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留给李治的遗旨是什么?

如题所述

唐太宗给李治留下的班底,以舅舅长孙无忌为首。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临终前,把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召到卧榻前,当然太子李治也在场。

唐太宗说:“朕今悉以后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谓太子曰:“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又谓遂良曰:“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谗人间之。”仍令遂良草遗诏。有顷,上崩。(通鉴)

唐太宗这段临终的话,是遗嘱的主要内容。这个遗嘱有三层含义,实际上是三句话,而三句话的表达确实面对不同的人。第一,先说给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让长孙无忌、褚遂良好好辅佐李治。这是所有托孤的必有内容。正是因为新皇帝还年轻,缺乏经验,所以才会嘱托有经验可信任的大臣辅佐新皇帝。所以,这句话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是托孤的老生常谈。第二,说给太子,让李治好好倚重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对于新皇帝而言,是否信任托孤大臣,会成为后来政局的关键所在。唐太宗在这里是鼓励李治,只要依靠两位大臣,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发生。前两句话,其实要未来的君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都是可以理解的通常道理。第三,面对褚遂良说长孙无忌,是这个托孤言辞中最难理解的一句话。让褚遂良保护长孙无忌,不要让人离间了长孙无忌和李治的关系。这是一句很奇怪的话,为什么唐太宗会担心有人离间长孙无忌呢?为什么唐太宗把这件事情看得如此重要呢?

这个遗嘱大有深意,证明对未来唐太宗的一些担心,表达了唐太宗一些不太明显的想法。比如,唐太宗为什么不防止褚遂良被人离间呢?一定是褚遂良没有这个可能。为什么呢?有一次唐太宗评论褚遂良说“褚遂良学问稍长,性亦坚正,既写忠诚,甚亲附於朕,譬如飞鸟依人,自加怜爱。”(《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褚遂良虽然在立太子这个问题上表现出色,但是他是一个南方士族,在北方没有什么根基,所以这就决定了他在根本上是不能独立的,唐太宗在的时候依附唐太宗,后来依附长孙无忌,因为长孙无忌是关陇贵族的代表,是唐太宗最信任的人。所以,唐太宗不担心褚遂良被人离间。这层意思还可以有另外的表达,即褚遂良被离间并不是严重问题,长孙无忌被离间才是严重问题。为什么?在当时,态势很清楚,在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之间,长孙无忌才是领袖。如果褚遂良出问题,只要长孙无忌在,他自然会保护褚遂良。但是,如果长孙无忌被离间,褚遂良能够承担起保护的责任吗?显然不能。这个判断我们还真的遇到了实例。永徽初,褚遂良因为强买下属的房产,被御史告发,结果案件还没有审查清楚,褚遂良就被调到同州当刺史。研究者就有人认为,这是长孙无忌在保护褚遂良。那么后来长孙无忌出问题的时候,褚遂良在哪里?早就先行一步被处置了。

唐太宗说不要让人离间长孙无忌,这话实在太费解,也大有深意。被人离间,就要有被离间的的前提,那么这个前提是什么?前提是长孙无忌和李治之间存在被离间的可能性。但是,李治当皇帝,长孙无忌出力最多,功劳最大,从李治方面说,应该满怀感激之情,怎么会怀疑长孙无忌呢?那么唐太宗这话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

唐太宗的这个遗嘱,让我忽然想到了另外一个遗嘱。那是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前的遗嘱。那个遗嘱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关于长孙无忌的,皇后的意思是不要重用长孙无忌,不要出现外戚专权的现象,否则可能会出现灾祸。联系到长孙皇后的遗嘱,对于唐太宗的遗嘱就豁然开朗。现在看来,唐太宗跟长孙皇后真正的心心相印,他当然理解皇后的良苦用心。

原来,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一层含义,是说给长孙无忌听的。“太子仁孝,公辈所知”,这句话一定要注意,这暗示着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太子与无忌之间如果出现矛盾,不应该是太子的责任。被离间,一定有被离间的理由。太宗的话,核心含义是让长孙无忌注意,不要给别人留下离间的可能,更清楚一点地说,全力辅佐太子,但是要注意分寸,千万不能过分,否则就可能被离间。这里的所谓离间,就是长孙无忌与李治发生矛盾冲突。想想古往今来的被离间事件,不都是发生在君臣之间吗?对于长孙无忌这样的大人物,皇帝以外的人士,离间不离间当然没有意义。那么,唐太宗担心长孙无忌什么呢?还记得贞观二年,长孙无忌从右仆射位置上下来的往事吗?开始,皇后不希望长孙无忌担任这个职位,皇帝不听,还是任命了长孙无忌。后来,有人告发长孙无忌揽权。皇后乘机劝无忌主动请辞。皇帝李世民虽然在朝堂之上为长孙无忌辩护,但是辩护的是长孙无忌的忠诚,并没有辩护他揽权,而且最后还是听从长孙无忌的辞职。对于长孙无忌,贞观年间,唐太宗还表扬过他,说他善避嫌疑。是什么事情呢?还是辞职那件事。说明那件事不论是唐太宗还是长孙无忌,大家都没有忘记。现在,唐太宗临终前再次提醒,意义重大。因为未来的世界,显然长孙无忌和李治的关系是最核心的关系,政治舞台是否和谐,这两个人的关系决定着一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