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你认为地理环境下的农耕经济对古代中国人精神层面的影响与塑造体现在哪

如题所述

农耕经济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始终直到近代,中华民族品格与农耕经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1.爱好和平,追求和谐。
农耕经济的生产方式主要是劳动力与土地的结合,农耕民族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土地这个固定的基础上,稳定安居是农耕社会发展的前提。这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中国民众安天乐土的生活情趣。农民希望固守在土地上起居有定,耕作有时,他们追求安宁和稳定,以“耕读传家“自豪,以穷兵默武为戒。
《论语》云"著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墨子)“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农耕民族反对敌对和冲突。同时,因农业生产常常受天时和地理的影响,因此古人崇拜自然、崇拜天地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天人协调、天人合一。这些都表现出农业社会的民众爱和平、求和谐的理想。
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天人协调、天人合一。这些都表现出农业社会的民众爱和平、求和谐的理想。
2.务实精神。
长期的农耕生产,形成了中华民族质朴的品格和务实精神。中国文化的重实际而黜玄想的务实精神与农耕经济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生活经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民众在农业劳作中领悟到利不幸至,力不虚掷,说空话实心做事必有所获。这种农人的务实作风也感染了土人。“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是中国贤哲们一向倡导的精神。章太炎在《驳建立孔教议》中说:“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险。作为农耕民族的国人从小农业的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和运思方法是注意切实领会,中华民族被西方人称为最善于处理实际事务的民族。
3.多样性和巨大的包容性。
由于中国通域辽阔,有着各种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因此,在农耕文明日益发展的时候,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在不断繁衍生存,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促进两者之间经济文化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一方面北方民族的勇猛善战、粗犷强劲,富于流动性,善于吸取从远方带来的异域文化成为中原稳健儒雅的农耕文化的补强剂;另一方面农耕民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技术促进游牧民族社会形态的变化。这一切形成了古代中国不同区域文化格局,如晋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楚宋文化使中国文化具有了多样化特点。
农耕文明的源远流长,使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从纵的方面讲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从横的方面讲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分,从历史发展看,中国经济在三代时是原始协作式农业自然经济汉至明清则为农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至近代始出现农业与工商业并存的经济形态。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多元化结构,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特点。
《易传系辞下》提出天下百虑而一致,同归而殊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汉时期的儒道融合,这些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之间思想文化的交相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表现了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宏伟气魄。
4.以中庸之道为高级哲理。
中国传统文化重和谐与统一,崇尚中庸。“看中和谐,坚持中道。是浸透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的精神。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着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之道承认对立面的对立、统一强调用缓和、和谐、适度的方法来解决矛盾。在中国古代,中庸之道可以说是一种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高级哲理。它是一种生存智慧,它把无过无不及的庸常之道作为天下的定理、正道,它要求人们凡事要适中、适度不偏不倚,保持均衡。这种人生智彗源自农耕经济的土壤。
5.集权政治与民本思想依存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集权政治是相反相成的,这是由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的特色形成的。中国农业社会比较分散,为抵御外敌,维持社会安定就需要君主集权政体,建立统一的、权威巨大的帝国。
在中国古代。多数学派的思想家都有程度不同的尊君思想。与集权主义相伴而生的就是民本主义。一个集权政体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都要由以农民为主体的民众生产出来。民众安居乐业,农业宗法社会才能正常运转,社稷家国才得以保全。
一个以农业为生存根基的中国,必然产生尚农、重农的社会共识,统治者要求得社会的安定首先必须懂得农耕的重要和农人的艰辛,体民恤民。老子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孔子的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的君者舟也,麻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及七政、汪道学说都是中国传统政治中民本思想的反映。集权政治和民本思想两者是在相互依存、相互冲突的关系中存在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务实精神爱好和平,追求和谐持续性与延续力;多样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循环论所显示的凝重性:以中庸之道为高级哲理:集权政治与民本思想依存冲突等特征的形成,与农耕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农耕经济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它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始终,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形成产生过多方面的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