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余华的“没有功利的学习”?

如题所述

余华说:我是一边写作,一边开始读小说,主要是为了让自己的小说写得更好。所以,当我开始读书的时候,完全是属于一种功利的目的。但是慢慢发现,无论是写作也好,阅读也好,都没有功利了!

余华的这段从功利性学习到没有功利学习的言论让我陷入了思考。首先说下什么叫功利性学习。功利性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带着某种功利性去学习,简单点说就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去学习。

作为21世纪的普通人,我们要不要功利性的学习呢我觉得还是要的。因为作为这个时代的普通人,我们不像有名的作家,他们物质生活基本没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普通人面临的选择太多,同时作为普通人的我们面临的问题又很多,有家庭问题,工作问题,生活问题等,而且每个问题都能拆分出无数问题来。所以我认为我们还是要功利性地去学习。

其实,古今中外,好多名人的读书学习过程,都是充满功利性的。

说一个医学界的泰斗———孙思邈,大家都知道他用毕生精力研究医药学,所著《千金方》记载了八百多种药物和三千余个药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他本人更是被后世尊奉为“药王”。但很少有人知道孙思邈最开始选择学医是为了给父母看病。

西魏大统七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是个非常孝顺的孩子,在他7岁那年父亲得了雀目病(即夜盲症),不久母亲也得了甲状腺肿大的病,俗称粗脖子病。父母患病后,家境更是一日不如一日。

父母的病痛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次在父亲干活时他和父亲说我要学医做郎中,好给父母亲治病。身为木匠的父亲见孙思邈如此懂事,心里暖暖的,第二天便送孙思邈去上学。在学校孙思邈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因孙思邈立志学医,父亲在其12岁时送其到药铺当学徒。从此开始了他的学医生涯,因为他天资聪慧,又踏实好学,每每遇到自己不懂得问题就会多问,时间久了,教他的郎中已经没有可教他的知识了,只好把他推荐更厉害的郎中。就这样,孙思邈的医术在他一天天的思考和发问中逐渐精进,但他始终记得父母的病痛。

一次他在和一个病患聊天时得知距此地四百里外的太白山麋有一位叫陈元的老郎中能治粗脖子病。他听罢收拾行囊,慕名而去,跋山涉水半个月终于见到了陈元。陈元见他如此艰辛找到这里,又听完他的自述,便留他在此当自己的徒弟多学习些医术。

孙思邈便留在陈元身边学习了起来,在这里他先是习得了医治粗脖子病的方法,又和陈元一起探讨研制出了医治雀目病的药方。自此,孙思邈告别陈元回到家乡医治好父母亲的病并开启了自己的行医生涯。

从孙思邈的经历中不难看出,他正是有着想为父母亲看好病的这样的目的,这样的功利心才选择的学医,才会一次次地发问,才会一次次的精进。假使他没有这样的功利心,他肯定不会专注于医学领域,更不会取得这样大的成就,也不会写出《千金方》这样的传世经典,也就不会得到“药王”这样的称呼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