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6.9分,为何电影《金刚川》赢了票房却输了口碑?

如题所述

刚看我电影的我表示,如果纯以看电影的心态去看电影,打6.9分还算中肯,如果你了解过真正的金刚川,那么我觉得6.9分都打高了。

一、三位导演,三种视角,一个故事,没有产生应该有的震撼。

相信看完这部电影的很多人,都会想起大佬诺兰的《敦刻尔克》,但这种像更像是一种低级的碰瓷,《金刚川》的三种视角,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瑕疵与失误,每一位导演都没有拍出战争的真正的残酷和战士们无畏精神的来源究竟是哪里,把战争的紧张与事件的紧迫性用一种近乎幼稚的手段来表现,让我大失所望。

《八佰》的时候,有很多网友喷管虎导演,我还曾在评论下说他们过于偏激,战争片能起到一定的正面影响就够了,但是到了《金刚川》,管导啊!我实在是洗不动了,您这地实在是有点洗不干净了,我不但不想洗,我也想踩一脚,这么一大票好演员交给您们手里,就拍出来这种水准的影片,真的是浪费了

二、电影中诸多情节与事实严重不符。

桥体本身就是最让我不能接受的地方,当这个桥的画面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我就大失所望!因为真正的金刚川木桥远不是这样的!真正的金刚川木桥不但能通行卡车还贴心的装上了整齐的小扶手,我想问这种小破桥,是看不起谁?贬低我志愿军的架桥水平吗?

其次是工兵连手里的拿着的小铁锤儿又是怎么回事儿?当时伐木建桥,硬汉们手里都是开山斧大铁钎子,您这MINI的工具是来修桥的还是给二哈修笼子呢?

还有每次敌人轰炸机扔下两发炮弹都能命中桥体?简直就是开玩笑,我找不到具体的美空军投弹命中率是多少,我就说一个数据,1950年至1951年,历经10个月,美军出动飞机五千多架次,最后一波攻击持续整整一周,终于炸塌了鸭绿江桥,怎么金刚川的美军空军飞行员身上是带了百分百命中的BUFF吗?


要知道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我军一看到敌机扔炸弹都要弹冠相庆,因为这些炮弹多半都扔到了山林里,修桥需要木头,这些炮弹炸弹树木,提供了修桥木材,不知道省出多少事儿。

要突出我军战斗的惨烈和不怕死的精神,就非得无中生有的去强化敌军?这是什么见鬼的不能让我理解的神经病逻辑?

三、真实的金刚川的基建狂魔们,到底是怎样的?

当时承担架桥任务的是志愿军工兵连第10团第3连,连长张振智,老爷子活到了2003年才去世,去世之前都详述过架桥经历,老爷子口述的经历和电影,不能说一模一样吧,只能说毫无关联。

由于工兵连选的架桥施工位置在敌机无法俯冲的悬崖处,所以美军一开始根本就不知道这群人在河边到底在做什么,他们判断可能是集结兵力,于是对山林进行了疯狂的轰炸,这节省了工兵连同志们伐木的时间,对桥体最后的建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战士们将美帝送来的木头扎成堆扔到江中,水运至施工处。

白天我方部队在防空洞里缝衣服学习打扑克,晚上修桥的修桥的过桥的过桥,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美军炸中桥体七次均军修复,在此期间我军工兵连的同志,不但建了高水位桥可通车,还建了水下便道白天也能继续过,甚至还架起了空中索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军在金刚川的交通一直是畅行无阻的,工兵连的兄弟们比电影里不知道聪明能干多少倍,电影过多的着墨于将士牺牲的悲壮,我个人觉得是对金刚川工兵连兄弟们智商的贬低!我接受不了!

四、电影中唯一的亮点可能是张译的演技。

我对这个电影有诸多失望的地方,唯一值回票价的有两个,一是唤醒了我记忆中关于这些最可爱的人的感动和缅怀,二是张译的演技。


张译的演技在这部电影中越发的有层次感和高级感,不依靠大哭大叫这些浮夸的肢体动作和表情来表现出来的人物情绪,内敛又直击人心。

张译最后一次奔向老关的炮位的时候,他对痛苦的表达,是超越他这个人物本身的,也是影片最高潮的部位,从此开始,他已经不是那个无奈卑微的张排,张排的魂儿随着老关的去世已经离他而去,猛将张飞的魂魄开始注入这具肉体。

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请把张译NB打在评论区吧,他值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5
因为这部电影在未放映之前已经积累了很多人气,有很多人想去看,可是在观众观看之后却觉得剧情不太好,因此有票房无口碑。
第2个回答  2020-11-14
赢了票房是因为影片宣传力度大,输了口碑是因为电影仓促拍摄,对历史一点不尊重,常识性错误太多:观众有上当的感觉。
第3个回答  2020-11-14
票房赢的是抗美援朝,是伟大的志愿军!
口碑输的是演员的演技和人品。
一个战疫捐款让你们原形毕露,我岳父就是志愿军战士,让这种人去演志愿军能演好吗?但是,我还是去了电影院,是怀着对志愿军的敬意去的,你沾了志愿军的光。所以,赢在票房输在口碑!
第4个回答  2020-10-25
因为这部电影宣传力度非常好,人们非常期待,但是看过之后感觉没有预想中的好,所以票房很高,却输了口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