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语:先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再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后来又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麻烦解释下,实在是不理解啊!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说看到事物的表象.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说透过表象看到了本质.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是从本质又联想到发展出的事物.

古人有云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是庸人,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是俗人,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的才是智者。山山水水纠缠到最后究竟孰是孰非没有定论,只是那条线也跳来跳去不见了踪影。还是佛祖的训诫能指点迷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中有佛法何必有佛珠?这就像辩证法的否定--肯定---否定每一次否定都是前进一个境界。
藉青原禅师的分疏来理解生活与佛法的关系,我们可以这麼区分: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时:生活与修行合一,在生活中感受到修行的需要。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时:生活与修行不合一,生活是生活、修行是修行。
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时:生活与修行合一,在生活中修行。
顺著这样的思路,很自然会理解到:「生活与修行不合一」不够好,因为生活和修行隔离开来,生活中就无法因佛法而改善,而修行也会因为离开生活而失去真实感受以致於缺乏持续进行的动机。所以「在生活中修行」才是正确的修学方式。这样的理解应无误失。只是,我们现在进行的生活与修行不隔,是第一阶段的还是第三阶段的「合一」?
第三阶段的合一,是已经掌握修行要旨,能从生活人事物境的烦恼中汲取反省的素材,充分地化为成长的养分。到这阶段,已能就著当下的烦恼转化成菩提,确实是「烦恼即菩提」、确实能「活在当下」。第一阶段虽也是「烦恼即菩提」,菩提就在烦恼中,却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没有第二阶段的训练过程,如何能从第一阶段跨越到第三阶段?没有先从寻常生活切割出一些时间和空间来进行修行练习,没有在与生活隔离的反省中思惟演练,所谓的「在生活中修行」不会是第三阶段,只会是第一阶段。中间的功夫过程骤然割舍,便会把极平常而实极高妙的境界,与稀松轻易的当下乐趣,误会为同一层次,於是模糊了修学层次的辨识,错过了用功下手的入处。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981083.html?fr=qr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18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从前有位叫惟信的老禅师,有一次他上堂时说出了自己悟道的体会:“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人生修养的提高和了悟,并不是要将我们带入远离尘世的净土彼岸,也不必使得我们的心灵超出三界外、不在五形中,它只是智慧的觉醒,归于真实自然的平淡。所以,领悟了佛禅奥秘的人都还是原来的人,所做的事也都还是原来平平常常的事,只不过因为他们的心境不同、精神状态不同,所以生活得更加丰富、更加宁静愉悦。

正如惟信禅师所描述的参禅经历一样,不同层次的投资者面对股市的涨涨跌跌其感受也很不一样。禅师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那只是凡人,对所见的山水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这就像从没抄过股票的人面对股市一样,看见涨那就是涨、看见跌那就是跌,没有什么好想的;然后,惟信在老师指导下参禅,开始明白自己所见的一切无非是虚无幻像,于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就像正在学习股市分析方法的人们,有了一些关于股市的知识,有了被套牢或被扎空的经验,知道了庄家的凶狠、走势陷阱的险恶,这时候思想越来越复杂,看见股价涨时不敢相信它涨,反而担心它假突破,担心庄家出货,看见股价跌时,又猜测它可能正在洗盘,或者希望是庄家在打压进货;三十年后,惟信禅师达到了大乘菩萨境界,超然的心境与实际的生活已经浑然一体,心中没有了疑惑与犹豫,所见一切,其表面与内在已经融合统一,于是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旧是水,在真实的山山水水之间,透出生命本身的单纯可爱,一切由纷纭灿烂归于简单平淡,由简单平淡回到真实。

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就是要在熟知所有的股市分析和操作方法之后,能够打破藩篱,摆脱羁绊,能够消除妄想,顺其自然。股价趋势就像起伏翻腾的山恋,像徘徊蜿蜒的江河,而你所见到的,那就是山、就是水。
第2个回答  2009-05-29
你不理解就对了,也没想你理解。佛法不是让你在家躺炕上胡琢磨的,要去实践,佛不是也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吗!多见世面,心里有东西,才能理会到佛法的精妙。
禅语不就是“缠语”嘛,让你似懂非懂,只有用心生活的人,才能理解。
第3个回答  2009-05-18
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境界,所有的境界都需要用心灵去默默体会。比如爱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一种境界;“蓦然回首,那人 却在,灯火阑珊处”又是一种境界。

参考资料:http://diary.jiayuan.com/show_article.php?tid=3246589

第4个回答  2009-05-18
佛书 很矛盾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