境遇。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白话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此文出自唐·柳宗元《小石潭记》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写成。

这潭中鱼很怪诞: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鱼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是非斗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构思新巧,结构严谨。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这种构思既新颖,又自然,真是匠心独具。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再写小潭源流(溪身、溪岸)及潭中气氛,最后记录了同游者,使全篇游记结构完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作者感情由"乐"而"凄"。作者遭贬失意,来到山水中寻找解脱,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景物感到高兴,看到潭上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贬谪生活寂寞凄苦的心境。

 先乐后忧;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因改革失败后无故被贬,心中愤满难平,因而凄苦是他的感情主调,而寄情与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苦环境(小石潭幽静的特点)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3-31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的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是为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凉之景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流露出来。
第3个回答  2020-07-04
作者的情感从欢喜到悲凉。
第4个回答  2021-04-20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