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题胡逸老致虚庵 ① 黄庭坚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赢 ② 常作灾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题胡逸老致虚庵 ① 黄庭坚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赢 ② 常作灾。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 ③ 生蚌胎。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观山观水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注】 ①致虚庵:胡逸老书房名。②赢(yíng ):竹器。《汉书?韦贤传》:“ 遗子黄金满赢,不如一经。”③明月:珍珠。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胡逸老的形象。(4分)小题2:古时有人认为该诗的第三联为“ 奇句”“ 奇语”。“ 奇”在哪里?请分条简要说明理由。(4分)


小题1:清高(高雅、不慕名利等),仁爱(仁慈、善良、能济困扶危等),闲逸( 闲适、自在、旷达等)。(4分)
小题2:①化静为动。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 出”“ 来”二字,将山水写活了。
②化实为虚。把山比作画图,尽可让读者想象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图”,夜来风雨是隔窗听到,并非眼见,也是虚写实事。
③情景交融。前句写视觉,后句写听觉,都充分体现了主体意识,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都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④以物衬人,前两联是直叙其人,此联是正面写庵,通过庵的环境间接表现人物的人格、胸襟。(4分)


试题分析:
小题1:诗人先发议论:诗书传家能使后代成才,而遗金满篓往往给子孙招来祸害。赞美了胡逸老的诗礼传家,显示其品格的清高,令人仰慕。颔联承上,进一步赞美庵主的仁爱之心。说他在灾年能拿出粮食与贫人共享,和气必能致祥,后代必得佳子弟。颈联转到正面写致虚庵。白天闲坐庵中,眼前的山景如一幅幅图画映出;入夜倚于窗前,只觉风雨飒飒而来。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都在不言之中,读者自能体会到。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与前两联一脉相承。以闲逸之心观山观水,山水的妙境能常现于心目之前。而山水的清淑之气又能涤荡肠胃,使此心(灵台,指心)澄清无滓,一尘不染。
小题2:之所以奇,是因为:第一,化静为动。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第二,化实为虚。什么样的“画图”,尽可让读者去想象;夜来风雨是隔窗听到,并非眼见,也是虚写实事。第三,情景交融。五句写视觉,六句写听觉,整联都有能视能听的主体存在。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都在不言之中,读者自能体会到。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与前两联一脉相承。只不过前两联是直叙,这里是衬托。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
点评: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解答这类题目,可按照如下思路进行:①阅读诗歌,找出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仔细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②结合诗句分析运用的表现技巧及其所表现的具体内容。③指出这种手法的运用表现了诗人(人物)怎样的心理、感情或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④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因此,在做题之前应该首先分析从哪个角度考虑,才能有的放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