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人物做出正确选择的例子~~

就是一开始在纠结,后来做出的选择有可能对自己不利,但是是正确的……这样类似的例子。中外的都可以。
比如说 居里夫人选择了科学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的美貌中。。之类的

1、虽然祁奚在政治上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但祁奚荐贤却成为千古美谈,为人所称颂。祁位于帝尧封地,有"尧之遗风",其民勤俭质朴。这种品质在祁奚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襄公三年, 晋国的国君问中军尉祁奚他告老后,谁能够顶替?。祁奚推举他的仇人解狐做继承人。后来解狐死掉了国君又问祁奚:" 现在谁可以胜任 ".他又推举自己的儿子祁午坐了这个位子。

这是一段举贤不避仇,举贤不避亲的佳话 .

2、霍去病屡立战功,获得了高官厚禄,但他把个人的享受搁在一边,一心以国家利益为重。

河西战役胜利后,汉武帝为了奖励他的卓越战功,特意命人在长安为他建造了一座豪华住宅,叫他去看看是否满意。霍去病谢绝了汉武帝的好意,气概豪壮地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这句传诵千古的名言就是霍去病光辉一生的写照。霍去病在显贵的待遇和面对国家的责任之间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扩展资料:

祁奚:

祁奚之“公”,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宗法制时代士大夫阶层应具有的“忠”“孝”之道德的内在要求。大夫应尽力公家之事,以私害公,即为非“忠”;而“孝”之道德最为重要,贵族之孝,就是要“尊祖敬宗”“保族宜家”。

祁奚作为晋公室宗族,在“公室益弱”的情况下,尊祖保宗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在先秦时期,公而忘私仍然属于较高层次的道德范畴。何况,祁奚唯贤是举,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所以才受到人民的怀念。

霍去病:

霍去病是霍仲孺的私生子。其父未曾尽过一天当父亲的责任。但霍去病长大后,知道了父亲的事,有次任骠骑将军出征时顺道到了平阳(今山西临汾),霍去病便命下属将霍仲孺请到休息的旅舍,霍仲孺愧不敢应,匍匐叩头说:“老臣得托将军,此天力也。”

随后,霍去病为霍仲孺置办田宅奴婢,并在领军归来后将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带到长安栽培成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祁奚

百度百科—霍去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鲁迅放弃学医,改为从事文学

明朝袁崇焕在得知北京被皇太极率领的清军士兵包围,危在旦夕,明知未接到皇帝的命令(未接皇帝命令回京是死罪),仍然“士不传餐,马不再秣”,士兵不吃饭,战马不吃草料,两天两夜急行军三百多里,回援京城。爱国赤子之心令人赞叹。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4-18
中国:公仪休,他经过思想斗争,没有收别人的礼物!
第3个回答  2009-04-18
孙权选择了赤壁一战,而不是投降曹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