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各个年龄段叫什么

如题所述

男子在古代的年龄称呼如下:
一岁:初度、赤子、襁褓、汤饼之期。
二岁:牙牙。
八岁:总角、童龇、始龀、髫年、始龀、龆年。
九岁:九龄、黄口、指数之年。
十岁:幼学、外傅之年。
十二岁:金钗之年。
十三岁:豆蔻、舞夕之年。
十五岁:及笄、束发、舞象之年、成童、郑玄。
十六岁:二八、破瓜、碧玉年华。
二十岁:加冠、结发、弱冠、桃李年华。
二十四岁:花信年华。
三十岁:而立之年、始室、克壮、半老徐娘。
四十岁:不惑(不惑之年)。
五十岁: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六十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高龄、下寿、耆。
六十一年:还历寿。
七十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
八十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中寿、伞寿。
八十八岁:米寿。
九十大寿:上寿、鲐背。
九十九岁:白寿。
一百岁:期颐、期颐之年、上寿。
年龄的古代称谓来源:
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另外,我们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融入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