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女性向?

如题所述

女性向就是以女性群体为目标受众,针对女性需求而开发的IP。

随着近年来女性向二次元IP被逐渐受到重视,女性向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面前。然而大众对女性向的定义却并不明晰,且对于女性向的定义产生误解的人群也不在少数。

究竟何为女性向?

简单来说,其核心是以女性群体为目标受众,针对女性需求而开发的IP(作品)。

而如今国内最为常见的误区,便是将女性向直接等同于腐向/乙女向,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挨打的观点。

之所以形成这种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内男性二次元爱好者,对女性爱好者群体知之甚少的缘故。熟悉二次元女性向圈生态的人都知道,女性向中的腐向爱好者与乙女向爱好者之间异常对立,彼此针锋相对,过往发生过的战争也是血流成河一片惨绝,此二者的死敌程度可类比为曼联&利物浦、湖人&凯尔特、各类撕逼党争。

冒然将女性向作品打成腐向/乙女向,那结局必然是左边被腐女狂殴,右边被乙女暴揍。无知者有罪,最终落得一个腐乙混合双打也麻烦请不要喊冤。

之所以男性爱好者会形成这样的观点,深究内里,最大的因素便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陆二次元爱好群体一直被冠以宅男腐女这个标签,故而产生的思维定式与刻板印象。

就如同圈外人士谈起动漫,最先跳入脑海的是Cosplay一般,然而并非所有二次元爱好者都热衷于Cosplay,OTAKU本身就存在许多细分,一如女性向。

女性向作品的分类

一、根据作品内角色之间的关系,女性向共包含这几类:乙女向、腐向、一般向以及百合向。

相较而言男性向的分类:BG向、百合向以及一般向。

细分定义:

1)一般向女性向作品:

主角一般为女性(也有少数男性or性别不明),主角不涉及或极少涉及恋爱。以友情、战斗、成长、自我实现等要素居多。有些也会以科幻、推理、悬疑作为主题。

2)乙女向女性向作品:

主角(女性)与男性角色发展恋爱关系的作品。

其中可细分为:

①一般向乙女:主角(女性)与单一男性角色发展恋爱关系,有潜在的男性恋慕者角色,初始体裁以漫画居多。

②后宫向乙女:主角(女性)与任一男性角色皆可发展恋爱关系,主要登场角色大多数为男性,初始体裁以游戏居多。

3)腐向女性向作品

主角(男性)与男性角色发展恋爱关系的作品。

4)百合向女性向作品

主角(女性)与女性角色发展恋爱关系的作品。

根据作品内角色之间的关系,女性向作品粗略上共可分为这四类,然而就实际而言,其中的界定也并非是泾渭分明。例如,《冰上的尤里》便是介于一般向女性向与腐向女性向之间,《天使禁猎区》介于一般向女性向与乙女向女性向之间,很难完全界定究竟是偏向于哪方,许多剧情向作品都是如此。

二、根据针对年龄层的不同,女性向作品可分为:

幼女向(初中以下):诸如《花仙子》、《守护甜心》、《东京猫猫》等。

少女向(初中至成年):诸如《魔卡少女樱》、《水果篮子》、《月刊少女野崎君》等。

青年女性向(成年):诸如《最高机密》、《入侵》、《7seeds》等。

此分类是以大致区间划分,也存在着受众跨越自身所在年龄层的现象。

女性向作品分类的界定:一般而言,是以官方的自我认定为准。

官方盖章,最为致命,当然也会存在部分受众并不认同官方界定的状况,如《偶像梦幻祭》的部分受众认为该款游戏为乙女向作品,但却被官方告知并非如此。

而官方没有明确表示的情况下,最为简单粗暴的分类方法,是根据该作品最初刊载的载体来划分:《花与梦》、《LaLa》、《少女COMIC》、《なかよし》、《Ciao》、《Ribon》etc

年龄层:少女作品类型:一般向女性向/乙女向女性向《MELODY》、《Young Animal》etc

年龄层:青年女性作品类型:一般向女性向/乙女向女性向《Ciel》、《Drap》、《花音》、《gateau》、《cab》、《on BLUE》、《Dear+》、《homme》、《CLaCLa》etc

年龄层:少女/青年女性作品类型:腐向女性向《百合姬》

年龄层:少女/青年女性作品类型:百合向女性向

相对应的男性向作品载体分类:《周刊少年JUMP》、《周刊少年Sunday》、《周刊少年Magazine》etc

年龄层:少年作品类型:大众向/一般男性向/BG向男性向《周刊YOUNG JUMP》、《周刊YOUNG MAGAZINE》、《MORNING》、《AFTERNOON》etc

年龄层:青年作品类型:大众向/一般男性向/BG向男性向《MANGA TIME KIRARA》etc

年龄层:青年作品类型:大众向/百合向男性向

以上分类只是粗略划分,也存在例外情况。

特别注目

简单粗暴从角色男女占比来判定作品定位绝不可行,男角色多≠女性向,女角色多≠男性向。

否则按照男人多就是女性向,女人多就是男性向这个逻辑,《排球少年》、《漂流武士》是女性向,《光之美少女》、《美少女战士》是男性向的咯?

跨越不同领域的喜爱:虽然将作品按服务人群进行划分,但在业界这样的情况也十分突出:尽管有着明确的一般向/男性向/女性向定位,然而最终吸引到的受众并不完全一致,尤其是在少年漫画主题、女性偶像主题、少女向动画。

1、少年漫画主题

以《周刊少年JUMP》为例:就定位而言,JUMP应该算是综合了一般向与男性向作品的杂志。但实际上,自杂志创刊以来,JUMP同时也得到了来自广大女性读者的欢迎。

通过上面的销售表可以看到,诸如《排球少年》、《银魂》、《家庭教师》这样的作品,女性受众占比都超过了60%,《海贼王》、《死神》也占据一半。

由此可见,即便是少年漫画主题作品,从古早的《足球小将》、《拳王创世纪》、《铠传》,上世纪的《幽游白书》、《灌篮高手》、《网球王子》,到如今的《黑子的篮球》、《排球少年》、《我的英雄学院》,女性爱好者也一直占据着非常大的一块份额。

PS:另一方面,从动画BD&DVD发售情况也可推测出作品的受众趋向。

动画圆盘销量届有一个规律:在BD与DVD价格差距较大,且二者内容相差无几的情况下,男性购买占比多的作品,BD销量远远大于DVD销量,且实际销量≤PT(销量预测值)。女性购买占比多的作品,DVD销量占比更高,且实际销量(经常是数倍)>PT(销量预测值)。

根据此规律,销量统计上明显表现出诸如《排球少年》这样的一般向作品女性购买者众多的特征。

2、女性偶像主题

在偶像类的作品上,某些奇妙的现象也同样突出。一般而言,偶像类作品基本上都是以女团/男团来区分男性向/女性向,然而就实际而言,真实的受众男女比例却不尽然。

偶像男团类作品的男女受众比例:无论是《IDOLiSH7》、抑或《偶像梦幻祭》,男性占比都在8%以下。即便是以男性参与度高而闻名的《偶像大师SideM》,其男性占比也有14.2%。

但是反观偶像女团类,部分作品的男女占比却大为不同。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LoveLive!》这个作品:女性占比为46.1%,几乎占到全体的一半。(在其他调查中,也有显示女性占比超过半数的统计。)

同样是偶像女团类的《偶像大师灰姑娘星光女孩》,尽管女性占比赶不上《LoveLive!》女性占比的54.45%,为36.57%,但也同时代表着女性数量超过了总体的三分之一。

日本本土LoveLiveONLY同人展男女比例也在6:4左右,这一现象其实并不新鲜,早已有之。

在新世纪初大爆的作品《轻音少女!!》,根据角川アスキー総合研究所的调查显示,该作品的男女受众比为6:4。对于轻音这一作品而言,究其内里,也有些近似于偶像女团的性质。

就这些数据,可以得到一个很有趣的结论:相较于偶像男团吸引男性较弱的能力,在对偶像女团的支持上,女性参与的热情其实大大高出人们的固有观念,甚至在一些作品上毫不逊色于男性的付出。

3、少女向动画

之前举例的两种是一般向/男性向作品中女性受众占比不少的类型,而到了少女向动画这块则是相反。

以《光之美少女》为例:此系列虽是以幼稚园到初中生的女生为主要观众阶层,然而实际上也同样受到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欢迎,男性观众也在其中占到了很大比例。

优秀的作品吸引到的受众是不分男女的:

诸如男性向的《剑风传奇》、《恶魔人》、福本伸行作品等。

诸如女性向的《风与木之诗》、《BANANA FISH》、《IDOLiSH7》等。

只要作品足够优秀深刻,无论男性也好女性也罢,都会发自内心支持,跨越性别。

开门见山地说吧,在ACG届,即使近年来推出了数量上超出以往的女性向作品,然而对女性爱好者给予的尊重却并不足够。

这其中的最大因素,是由于主流导向大多都是以男性爱好者的意见为基准。即便女性爱好者数量占比并不稀少,即便女性爱好者为业界投入了大量的真金白银,创作了众多同人作品,女性的声音却被理所当然地排出视线之外。

尤其在这几年年度动画销量排行榜,只要是女性向作品,抑或女粉占比较多的作品销量不错,弹幕和评论就开始连绵不绝地泛酸:业界药丸、业界凉了、业界没救、女人真可怕、女人的钱就是好赚。

客观地说,部分女性向作品在销量上还算不错的成绩,的确为这几年疲软的业界业绩增长注入了不少亮色,让业界看到了未来营业增长的潜在空间。然而实际上,花钱了反被嘲讽的情况却比比皆是。

因为我花钱了,因为我为喜欢的作品买单了,因为我肯为喜欢的角色真金白银地付出,所以我有罪。实际上这点不仅限于女性向,不少人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的偶像题材也是如此:无论是LL、偶像大师,还是歌王子、I7,当偶像题材销量喜人时,嘲讽之声就开始此起彼伏。

不少人都觉得因为是偶像所以钱会从天上自动掉下来,然而却看不见无数暴毙荒野的偶像企划。他们中的许多人不愿正视,这些偶像企划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并不在于题材,而是本身企划的质量优秀。一如女性向暴死的作品同样不少,真正能取得成功的无一都有着无可辩驳的过人之处。

然而针对女性爱好者的敌视岂止于此?

去年年初那场举报大战,原本是两家宅男之间的纷争(当时国内女性更多是在追小樱I7磕恶魔人的路上),到后面展开却变为了开始举报起女性向动画。一度形成了别人打我,我打腐女生动有趣的局面。如此自以为公正的偏见,实际上却是双标到好笑的状况更是不胜枚举:

Naïve推出第一款女性向N18成人手办时,不少男性爱好者跳出来表示这种手办有碍观瞻十分恶心,然而却从来没有看到他们在男性向N18成人手办的评论下面挥出正义的铁拳。

去年大热的女性向游戏《恋与制作人》更是遭到了无数口诛笔伐,且不论游戏本身素质如何,那些痛陈该游戏是如何如何肤浅没营养的人群,想必过去推过的GAL一定是步履深邃心怀天地的文学巨著吧。

同时在作品类型上也是双标严重,相较于男性对腐向作品的肆意嘲讽贬低,对百合向作品的攻击几乎为零。如果作品是真挚的,角色是打动人心的,同性之间的感情是男是女又有何不同?

另外值得留下姓名还有部分京都动画爱好者们,这几年京都第一个女性向作品Free!在商业上取得了不错成绩,即便是口碑掉到低谷的第三季卷均也有8000+的销量,第一季更是达到了卷均2w9的佳绩,为京都自耕IP后销量最高的作品。

然而京蜜们的表演呢?

讨论作品时:开除你京籍!

讨论销量时:谁说我们这几年没有过万的作品?

是他!是他他他他!

对诸如此类的发言张口就来觉得毫无问题,我不知道这份理所当然从何而来。

再回到年度动画销量排行榜上,当男性向作品销量不高时,弹幕就开始为其寻找各种理由:

宅男的钱都花在了氪金/买房/买手办上所以没钱买碟,不问论证,以结果来推导原因。好像彼时也忘记了,女性爱好者在购买周边和氪金上同样花费不菲。然而最有趣的是,当男性向作品销量出色时,此番的言论都瞬间神奇地消失了。

当女性向作品销量不错时,弹幕更是开始变化多彩。钱都是父母/男朋友/老公给的一说,更有甚者,称女性爱好者购买周边的金钱是来自于援/交。抱歉,还有比这更令人作呕的傲慢吗?

对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女性向作品挑三拣四,嘲讽打压,把受众涂抹得庸俗化、肤浅化,妄图抹杀女性向作品存在的价值。迅速建立起一个刻板的女性形象,随后对这个臆想出来的幻影展现出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同时将女性向作品与剧情向作品对立,潜意识里就是认为女性向作品仅仅是展示角色毫无剧情可言。

愿意这样想当然可以,我也不否认部分女性向作品的确是更强调感官刺激。但不好意思请问了,那些后宫轻改/卖萌日常作品又有何营养?请问此类作品的受众们在观赏的时刻有没有也在体察细嚼片中深邃的内涵?

说到底,男性向也好,女性向也罢,本来就是半斤八两,各取所需。本质上,除了一些严肃艺术创作,大部分都不过是文化娱乐商品,最终目的皆为取悦观众,然而却会被某些人因为性别而划出高低贵贱。

至于有些人对女性向作品未来会过多过滥的担忧,就笔者看来也是杞人忧天。随着时间的推移,业界会根据反馈自我调整。一如之前的原创狂潮、轻改狂潮,如今也早已回归正常。

倘若实在是害怕将来男性向作品产量减少,那最切实有效的方法不是敲着键盘把出钱的喷出花儿,而是打开手上的小钱包,开启下单模式,从我开始,真金白银地支持作品。当然不可否认,在双方互喷口水的过程中,有部分女性言论同样过于激进,我也不会自负到认为女性为业界贡献远超于男性。

就业界调查而言,男女的确在购买方向上有所区别,男性偏好模型手办,女性偏好周边粘土人。在优秀IP普遍缺乏的今日,哪有什么零和博弈。共同开拓新市场增长潜力,难道不好吗?

不过话说回来了,也并非是所有男性二次元爱好者都是对女性爱好者加以嘲讽。只要好好说话,愿意互相交流分享的男性女性都不在少数。相对于前两年的舆论氛围,现在理性客观的声音也慢慢在出来了。

其实,之所以形成如此互相嘲讽摔打的状况,在本质上,是由于男性圈子与女性圈子互相封闭所致。

即使都是二次元受众,男性爱好者与女性爱好者对于彼此的了解其实少得可怜。理解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困难的事,但其实踏出一步并没有那么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