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急急急急!黄土高原的民风民俗!要详细!急急急急急急!

拜托了!老师要的资料!!!感谢大家的帮助呀
最好简洁一点哟!~ 拜托了!!

在陕北,人们的喜、怒、哀、乐哪一种情感,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无论是站庄重山峻岭之巅,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

“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实际上,陕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民歌。黄土高原上,即有婆姨们如位如诉的低婉吟唱,又有后生们的“拦羊嗓子回牛声”的高歌回荡。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陕北民歌种类是很多的,其中有四季歌、五更调、揽工调、酒歌、秧歌、劳动号子、歌舞曲、榆林小曲、陕北套曲、二人台、风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调等,以小调和信天游为主。

小调,以叙事为主,一般都有场景,有人物,有故事情节,还有细节描写。如《害娃娃》、《探瑜姐》、《送情郎》、《四保揽工》和《下柳林》等都是篇幅较长的叙事体民歌。

信大游 (在与内蒙占接壤的地区叫“顺天游”,在神木府谷一带叫“山曲”)是广泛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篇幅比较短小,是即兴创作的产物,可以根据不同情景自由吟唱。如村民们下地干活,上山放羊,进林子砍柴,赶毛驴拉煤炭,心行所感,便放开嗓子歌唱起来。它语言质朴,节奏明显,韵脚多变,一般为两句体结构,上下句押韵,不隔句押韵,以 7字句或 10字句为基础,上句主比兴或写景状物,下句多主点意,虚实结合,曲调悠扬高亢,粗扩奔放,节奏鲜明,韵脚和谐,抒情色彩浓。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它两句一段,段与段之间可分可合,也可独立为一首,类似“散曲”。

榆林小曲是流传于榆林城内的一种民歌形式。可分为两类:一类与小调差不多,只是曲谱有所不同;另一类以反映城市生活、闺怨情思、香楼哀怨的内容为主,市井味足,语言也文绉绉的。在演唱形式上,一般采用坐唱、联唱的形式,有音乐间奏,有领唱,有合唱,段落分明,情绪起伏大。

歌舞曲,主要是指秧歌活动中的各种演唱形式,如船曲、灯曲、拜年调(又称大套高跷)等。这类作品多为即兴之作,有些形式在长期的演唱活动中已形成相对固定的程式,演唱时只须把要唱的内容临时加进去即可,演唱时以一领众合为主。

二人台是流传于神木、府谷一带的一种民歌形式,顾名思义,是一种以角色为主的演唱形式,角色限于两个人,一男一女,一般是扮演一夫一妻,角色为秧歌中的装扮,在秧歌活动中演唱,与晋西北、内荣古一带流行的二人台大同小异,是民歌、民间舞蹈和民间小戏三类形式的结合体,有戏剧味。

陕北民歌反秧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现在所流行的陕北民歌,大部分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既有反映社会变革的内容,也有“长工歌”的内容,反映陕北人民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的反抗,特别是革命历史民歌,是一批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像著名的《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在8000余首陕北民歌中,这类作品毕竟是少数。多数作品反映的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例如:小媳妇想娘家,大姑娘盼出嫁,女娃算卦,吹鼓手迎亲,出门人思念家乡,年轻人谈情说爱,夫妻吵嘴逗趣等。还有,石匠们用歌声来装饰那单调的石锤声;农民们用歌声来驱逐寂寞和忱愁;赶牲灵的人将那悠扬的歌声洒满崎岖的羊肠小道;多愁善感的小媳妇用歌声倾叶心中哀怨。这些基本上是抒发感情的。此外,陕北人还用民歌形式来为日常生活服务:货郎用歌声来叫卖,农民用歌卢来祈雨,逢年过节时用歌来庆祝、娱乐,男婚女嫁用歌来举行仪式,喝酒时用酒歌来猜拳,用歌来进述历史故事,用歌来搞社交,用歌来记叙重大历史事件,男女青年用歌谈情说爱,用歌来记叙新人新事,甚至上坟哭灵也以歌代哭,乃至丑闻千里,以歌传之;奇人怪事,以歌颂之。

在8000首陕北民歌中,反映爱情生活、婚姻问题,或与这个内容有关的作品,占全部民歌的80%。被誉为劳动人民代表作的信天游,反映的几乎全是这个内容,因此,信天游又被说成是“爱的海洋”。

陕北人平时最爱唱的民歌是情歌。旧社会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不能自主,他们只好用歌声来表达对封建婚姻的不满和对爱情的追求。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从前陕北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艰苦,男人成群结伙到外省给人揽工,即“走西口”。丈夫临走之前,妻子多方叮咛,娓娓动听,情意绵绵,抒情色彩极浓。请看脍炙人口的《走西口》:

走路你走大路,

莫要走小路。

大路上人儿多,拉活解忧愁。

拉活解忧愁。

住店你住大店,

不要住小店。

小店里贼娃子多,

操心把你偷。

睡觉你睡中间,

不要睡两边。

操心那挖墙贼,

控到你跟前。

喝水你喝长流水,

不要喝泉水。

泉水里蛇摆尾,

操心喝坏你。

吃烟你自打火,

不要和人家对火。

梢林里绿林响马,

操心那蒙汗药。

……

“走西口”的人一去经年不回,家里的妻子想起丈夫时,或手摇纺车,边摇边唱,或立于门前,低吟浅唱,抒发他们对远方亲人的眷恋之情:

豌豆开花一点红,

拿针缝衣想哥哥。

想哥哥想得见不上面,

口含冰糖也像苦黄连。

大河没水养不住鱼,

妹子离不开哥哥你。

一对百灵子钻天飞,

多会儿盼得见上你。

同是反映当地婚俗的陕北民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如《兰花花》、《大女子要汉》和《我给你寻个好婆家》等3首歌对嫁娶方式均有描写,但因时代不同,嫁娶的方式也不同。《兰花花》中是古老的传统的嫁娶方式,买卖婚姻,新媳妇过门要坐轿,还有“三班子吹来两班子打”。到了《大女于要汉》时代,反封建的思想情绪已形成一股潮流,“大女子”敢说敢干,敢于向父母提出要求出嫁,婚礼也简单化了,骑马代替了坐花轿。而在《给你寻一个好婆家》这首歌里,女主人公已是“自己的主意自己拿”,嫁娶方式也不是头上蒙盖头,脚上穿绣鞋,而是“骑着马,戴着花”,和新郎“说说笑笑进婆家”。

陕北民歌贴近生活,反映生活真实,感情色彩浓,情歌尤其这样。《想你实想你》中的主人公是位未出阁的大姑娘,其中有一段是这样抒发她的感情的:

想你想你实想你,

浑身上下都想你;

头发梢梢想你呀,

红毛线头绳难挣呀;

脑瓜皮皮想你呀;

俞林梳子难梳呀;

眼睫毛毛想你呀,

白天黑夜难闭呀;

眼睛仁仁想你呀,

泪水颗颗难收呀;

舌头尖尖想你呀,

酸甜苦辣难尝呀;

……

如果说只是人物内在思想感情的揭示,那么这首信天游《拉手手》却是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

你要拉我的手,

我要亲你的口,

拉手手,亲口口,

咱二人疙崂里走。

歌子四句,通俗易懂,男女主人公虽然大大咧咧,但动作自然,情绪轻松,可谓是陕北的一首绝唱。

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陕北经济落后,文化不发达,加之人口稀疏,居住分散,因而,封建意识对这里的统治,相对来说比较薄弱。一些边远山区从前曾流传过《三大怪》的民谣:“沙子打墙墙不倒,婆姨嫁汉汉不恼,嫖客跳墙狗不咬”。可见陕北思想意识之一斑。

20世纪70年代以前,陕北一些地方因没人会写字,逢年过节只好用碗底蘸墨在红纸条上扣圈以代替对联,当地人称为“扣对联”。在某些农村,即使有人能写出来,也没人认识它,写了又有何益?解放前,在陕北农民眼里,黑圈和黑字是没有什么区别的。长期以来,农民没有什么文化娱乐生活,即使偶尔看一回小戏,他们也不叫看戏,而叫“看红火”(热闹)。他们只好靠自己的歌喉去诵物诵事,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于是陕北民歌,便应运而生。这是一种既易于掌握,也易于流传的文艺娱乐形式。久而久之,民歌便逐渐形成不同的相对稳定的体裁和形式,如上面提到的小调、信天游、祈雨调、酒曲、劳动号子、神官调等。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每一体裁和形式也随之发展和变化。例如,著名的《东方红》这首歌,就是从一首纯粹的情歌,发展为歌颂党的领袖的颂歌。最早传统民歌《谁也不能卖良心》原歌词是:

煤油灯,明又明,

红豆角角双抽筋。

红豆角角双抽筋呼咳哟,

谁也不能卖良心。

这是一首情歌,在此基础上改填新饲,又成了 《骑白马》:

荞麦花,红登登,

咱二人为朋友为个甚?

三哥哥当了八路军,

一心去打日本。

……

骑白马,挎洋枪,

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

有心回家看姑娘,

打日本顾不上。

在《骑白马》这首歌的曲调上填新歌词又成了《移民歌》:

山川秀,天地平,

毛主席领导陕甘宁。

迎接移民开梢林呼儿咳哟,

边区遍地是黄金。

……

1943年,民间歌手李有源创作了《移民歌》的第一段:

太阳升,

东方红,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生存,

……

不久,佳县移民队在向延安进发的路上,担任移民队副队长的李增正(李有源的侄子)唱起了这首歌,接着移民们你一句我一句地凑了一路,终于创作了这首 《移民歌》。后来在《移民歌》的基础上,又改为《东方红》。

陕北民歌在陕北广泛流传,一般陕北人或多或少都能唱几首,田间地头劳作时,行路时,均可听到歌声。农闲休息,茶余饭后,人们常聚在一起轮番演唱。除了这种日常生活中群众自然流传外,还有两种流传方式:一是民间歌手和艺人们的流传;二是一些风俗活动中集体或个人的流传。如“过事情”、迎送嫁娶、祭奠、祈时、秧歌等活动,都得唱歌。又如《迎亲歌》中就有“落脚歌”、“走红毡”、“拜天地”、“撒帐”、“上头歌”、“送儿女歌”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17
  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刚过,我就与两位记者结伴到陕西省的韩城市采访。那里的人们还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我们观看了喜庆热闹的民间社火表演后,便和市文化局局长老严一起去了党家村。
  党家村位于韩城市东北面约10公里处的一个葫芦形川道中,泌水河贯穿而过。我们站在塬上,向下望去,只见在绿树丛中掩映着一片清一色的青砖瓦房,还有较为高大的祠堂、牌楼、宝塔点缀其间,景色秀丽,古风浓郁。老严告诉我们,这个村中有建于600多年前的140多套四合院式民居,有保存完整的城堡、暗道、风水塔、牌楼、家祠、哨楼等建筑,还有较为完整的族谱、村史等文字资料,因而党家村被国内外专家称为东方人类传统民居村寨的活化石。

  我们从一个城堡下的一条2米宽的暗道进了村。村中街道多呈“井”字、“丁”字和“十”字形格局,全部由青石铺路,整洁干净。路旁一个宅门挨着一个宅门,看上去大而坚固,修饰讲究,十分气派。严局长说:“我们这里把宅门称为门楼,它在房屋建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门楼修建的好坏显示出这个家庭的富有程度。为年轻姑娘选择婆家时,往往很看重婆家门楼修得怎样。”

  党家村的门楼最富特色的是砖雕。这里的砖雕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而盛于清(公元1644-1911年)。人们习惯地称门楼雕刻为花门楼,它成为黄土高原民居中独具风格的艺术造型。

  砖雕花嵌装在门楼两侧砖墙上方的弯曲部分,俗称“鹅颈”的地方。鹅颈下也设置砖雕花,从上到下作垂柱状。刻花部分呈方形结构,三面外露,后面靠墙,六个角边都用砖刻的竹节边将主题框起来,好象画框一样。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寓意吉祥如意。

  门楼上端的正中间都有一个雕刻精细的匾额。匾额镌字多的有三个字,如“更读第”、“平为福”等;少的有两个字如“耕读”、“忠厚”等。从这些匾额上可以看出院主人的身份、地位和信仰。例如“平为福”表示宅院主人认为有钱有名并不是真正的幸福,全家人平平安安、和睦舒心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敲开了一户人家的大门。开门的是一位大爷,他把我们让进了院子里。我发现这里很像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十分讲究,屋脊、照墙上都有精美的砖雕。老严边带我们参观边说,因为这些四合院的布局很近似北京的四合院,所以此地有小北京之称。但是仔细看来,可以发现它们更多地融进了北方高原的特点,风貌古朴、典雅,文化气息浓郁。

  我们坐下来之后,老大爷告诉我们,他姓党,三代八口人住在这个院子里。他和大儿子一家住在前院,二儿子一家住在后院。党大爷对这个村子的情况了如指掌。他说党家村现有333户,1300多人,基本上由党姓和贾姓两大家族组成。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党姓的祖先逃荒至此,凿洞而栖,租种寺庙的田地为生,这便是党家村的第一户居民。过了一百多年,祖籍山西的贾姓人来此经商,并与党姓联姻,从此就有了党家村。

  党家村人不但种地,也经商,后来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并出现了许多巨贾豪富。他们积累了一大笔财富以后,便开始大兴土木,仿照京城四合院的样式,并根据农村生活、生产的需要,在空间布局、建筑结构、装饰手法上取精用宏,修建住宅,逐渐形成了这一兼具城市和农村民居特色的住宅群落。

  历尽600年历史的风雨烟尘,党家村的民居为什么至今仍青砖灰瓦,保存完好,而且洁净如洗呢?专家认为,党家村依塬傍水,位于狭长的沟谷之中,南北的土塬高达40米,既减弱了西北季风的侵袭,又使夏天的凉风顺沟谷吹过,是个理想的冬暖夏凉的好地方。再加上北塬红粘土与南塬的粘土都不起尘,又有泌水绕行,因而空气洁净,砖瓦不受污染,不易风化。

  走出党大爷家,我们又参观了村中的戏楼、古私塾、古当铺、古塔和一座牌坊。老严说,这座村落中保存完整的明清时代的建筑有7所祠堂、5座牌坊、3座楼阁和2座塔,它们为研究中国明清时代(公元1368-1911年)的建筑、绘画、雕刻、民俗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老严还说,村中保存的族谱、村史则向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字资料。它们真实地记录了党家村人几百年来的生活环境、物质条件、家庭结构、伦理观念、生活习俗,以及他们生存于其中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

  党家村已经引起中外人士的重视。日本古民建专家清木正夫先生说,他曾到过17个文明古国调查古民建情况,但未曾发现过如此典型的古民建村落。1987年以后,日本、美国、法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十名专家教授专程到这里来考察,对保存如此完好的古建筑赞不绝口。

  我们来到党家村的第二天恰好下了一场大雪。我们爬上高坡眺望,只见雪后的村落一片洁白,尤显清静幽雅。这时老严深有感触地告诉我,过去对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因缺少资金难以保护。有的农民富裕了,分了家,使一些不该迁拆的古民居被拆毁了,实在令人痛心。现在为了保护这些遗产,韩城市政府已经制定了规章制度,采取了严密的保护措施,并决定在这里建立民俗博物馆,开展学术研究和观光游览等活动。(蔡海风)

  中国网2002年8月1日
  在陕北,人们的喜、怒、哀、乐哪一种情感,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无论是站庄重山峻岭之巅,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

  “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实际上,陕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民歌。黄土高原上,即有婆姨们如位如诉的低婉吟唱,又有后生们的“拦羊嗓子回牛声”的高歌回荡。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陕北民歌种类是很多的,其中有四季歌、五更调、揽工调、酒歌、秧歌、劳动号子、歌舞曲、榆林小曲、陕北套曲、二人台、风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调等,以小调和信天游为主。

  小调,以叙事为主,一般都有场景,有人物,有故事情节,还有细节描写。如《害娃娃》、《探瑜姐》、《送情郎》、《四保揽工》和《下柳林》等都是篇幅较长的叙事体民歌。

  信大游 (在与内蒙占接壤的地区叫“顺天游”,在神木府谷一带叫“山曲”)是广泛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篇幅比较短小,是即兴创作的产物,可以根据不同情景自由吟唱。如村民们下地干活,上山放羊,进林子砍柴,赶毛驴拉煤炭,心行所感,便放开嗓子歌唱起来。它语言质朴,节奏明显,韵脚多变,一般为两句体结构,上下句押韵,不隔句押韵,以 7字句或 10字句为基础,上句主比兴或写景状物,下句多主点意,虚实结合,曲调悠扬高亢,粗扩奔放,节奏鲜明,韵脚和谐,抒情色彩浓。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它两句一段,段与段之间可分可合,也可独立为一首,类似“散曲”。

  榆林小曲是流传于榆林城内的一种民歌形式。可分为两类:一类与小调差不多,只是曲谱有所不同;另一类以反映城市生活、闺怨情思、香楼哀怨的内容为主,市井味足,语言也文绉绉的。在演唱形式上,一般采用坐唱、联唱的形式,有音乐间奏,有领唱,有合唱,段落分明,情绪起伏大。

  歌舞曲,主要是指秧歌活动中的各种演唱形式,如船曲、灯曲、拜年调(又称大套高跷)等。这类作品多为即兴之作,有些形式在长期的演唱活动中已形成相对固定的程式,演唱时只须把要唱的内容临时加进去即可,演唱时以一领众合为主。

  二人台是流传于神木、府谷一带的一种民歌形式,顾名思义,是一种以角色为主的演唱形式,角色限于两个人,一男一女,一般是扮演一夫一妻,角色为秧歌中的装扮,在秧歌活动中演唱,与晋西北、内荣古一带流行的二人台大同小异,是民歌、民间舞蹈和民间小戏三类形式的结合体,有戏剧味。

  陕北民歌反秧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现在所流行的陕北民歌,大部分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既有反映社会变革的内容,也有“长工歌”的内容,反映陕北人民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的反抗,特别是革命历史民歌,是一批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像著名的《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在8000余首陕北民歌中,这类作品毕竟是少数。多数作品反映的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例如:小媳妇想娘家,大姑娘盼出嫁,女娃算卦,吹鼓手迎亲,出门人思念家乡,年轻人谈情说爱,夫妻吵嘴逗趣等。还有,石匠们用歌声来装饰那单调的石锤声;农民们用歌声来驱逐寂寞和忱愁;赶牲灵的人将那悠扬的歌声洒满崎岖的羊肠小道;多愁善感的小媳妇用歌声倾叶心中哀怨。这些基本上是抒发感情的。此外,陕北人还用民歌形式来为日常生活服务:货郎用歌声来叫卖,农民用歌卢来祈雨,逢年过节时用歌来庆祝、娱乐,男婚女嫁用歌来举行仪式,喝酒时用酒歌来猜拳,用歌来进述历史故事,用歌来搞社交,用歌来记叙重大历史事件,男女青年用歌谈情说爱,用歌来记叙新人新事,甚至上坟哭灵也以歌代哭,乃至丑闻千里,以歌传之;奇人怪事,以歌颂之。

  在8000首陕北民歌中,反映爱情生活、婚姻问题,或与这个内容有关的作品,占全部民歌的80%。被誉为劳动人民代表作的信天游,反映的几乎全是这个内容,因此,信天游又被说成是“爱的海洋”。

  陕北人平时最爱唱的民歌是情歌。旧社会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不能自主,他们只好用歌声来表达对封建婚姻的不满和对爱情的追求。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从前陕北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艰苦,男人成群结伙到外省给人揽工,即“走西口”。丈夫临走之前,妻子多方叮咛,娓娓动听,情意绵绵,抒情色彩极浓。请看脍炙人口的《走西口》:

  走路你走大路,

  莫要走小路。

  大路上人儿多,拉活解忧愁。

  拉活解忧愁。

  住店你住大店,

  不要住小店。

  小店里贼娃子多,

  操心把你偷。

  睡觉你睡中间,

  不要睡两边。

  操心那挖墙贼,

  控到你跟前。

  喝水你喝长流水,

  不要喝泉水。

  泉水里蛇摆尾,

  操心喝坏你。

  吃烟你自打火,

  不要和人家对火。

  梢林里绿林响马,

  操心那蒙汗药。

  ……

  “走西口”的人一去经年不回,家里的妻子想起丈夫时,或手摇纺车,边摇边唱,或立于门前,低吟浅唱,抒发他们对远方亲人的眷恋之情:

  豌豆开花一点红,

  拿针缝衣想哥哥。

  想哥哥想得见不上面,

  口含冰糖也像苦黄连。

  大河没水养不住鱼,

  妹子离不开哥哥你。

  一对百灵子钻天飞,

  多会儿盼得见上你。

  同是反映当地婚俗的陕北民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如《兰花花》、《大女子要汉》和《我给你寻个好婆家》等3首歌对嫁娶方式均有描写,但因时代不同,嫁娶的方式也不同。《兰花花》中是古老的传统的嫁娶方式,买卖婚姻,新媳妇过门要坐轿,还有“三班子吹来两班子打”。到了《大女于要汉》时代,反封建的思想情绪已形成一股潮流,“大女子”敢说敢干,敢于向父母提出要求出嫁,婚礼也简单化了,骑马代替了坐花轿。而在《给你寻一个好婆家》这首歌里,女主人公已是“自己的主意自己拿”,嫁娶方式也不是头上蒙盖头,脚上穿绣鞋,而是“骑着马,戴着花”,和新郎“说说笑笑进婆家”。

  陕北民歌贴近生活,反映生活真实,感情色彩浓,情歌尤其这样。《想你实想你》中的主人公是位未出阁的大姑娘,其中有一段是这样抒发她的感情的:

  想你想你实想你,

  浑身上下都想你;

  头发梢梢想你呀,

  红毛线头绳难挣呀;

  脑瓜皮皮想你呀;

  俞林梳子难梳呀;

  眼睫毛毛想你呀,

  白天黑夜难闭呀;

  眼睛仁仁想你呀,

  泪水颗颗难收呀;

  舌头尖尖想你呀,

  酸甜苦辣难尝呀;

  ……

  如果说只是人物内在思想感情的揭示,那么这首信天游《拉手手》却是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

  你要拉我的手,

  我要亲你的口,

  拉手手,亲口口,

  咱二人疙崂里走。

  歌子四句,通俗易懂,男女主人公虽然大大咧咧,但动作自然,情绪轻松,可谓是陕北的一首绝唱。

  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陕北经济落后,文化不发达,加之人口稀疏,居住分散,因而,封建意识对这里的统治,相对来说比较薄弱。一些边远山区从前曾流传过《三大怪》的民谣:“沙子打墙墙不倒,婆姨嫁汉汉不恼,嫖客跳墙狗不咬”。可见陕北思想意识之一斑。

  20世纪70年代以前,陕北一些地方因没人会写字,逢年过节只好用碗底蘸墨在红纸条上扣圈以代替对联,当地人称为“扣对联”。在某些农村,即使有人能写出来,也没人认识它,写了又有何益?解放前,在陕北农民眼里,黑圈和黑字是没有什么区别的。长期以来,农民没有什么文化娱乐生活,即使偶尔看一回小戏,他们也不叫看戏,而叫“看红火”(热闹)。他们只好靠自己的歌喉去诵物诵事,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于是陕北民歌,便应运而生。这是一种既易于掌握,也易于流传的文艺娱乐形式。久而久之,民歌便逐渐形成不同的相对稳定的体裁和形式,如上面提到的小调、信天游、祈雨调、酒曲、劳动号子、神官调等。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每一体裁和形式也随之发展和变化。例如,著名的《东方红》这首歌,就是从一首纯粹的情歌,发展为歌颂党的领袖的颂歌。最早传统民歌《谁也不能卖良心》原歌词是:

  煤油灯,明又明,

  红豆角角双抽筋。

  红豆角角双抽筋呼咳哟,

  谁也不能卖良心。

  这是一首情歌,在此基础上改填新饲,又成了 《骑白马》:

  荞麦花,红登登,

  咱二人为朋友为个甚?

  三哥哥当了八路军,

  一心去打日本。

  ……

  骑白马,挎洋枪,

  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

  有心回家看姑娘,

  打日本顾不上。

  在《骑白马》这首歌的曲调上填新歌词又成了《移民歌》:

  山川秀,天地平,

  毛主席领导陕甘宁。

  迎接移民开梢林呼儿咳哟,

  边区遍地是黄金。

  ……

  1943年,民间歌手李有源创作了《移民歌》的第一段:

  太阳升,

  东方红,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生存,

  ……

  不久,佳县移民队在向延安进发的路上,担任移民队副队长的李增正(李有源的侄子)唱起了这首歌,接着移民们你一句我一句地凑了一路,终于创作了这首 《移民歌》。后来在《移民歌》的基础上,又改为《东方红》。

  陕北民歌在陕北广泛流传,一般陕北人或多或少都能唱几首,田间地头劳作时,行路时,均可听到歌声。农闲休息,茶余饭后,人们常聚在一起轮番演唱。除了这种日常生活中群众自然流传外,还有两种流传方式:一是民间歌手和艺人们的流传;二是一些风俗活动中集体或个人的流传。如“过事情”、迎送嫁娶、祭奠、祈时、秧歌等活动,都得唱歌。又如《迎亲歌》中就有“落脚歌”、“走红毡”、“拜天地”、“撒帐”、“上头歌”、“送儿女歌”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