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6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少成语都是从文言文中提炼出来,被大家在生活、工作、学习中使用。但不知道大家对成语的了解有多少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乌合之众的意思及成语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乌合之众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成语】:

  乌合之众

  【拼音】:

  [wū hé zhī zhòng]

  【解释】:

  合:聚合;众;许多人。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

  【出处】:

  管仲《管子》:“乌合之众,初虽有欢,后必相吐,虽善不亲也。”

  【举例造句】:

  外边虽有些人,也是~,不相统摄。

  【成语典故】:

  【出处一】管仲《管子》:“乌合之众,初虽有欢,后必相吐,虽善不亲也。”

  【出处二】《后汉书·耿弇传》:“归发突骑以辚乌合之众,如摧枯折腐耳。”

  西汉末年,王莽(邯郸市大名县人)被打败后,刘玄称帝。扶风茂陵(今陕西省)人耿弇随其父耿况投奔了刘玄。没过多久,邯郸人王郎自称汉成帝之子刘子与,在西汉宗室刘休和大富豪李育等的支持下,自立为帝,建都邯郸。这时,耿弇手下的孙仓、卫包便劝耿弇投归刘子与(王郎)。耿弇闻听大怒,按剑说道:“刘子与这个反贼,我和他势不两立!等我到长安请皇上调动渔阳、上谷的兵马,从太原、代郡出击,来回几十天,便能以轻骑兵袭击那些‘乌合之众’,势如摧枯拉朽,定能获胜。谁不识大局,去投奔那些反贼,定遭灭族杀身之祸!”“乌合之众”为贬意成语,比喻没有组织,像一群暂时聚合的乌鸦。

  乌合之众的意思

  【成语出处】

  最早出处

  《东观汉记公孙述传》:“今东帝无尺土之柄,驱乌合之众,跨马陷敌,所向辄平。”

  衍生典故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耿弇传》:“归发突骑以辚乌合之众,如摧枯折腐耳。”

  【成语故事】

  西汉末年,政治日益腐败,社会的动荡不安。外戚出身的王莽在这种情况下夺取了皇位,建立了新朝。但他并未能挽救危局,新朝后期天下大乱,各路农民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一支名叫绿林军的起义军推翻了新朝的统治,拥立西汉宗室刘玄为帝,史称更始帝。

  更始帝即位后,许多地方豪杰纷纷赶来投奔他,耿弇(yǎn)就是其中之一。耿弇从小学习骑射,爱好兵法,希望能跟着刘玄成就一番事业。就在他投奔刘玄的途中,有个叫王昌的人谎称自己是汉成帝之子刘子舆,在邯郸称帝了。耿弇的手下决定改去投奔王昌,并力劝耿弇和他们一起去。

  耿弇却说:“这个人肯定不是真的刘子舆。他的军队也不过是些乌合之众,根本不值一提。等我到了长安向皇上陈述利弊,朝廷就会发兵对付他们。你们现在选择去投奔他,在我看来也就离死不远了。”随行的人听不进去耿弇的话,还是走了。

  后来,耿弇因为道路阻隔没有去成长安,于是改去晋见时任更始大司马的刘秀。当时刘秀正为了王昌称帝的事头痛不已,耿弇对他说:“您有那么多兵马,邯郸那些人根本不足为惧。”刘秀听了大喜,称赞他说:“没想到你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大志!”

  这之后不久,刘秀就率军攻破了邯郸,杀死了王昌等人。

  【成语寓意]

  在人们的意识中,乌鸦不是一种讨人喜欢的飞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生就的外貌、嗓音,以及它喜爱腐食的进食特性,更加被人诟病的'就是它们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状态了。

  团队协作,这是当今社会非常重要的理念与准则,也是任何集体中每位成员都应当具各的品质与能力。任何人,只要在集体中承担角色,都应该时刻牢记个人融入集体、个人服从集体的原则。“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这是经过岁月砥砺的真理,所以,远离“乌合”的魔咒,把个体能量凝聚成强大的合力,这是任何团队及其每一位成员都必须追求的目标。

  【成语用法】

  成文用法

  “乌合之众”这个成语比喻无组织、无纪律的一群人;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运用示例

  唐·令狐德棻等《周书贺拔岳传》:“岳报曰:‘王家跨据三方,士马殷盛,高欢乌合之众,岂能为敌?’”

  宋·李纲《乞差发军马札子》:“惟是军马单弱,不足为一路防守之具,自非朝廷应副,则新招乌合之众,何足倚仗?”

  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曹操收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虽数百万不足惧也。”

  李大钊《大哀篇》:“彼等见夫共和国有所谓政党者矣,于是集乌合之众,各竖一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