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都有什么物理实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2

高中阶段都有什么物理实验

实验1 长度的测量
实验2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实验3 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实验4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5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实验6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7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8 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实验9 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实验10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实验11 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实验12 感测器的简单应用
实验13 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实验14 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实验15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实验16 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
实验17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高中阶段有什么有趣的化学实验

黒笔写红字
某学生设计了一个“黑笔写红字”的趣味实验。滤纸先用氯化钠、无色酚酞的混合液浸溼,然后平铺在一块铂片上,接通电源后,用铅笔在滤纸上写字,会出现红色字迹。据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铅笔端作阳极,发生还原反应 B 铂片端作阴极
C 铅笔端有少量的氯气产生 D a点是负极,b点是正极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电化学的有关知识(电解饱和食盐水、氯气的化学性质),但试题设计非常新颖,采用“黑笔写红字”的趣味实验,将课本上的实验进行必要转换,注重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同时,“祝你成功”四个字,也体现了高考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解题思路】这实际上是一个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内容,学生应当马上将转换为课本实验电解过程,由于铅笔能写红字,说明铅笔端有显碱性,有氢气放出,属于阴极,则铂片端作阳极,氯气在此极上产生,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而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阳极与电源正级相连,所以D正确。

物理实验都有什么步骤?

一般来说,物理实验步骤为1.发现问题;2.作出猜想与假设;3.设计制定实验;4.进行实验与得出结论;5评估;6.交流与讨论。而具体实验步骤可能会有不同,随时欢迎追问.

高中阶段有什么方法提高物理成绩

多做题,有不会的弄明白,其实弄懂最基本的就行了

初中阶段物理所有的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的重点。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可见,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有多么重要。初中物理实验的探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正确地掌握物理实验的探究方法,有助于揭示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以下是我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常用的探究方法,仅供参考。
一、控制变数法。
在研究涉及到几个变数的物理问题时,常常采取只允许一个条件改变、其它条件不变的方法来进行探究。控制变数法常用于探究物理规律的实验教学中。例如:在研究“电阻上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时,确定物件是电流以后,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数法进行探究实验。先控制一个物理量——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再控制另一个物理量———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最后综合这些关系得出结论。又如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导体的电阻与那些因素有关”、“磨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等。教师在进行实验思想和方法的教学中应精心设计,创设情景,循序渐进,使学生掌握并会应用。
二、等效替代法。
等效是一种抓住两个看来不同的物理过程,寻求其相同的效果之处。用此来探究物理概念和规律来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新课程改革不囿于教材,在学习了测密度的一般方法后,我设计了不能直接测量质量或体积的探究实验题型。例如用如下器材:弹簧测力计、空矿泉水瓶、细线、足量的水和牛奶,试测牛奶的密度。分析:牛奶的质量可以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牛奶的体积(瓶子的容积)可用水的质量和密度来替代,问题可得到解决。此后,又设计了“等质量”、“等压强”、“等浮力”的探究题型来测物质的密度,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问题转化法。
为了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使未知内容向直观、已知的问题转化,实行“变数替换”。如电流看不见。摸不著,我们可以通过电流的三大效应来检验导体中是否有电流通过。又如: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大气产生现象的实验来研究大气压,从小磁针N、S的偏转情况知道磁场的存在,从固体、液体、气体的扩散实验知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教学中不仅要把有关的概念、规律讲清楚,而且要教会学生探究这类问题的方法。
四、类比法。
根据两个物件之间,在一些方面的类似性或同一性,以此类推出在其它方面之间也可能类似或同一。这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探究方法,它能启发和开拓我们的思维,给我们提出科学假设和探索新概念的途径,对物理学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物理有着巨大的作用。如《电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难就难在电压较抽象,不能直接实验,教学中通过水压类比得出电压,具体探究过程是:1、从水压实验总结出水压是水管中的水发生定向移动形成水流的原因;2、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电压是使电路中的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3、教师总结出抽水机是提供水管两端有水压的装置;4、引导学生得出电源是提供电路两端有电压的装置。整个过程尽管多花些时间,然而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大有益处。正如前苏联学者瓦赫罗夫说:“类比像闪电一样,可以照亮学生所学学科的黑暗角落”。
五、演绎法。
从一般到个别进行推理的思维方法。应用时,往往是把一般判断作为推理的出发点(大前提),把叙述的中介判断称为小前提,由大前提和小前提推断出结果(结论)。如探究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且只有两种电荷”,的实验中,通过如下的实验事实:
1、绸子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互相排斥——它们带同种电荷。
2、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互相排斥——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3、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它们带的电荷不同,所以电荷有两种。
4、各种各样的物质互相磨擦后,凡是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的就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想吸引的就会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由此得出结论: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且只有两种电荷。如果教师只给出上述结论,不重视探究过程,就错过了研究方法教育的机会。
六、抽象和理想化法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抽象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初中讲动能、势能的时候,通过演示滚动的小球、举高的重锤、压缩的弹簧等实验都能做功的事实,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形成动能、势能的概念,就是抽象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
为了探究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把物质、运动的某种性质隔离出来;使实验过程理想化。
科学的理想化不同于无根据的幻想,有它的客观根据。客观存在的复杂事物具有多方面的特性,处于多种条件下。但是在一定的现象中并不是所有性质、所有条件都起同样重要的作用,而是只有一种或少数几种起主要作用,其余的不起作用,或者作用很小。理想化就是突出起主要作用的性质或条件,而完全忽略其它性质或条件。例如在杠杆教学中,为什么使用的杠杆是一根粗细均匀的直杆,用线把它中心位置悬挂起来的目的又是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实验用杠杆可以看作理想的轻质杠杆,杠杆上只受到动力和阻力作用,这样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问题就简单化,很容易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在实验探究时,有时为了突出事物的本质,必然要忽略一些次要矛盾,把一些理想化条件加以限制。如"研究功的原理"实验教学中,必须不考虑杠杆、滑轮的自重和受到的摩擦;"研究机械能转化和守恒定律"时,应不考虑滚动摆受到的空气和摩擦阻力等等。有些是实物模型的理想化,如“支点”、“光滑无摩擦水平面”;不计重力的轻杆和滑轮;在研究液体压强的公式时,假想出一个液柱;运用U型连通器时的溥液片来研究压强的关系等。有些是抽象模型的理想化,研究磁场时引入磁感线;用光线描述光的传播等。
理想实验是在真实的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根据逻辑法则,对过程作进一步的分析、推理。伽俐略就是在从斜槽滚下的小球滚上另一斜槽,后者坡度越小,小球滚得越远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他的理想实验的。运用这种理想化的方法,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在认识理想化法的特点的同时,也应该让学生认识:在一定理想化条件下得出的规律,只在(或者非常接近)这些条件下适用。
七、对比法
“比较”是人们常用的探究方法,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研究方法,通过事物间相同特征或相异特征的比较,这样的研究方法就是对比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比较,引出比热的概念。在两个烧杯中分别盛以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用同样的电热器加热,测出它们的温度升高相同值时;所需通电时间不同,也就是吸收热量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特性——比热;“研究物体浮沉条件”时,用同一支铅牙膏壳,先做成盒状放入水中,漂浮于水面,然后把牙膏壳挤成一团放入水中,结果沉底。通过对比得出物体浮沉的条件;对不同物质在单位体积内的质量不同做比较得出密度概念等。这样不但学习掌握起来十分容易,而且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八、图表法
图象是描述物理过程、揭示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具有形象、直观、动态变化过程清晰等特点,能把物理问题简化明了,使探究过程优化,有效、简捷。例如在探究奈的熔化过程中,将实验资料作出如下图象:如图(一)
很容易理解晶体熔化的特点.在综合物态变化时时。根据实验事实,综合出六种物态变化,以及吸热(放热)关系。
图表法也常用于实验教学,通过大量的实验进行观察,取得资料,然后加工整理上升为规律。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按下面的表格进行探究实验,很容易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物体到凸透镜
的距离(U) 像到凸透镜
的距离(V) 像的大小
(放大或缩小) 像的正倒
(正立或倒立) 像的虚实
(虚像或实像)
U>2f f2f 缩小 倒立 实像
U=2f V=2f 等大 倒立 实像
F2f V>2f 放大 倒立 实像
U=2f 不成像
(一束平行光线)
U v>u 放大 正立 虚像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探究方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还有其它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猜想(假说)法、对称法、公式法等。如何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探究方法,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

高中阶段用洋葱做什么实验

高中阶段用洋葱做两个实验:质壁分离实验和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

近代物理实验都有什么

第一单元原子物理 1-1塞曼效应 1-2黑体辐射 1-3原子光谱 第二单元核探测技术 2-1盖革一米勒计数器及核衰变的统计规律 2-2验证快速电子的相对论效应 2-3物质对β射线的吸收 2-4物质对γ射线的吸收 第三单元微波实验 3-1微波系统中电压驻波比的测量 3-2微波光学 第四单元磁共振 4-0磁共振基础知识 4-1核磁共振 4-2微波电子顺磁共振 4-3微波铁磁共振 4-4光泵磁共振 第五单元镭射与光学 5-1氦氖镭射器的模式分析 5-2晶体的电光效应与电光调制 5-3椭偏法测量介质薄膜的厚度和折射率 5-4单光子计数 5-5迈克耳孙干涉法测量气体折射率 5-6空间单点光学相干层析技术 第六单元光通讯技术 6-1音讯讯号在光纤中的传输 6-2数字讯号编码及在光纤中的传输 第七单元真空与低温 7-1真空的获得及其测量 7-2高温超导体的零电阻现象 第八单元固体材料引数测试 8-1热波法(动态法)测热导率 8-2闪光法测热导率 第九单元电路与物理测量 9-1非线性电路混沌 9-2锁相放大器

难电离物质都有什么高中阶段难电离的物质都有什么

无机物中:弱酸弱碱,(这也就是为什么弱酸不能生成强酸)

无机盐中,大多易电离
有机物中:有机物大多为难电离物质,也有些不是如乙醇,蔗糖,它们不能电离,是
非电解质,所有有机酸的重金属盐与大多数的有机酸过渡金属盐都是
难电离物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