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司马错论伐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7
《司马错论伐蜀》出自《战国策·秦策》。

话说公元前361年,蜀国祸起萧墙,秦国欲趁机出兵讨伐以此扩大疆土,但此时韩国进犯秦国边境,那么秦惠王到底要“伐蜀”还是“伐韩”呢?秦国大臣由此展开了辩论。

这篇文章主要记录的就是司马错和张仪的辩论观点。

文章先列举张仪的观点,他主张先伐韩,那么要怎么做才顺利呢?首先要“ 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 ”。也就是说秦国应该先与魏楚两国交好,然后出兵三川,堵住轘辕和缑氏山口,挡住屯留险道。接着让魏国断绝通往南阳的道路,楚国攻打南郑,而秦国攻打新城和宜阳,兵临东西二周近郊,声讨二周君主的罪行,然后再回过头来逐步鲸吞魏楚之土。最后秦国可以掌管周之九鼎,并“挟天子以令天下”,那么天下莫敢不听。

说完这些,张仪接着论述为什么不主张先伐蜀。张仪认为,蜀国乃西戎蕞尔小国,“ 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既不足以成名也不足以获利,何必伐之?

对此,司马错针锋相对,一开始就表示反对,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司马错主张先伐蜀。他对惠王说:“ 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意思是要使国家富强,就必须开疆扩土,要使兵强马壮,就必须让百姓富有,要成就帝王霸业,就必须泽被四方。这些都做到了,霸业指日可待!然而秦国现在是地小民贫,所以司马错打算从最容易最实际的事情做起,因此主张先伐蜀。

蜀国,的确是西部偏僻小国,是戎狄头目,且眼下正爆发内乱。这时候秦国攻打它,如豺狼逐羊般易如反掌。夺取西蜀,于秦国大有裨益,“ 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 ”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接下来司马错论述为什么伐韩不可行。如果伐韩劫持天子,必定会有恶名,也未必有利。如此,韩国和周国必然会同其他诸侯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实在危险!

秦惠王听了两个大臣的说法后,最终同意司马错的观点,决定发兵攻打蜀国,不到一年就攻克了。平定蜀国之后,蜀国国君的称号被降为“侯”,成为秦国的附属国。与此同时,秦国更加强大,更加不把其他诸侯国放在眼里,定鼎中原之霸业指日可待!

无论是张仪还是司马错,他们的立论都紧紧围绕着“利弊”二字,各抒己见。但是为什么张仪会败下阵来呢?张仪是战国时候鼎鼎有名的纵横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然而此次辩论,张仪的观点太过于理想化了,例如魏韩是否会同秦国交好?是否愿出兵牵制韩军?再者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国是否臣服?这些都是不确定因素。如果一着不慎,有可能满盘皆输。

反观秦将司马错,从关乎秦国切身利益出发,从可以预见的裨益论述,最终使人信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