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消费的大学生理性消费

如题所述

[摘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不仅关系到自身的成长,也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阐明大学生理性消费的重要意义,通过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了解目前少数大学生不理性消费的一些表现,并加以分析归类。最后,从学校教育引导、家庭配合监督、学生积极参与等几方面提出引导大学生进行理性消费的几点建议。
(中经评论·北京)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生力军,是富有活力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是当前消费的主体之一,也是未来消费潮流的引导者。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的经济来源都源于父母,经济独立性差,大部分是第一次走出家门,走向独立生活,自控能力不强。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特别是培养和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理性、文明、责任的消费观,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含义及重要意义
早在两千多年前,圣贤孔子就曾论述:“奢而不孙,宁俭;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即是说,在“奢侈”与“节俭”两者的抉择中,孔子倾向于“节俭”,或者说反对奢侈浮华的生活方式,主张节俭朴素的生活方式,但又不赞成过于节俭。坚持适度消费、理性消费观念,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这对目前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仍有着积极的意义。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理性消费通常指“消费者严格遵守边际效用理论,能够通过仔细分配自己的资源达到追求效用最大化和满足最大化的消费行为”。大学生理性消费是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根据其经济条件,在进行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消费过程中,坚持中华民族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不依赖任何惯性或心理上的因素,不形成攀比消费等盲目行为,对消费过程能够准确认知和预测,其消费水平与国家经济状况相适应,以达到物有所值的一种消费方式。
大学生理性消费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民族文化传承、大学生思想教育成效的提升,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大学生理性消费会影响到消费的未来发展方向。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翁,在国家振兴与民族富强的道路上将发挥重要作用。他们作为社会精英,将活跃在国家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但其自身拥有很强的消费能力,而且是未来社会消费的重要主体,同时,其消费特征也对未来社会的生产发展和企业经营以及消费市场变动等有很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大学生能否理性消费,将对国家未来的经济健康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大学生理性消费关系到我国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个民族要富强,离不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决不能贪图享受,需要不断创造财富,坚持科学、理性消费,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民族文化传统,为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大学生理性消费也可能影响社会的消费风尚。大学生作为一个青年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消费状况、消费模式,不仅影响个人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也影响到自身家庭的生活水平,还会让同龄人学习和效仿而影响消费潮流的走向。因此大学生进行消费之时需要认真思考,积极努力完善自身消费结构,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等不良消费风气,崇尚科学理性消费观念,引领健康和谐消费时尚。
二、目前部分大学生不理性消费的表现
为了真实了解目前大学生的消费情况,围绕研究大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现状,更好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我们在我校组织了一次有关大学生消费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总计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85份,回收率100%,有效回收率96%。调查对象样本特征为:58%为男生,57%为农村户口大学生,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8%、25%、26%、21%。
经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从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的消费是理性的,他们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感,能坚持艰苦朴素传统、保持勤俭节约习惯,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健康合理,能做到量人为出,消费适度。但调查中也发现少数学生还存在一些不理性消费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消费,缺乏科学理性消费观念
有些人的消费有攀比趋势。调查显示,有些人已经具有明显的品牌偏好,一定程度上存在攀比、虚荣心理。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拥有1-3件中高档名牌产品的占30%,拥有3-5件的占59%,一件也没有仅占11%;当问及“购买名牌的动机”时,34%的大学生选择“其他同学有,我也要有”,57%的大学生选择“显现自己品位,体现出和别人的差距”,只有9%的大学生选择是“名牌质量好”。调查中还有少数同学表明,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时尚衣服,不惜向同学借钱以满足自己的愿望,这反映出一些学生的消费行为因为虚荣心不能量人为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容易引起消费攀比心理的升级。
有些人存在无计划消费的倾向。随着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等时尚消费模式的普及,以及各类银行信用卡、消费卡进人大学校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逐渐成为“网购一族”、“卡卡一族”,“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成为了一部分年轻人所追逐的时尚。有的同学不仅是“月光族”,甚至存在提前预支后几个月生活费的情况,做不到合理安排生活支出。当生活费不够时,就找各种名目向家里要钱。在对“平时你会向别人借钱吗?”这一问题调查时发现,有82%的同学选择“有时”,表明多数大学生经济上处在紧张状态,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消费计划性不强、存在超前消费现象导致的。
有些人存在享乐消费的倾向。调查结果显示,有些人的节约意识较为淡薄,追求享乐,突出的表现在人际交往方面。调查中,大学生每月用于交际的手机话费,100元以下的仅占14%,100-150元的占40%,150元以上的占55.1%。谈恋爱、交朋友的大学生每逢重要节日或是对方生日,有57%的同学会请同寝室的人或朋友吃饭,36%的同学选择送礼物,7%的同学选择点歌送祝福。调查还发现,现在大学校园里流行“人际关系投资”,无论是过生日、入选学生干部、比赛获奖、拿奖学金等都得请客,否则便被,视为“不懂味”、不够交情,无论是朋友来了或是同学聚会都免不了请客吃饭或者赠送礼物,这样的一种人际关系投资在大学校园里已经蔚然成风,实际上很多都是不必要的。
2.经济独立性差,经济独立意识较为薄弱当代大学生已经习惯了依赖父母,目前大学生生活费用主要来源于父母,其他来源是做社会兼职获得的报酬以及奖学金等等。当问及“做兼职的目的”时,有49%的大学生选择“增长社会经验”,24%的大学生是“为了弥补个人生活费的不足”,只有17%的大学生选择“减轻家庭负担、渴望独立”,可见现在大学生兼职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增长见识,增加社会阅历,并不是出于对经济的考虑。由于绝大多数同学的生活费来自父母,生活费收入相对固定,使得他们形成了一种依赖心理,往往消费时没有太大的顾忌,而“透支”后经济上又处于被动。
3.理财意识淡薄,缺乏理财技能
在调查中,部分同学对日常消费缺乏有效的控制和计划,会出现经常向别人借钱的情况。对“目前你每个月拥有的生活费用是否能够满足你的所需”调查时,有31%的同学选择“勉强”,还有5%的同学选择了“不够”。对“一学期结束后你的消费情况如何”调查时,有31%的同学选择“超出计划之外”。在对“每次所购买物品是否为计划当中”进行调查时发现,有55.8%的学生选择了“否”和“不清楚”。对“平时有没有记账习惯”调查时,有72%的同学选择了“没有”或者“不会”。对“每月多余的生活费如何处理”调查时,有46%的同学选择“下个月再花”,20%的同学选择“购买书籍”,18%的同学选择“购买生活用品”,只有11%的同学选择“存起来另作打算”,另外还有5%的同学选择“给自己加餐”直接花掉。可见,部分学生的理财意识较为淡薄,理财技能较为薄弱,日常消费计划性不强,消费表现出一定的不理性。
三、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几点建议
大学生在消费方式上的不理性无疑对他们的成长不利,也对家庭、社会不利。针对目前少数大学生不理性消费的上述表现,就如何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加强对大学生理性消费观的教育
作为青年一代,必须养成正确的消费习惯,培养正常的消费方式,以适应当今社会的经济活动需要。培养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需把握好消费的“度”,明白理性消费对个人、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的意义之所在,力戒攀比消费心理以及享乐消费倾向,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理性消费观。
家长应督促子女理性消费观的养成。家庭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对子女的消费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家长在做好言传身教的同时,要及时了解子女的消费状况,帮助子女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对其消费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
学校应加强教育指导,把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在大学生理性消费观的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辅导员、学生党支部、团组织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的有效作用,充分利用校内大众传播工具,如校园网、广播电视台、校报、团讯、专刊专栏等传播媒介进行直观形象的消费教育,引导理性消费舆论,积极营造健康消费、合理消费的校园氛围。
2.加强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在对学生的经济供给上,家长要变“无私奉献”为“适度供给”,家长对子女的消费观念态度要明确:凡是子女学习生活所必须的合理开支,即使钱再多,也应尽全力给予支持;凡是非理性的消费,即使钱再少,也应严格控制。同时把自己“勤俭持家”的行为言传身教给子女,让子女明白父母挣钱的不易,摆脱依赖心理,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另一方面,学校应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和机会,让他们不仅增长社会阅历,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自食其力。大学生只有通过培养自己的才智,才能增强经济独立的能力,也才能提高消费水平。
3.加强消费知识教育水平
高校应开设《消费经济学》、《个人理财》等消费理财教育的课程或讲座,使学生了解消费与理财的基本知识,知道如何合理消费,学会如何科学消费,文明消费,引导学生自觉理性消费,杜绝一切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4.通力合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性消费观
大学生消费观的成熟是其成人和成才的重要一环,集中表现是能否理性消费。我们建议构建以高校教育管理为主体,社会、家庭和学生积极参与的大学生理性消费引导、教育体系。高校在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性消费观和养成科学消费观方面应该起主要作用;政府要积极倡导理性消费的社会环境氛围;家长应当坚持科学教育引导、监控子女理性消费;大学生自身应该增强独立意识,勇于承担起应肩负的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树立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坚持可持续消费、适度消费、理性消费。通过多管齐下、全方位协调、通力合作,共同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性消费观。
4.如何做到理性消费
(1)按消费需求结构,即按生存需求、发展需求、享受需求的顺序考虑家庭的消费开支。
(2)消费要量力而行。
(3)消费要精打细算,注重效益,不仅要算金钱账、时间账、精力账,还要注重消费每种产品的效用。
(4)消费要适时。在消费中要注意消费观念、消费习惯的变化,尽量避免在“过时”或即将过时的消费品上花钱而造成浪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27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