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是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6
李时珍(约1518年-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人,是中国明朝最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之一。 生平 李时珍出身于一个世医家庭。祖父是「铃医」。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由于家庭的熏陶,李时珍从小就喜爱医药。由于当时从医者的社会地位不高,所以身为医生的父亲李言闻只希望他读书应考以光宗耀祖,并不鼓励他习医。李时珍在14岁的时候不负父望顺利的成为秀才,但是之后3次参加乡试欲成举人,都难以遂愿,兼之他对医学的浓厚兴趣一直有增无减,于是决定弃儒从医专心研究医药。 在30岁时成为当地名医,楚王听说后聘李时珍为奉祠,掌管良医所事务,1556年,经举荐补太医院之阙,在京师金陵供职了一年。辞职回家后,在雨湖北岸构筑新居,题名「红花园」,在此行医。 在他行医救人期间,他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遗祸无穷。李时珍多次上书朝廷要求重整医书的资料,可惜并无回应,于是他便利用在良医所和太医院阅读的大量医籍和坚实的文史基础,亲自对中国历代有关药物学的著作进行了整理。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生长的情况。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于是李时珍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除了不辞劳苦到各地采药及以自身试药之余,他遍访名医宿儒,又到处访问渔夫、农夫等平民以搜集民间验方。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经过30年后,终于著成了《本草纲目》,后来又花了12年修订三次。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李时珍逝世,葬于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东南2公里的雨湖之滨。(参看李时珍墓)1596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刊行。此外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濒湖集简方》、《三焦客难》、《命门考》、《五脏图论》、《濒湖医案》等,除前两种外皆失传。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学史上部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药学著作。作者是明朝的李时珍,撰成于万历六年(1578年),万历二十三年(1596年)在南京正式刊行。 题解 李时珍用了大约27年的时间才编写完成《本草纲目》,经过了三次改写,于万历六年(1578年)才最终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李时珍参考了800多种书籍,多次去各地进行实地考察,采集样本,耗费了他非常大的心血。 《本草纲目》是以宋朝唐慎微的《证类本草》为资料主体增删考订而成的。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药物学家赵学敏撰《本草纲目拾遗》,用意在拾遗补正《本草纲目》,其中新增716种药材,补充161种药物内容,纠举错误34条。 体例 《本草纲目》共52卷,载药1892种(其中李时珍新增药物374种),书中附有药物图1109幅,方剂11096首(其中8000余首是李时珍自己收集和拟定的),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这种分类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评价 《本草纲目》改进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格式比较统一,叙述也比较科学和精密,对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学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本草纲目》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之处,如南星与虎掌,本来是同一种药物,过去却误认为两种药物;以前葳蕤、女萎认为是同药,李氏经过鉴别则确认为两种;苏颂在《图经本草》将天花、括楼分为两处,其实是同一种植物;前人误认「马精入地变为锁阳」、「草子可以变鱼」,一一予以纠正之。并且在本书中还加入了许多新的药物。对某些药物的疗效,李时珍还通过自己的经验作了进一步的描述。本书还载叙了大量宝贵的医学资料,除去大量附方、验方及治验病案外,还有一些有用的医学史料。 本书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于历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达尔文更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但由于历史条件和技术水准的限制《本草纲目》中的大部分条目不够科学,《本草纲目》中说铅粉辛寒无毒,事实上是有剧毒的;如其中人部收录的孝子衣帽、寡妇床头灰、死人枕席、懒婆娘的裹脚布(多垢者佳)、户限下土、古镜、灵床下鞋、自经死绳、草鞋、男 *** 治蛇咬、女 *** 治「五淋、阴阳易病」、人魄(人吊死后的魂魄)镇惊吓、人肉疗羸瘵(割股疗亲)、人中黄(人粪)治呕血、梁上尘治昏厥……等皆可入药,这些药物的药理作用都是没有科学根据或过于牵强(如粪中蛆、猪槽中水、市门溺坑水)。这部份李时珍大多引用《辍耕录》、《本草拾遗》的说法,采以姑妄信之「凡经人用者,皆不可遗」的态度。另外李时珍并驳斥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认为吃人肉疗羸瘵是错误的。 传播 《本草纲目》先后流传到了日本(1606年)、朝鲜、越南等地,1656年,波兰人卜弥格(P. Michael Boym,1612年~1659年)将《本草纲目》译成拉丁文本,书名《中国植物志》(Flora sinensis),在欧洲维也纳出版。1676年米兰出版了义大利文译本,1735年以后又被翻译成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多种文字。林奈等欧洲科学家都阅读过这本书。
参考: zh. *** /w/index?title=%E6%9C%AC%E8%8D%89%E7%BA%B2%E7%9B%AE&variant=zh-
李时珍(约1518年-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是中国明朝最著名的医学家及药学家之一。 生平 李时珍出身于一个世医家庭。祖父是「铃医」。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由于家庭的熏陶,李时珍从小就喜爱医药。由于当时从医者的社会地位不高,所以身为医生的父亲李言闻只希望他读书应考以光宗耀祖,并不鼓励他习医。李时珍在14岁的时候不负父望顺利的成为秀才,但是之后3次参加乡试欲成举人,都难以遂愿,兼之他对医学的浓厚兴趣一直有增无减,于是决定弃儒从医专心研究医药。 在30岁时成为当地名医,楚王听说后聘李时珍为奉祠,掌管良医所事务,1556年,经举荐补太医院之阙,在京师金陵供职了一年。辞职回家后,在雨湖北岸构筑新居,题名「红花园」,在此行医。 在他行医救人期间,他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遗祸无穷。李时珍多次上书朝廷要求重整医书的资料,可惜并无回应,于是他便利用在良医所和太医院阅读的大量医籍和坚实的文史基础,亲自对中国历代有关药物学的著作进行了整理。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生长的情况。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于是李时珍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除了不辞劳苦到各地采药及以自身试药之余,他遍访名医宿儒,又到处访问渔夫、农夫等平民以搜集民间验方。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经过30年后,终于著成了《本草纲目》,后来又花了12年修订三次。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李时珍逝世,葬于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东南2公里的雨湖之滨。(参看李时珍墓)1596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刊行。此外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濒湖集简方》、《三焦客难》、《命门考》、《五脏图论》、《濒湖医案》等,除前两种外皆失传。
李时珍(1518-1593年)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
依以下网址睇一睇!
参考: bud/museum/s_star03
李时珍是谁? (1518-1593年) 李时珍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他十四岁那年考取了秀才后,三次应考乡试都失败,于是他便按照自己的意愿学医,从此开始了他的医生生涯。他一面行医,一面整理所得的知识和经验,花了近四十年的时间编写和修订了图文并茂的《本草纲目》,详细介绍了近二千种中药,对医药学有很大的贡献。 *1. You can go to: chinalane/peop006/
参考: chinalane/peop006/
中国古代药物学家李时珍 李时珍是中国 明代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写的《本草纲目》,对中医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李时珍的家庭世代行医。当时,行医是被人鄙视的行业。李时珍的父亲虽然是位名医师,但不愿儿子也当医师,希望他多读几年书,将来能做官。可是,李时珍在父亲的潜移默化下,从小就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时时留意父亲诊病的过程,还暗中记下不少药方。有一回,父亲在医治一个身患顽疾的病人时,想不出有效的药方,李时珍轻声地说出一个古代秘方。父亲一听,正是对症良方,于是便同意让他学医。 除了家学渊源之外,李时珍又跟随名医师钻研医理。后来,他一边行医,一边博览医书,在医学上的造诣日益精深。因为他在诊治与用药上常常有新发明,治愈了许多棘手的病症,所以名声鹊起,很快就传遍了大江南北,慕名求医的人络绎不绝。 据说有一次,安徽省一名产妇在分娩时昏迷不醒,当地医师诊断她已死亡,吩咐她的家人将她埋葬。正好李时珍路过那里,产妇的家人请求李时珍救治。经过仔细诊察后,李时珍断定这名产妇并非真的死亡,就在她胸部扎了一针。不久,这名产妇渐渐苏醒过来,婴儿也安然无恙地出世了。另一次,有个小孩子患了一种喜欢吃灯花的怪病。他每次闻到灯花的气味,便哭着要吃。家人遍求名医,屡治无效。李时珍诊察后,断定是肚子里的寄生虫在作祟,立刻给他治疗,结果痊愈了。 李时珍平日非常体恤穷人,常常免费为他们治病。地方上传染病猖獗的时候,他还赠药给病人,因此很受人们爱戴。 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由于学养深厚,思想敏锐,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谬误,认为有必要对传统的本草学,进行一次有系统的大修正、大补充和大总结。于是,他到处奔走,争取朝廷重修《本草》,但是始终不能如愿。为了不再耽误重修本草学的工作,他毅然立下宏愿——编写一部纲目分明、内容可靠的药物书。 李时珍为了编写这部书,不但在替人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不辞劳苦,亲自到各地去考察、采访,并搜集药物、标本和验方。他不怕山高路远,不畏严寒酷暑,走遍了产药材的名山。许多药材他都冒险亲自尝一尝,判断它们的性能、味道和功用。他访问了千百名医师、农夫、渔民和猎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许多无法从书本上得到的医学知识。 在编写过程中,李时珍参阅了八百多种古代医药著作和有关书籍,所记的笔记也装满了好几个柜子。他从三十五岁开始,到六十一岁为止,花了整整二十七年的时间,不知熬了多少个长夜,倾注了多少心血,才完成这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本草纲目》。 这部药物学巨著,早已被译成多国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医学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
李时珍(1518-1593年)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他十四岁那年考取了秀才后,三次应考乡试都失败,于是他便按照自己的意愿学医,从此开始了他的医生生涯。他一面行医,一面整理所得的知识和经验,花了近四十年的时间编写和修订了图文并茂的《本草纲目》,详细介绍了近二千种中药,对医药学有很大的贡献。 chinalane/peop00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时珍生平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壁,晚年号濒湖山人,明代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他在医药学方面的巨大贡献,一直为国内外人士所称颂。 李时珍出身于世代业医的家庭,祖父和父亲李言闻都是医生。由于受家庭的影响,李时珍自小便对草木虫鱼的学问产生兴趣。他聪明好学,小的时候已能把难懂的《释鸟》、《释兽》等文章背诵如流。 李时珍虽然自小就热爱医学,但由于当时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他的父亲便希望他能参加科举,获得功名,光宗耀祖。李时珍十四岁那年考取了秀才,但参加乡试一直不如意,三次应考失败。他便决心按照自己的意愿学医,并向医药学方面发展,而他的父亲亦同意了。从此,开始了他的医生生涯。 李时珍一方面刻苦钻研古人的医药学著作,一方面行医看病。由于他医术精湛,封藩在武昌的楚王聘他为王府奉祠正,掌管良医所事务。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他又被引荐到北京太医院工作。虽然他在太医院的官职很低,但却有机会接触平时看不到的书籍和药物,大大丰富了他的知识,为他日后编写《本草纲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他在太医院工作了约一年,就托病辞职了。 嘉靖四十年(1561年),李时珍回到蕲州。至此,他完全摆脱了官场的生活,专心编写《本草纲目》和为百姓治病。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李时珍去世,享年75岁,死后葬于蕲州瓦硝坝故居附近的雨湖南岸,他的墓址至今仍在。 李时珍一生著作甚丰,在医药学方面,除《本草纲目》外,还有很多影响深远的著作,例如《濒湖脉学》一卷,成书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论述脉象27种,对于脉的体状、相类、主病,都作了较详尽的介绍;《奇经八脉考》一卷,成书于隆庆六年(1572年);《食物本草》二十二卷、《集简方》、《白花蛇传》、《五脏图论》、《命门考》、《命门三焦客难》、《濒湖医案》等书。 chinalane/teacherzone/addons/peop/00002488
李时珍(1518-1593年)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 他十四岁那年考取了秀才后,三次应考乡试都失败,于是他便按照自己的意愿学医,从此开始了他的医生生涯。他一面行医,一面整理所得的知识和经验,花了近四十年的时间编写和修订了图文并茂的《本草纲目》,详细介绍了近二千种中药,对医药学有很大的贡献。 走自己的路 旧时的科举考试,对于考生的身体和心理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一般的考生必须经过长途跋涉来到省城参加考试,考生就像是犯人一样,被搜身、禁足,连续几天不许离开单人的考试房,整个过程是十分劳累与紧张。 明朝嘉靖十九年,西元一五四○年,李时珍二十二岁,第三次来到武昌参加乡试,这次比前两次更糟,不久前他才刚得过「骨蒸」病,这种病是因为受了风寒,长期咳嗽造成,皮肤会发热、而且多痰、全身无力,类似肺炎的病症。 大病初愈的李时珍不仅难以通过乡试,甚至几乎再度病倒。这样的经验,对李时珍而言是痛苦的。回乡后,他作了人生第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的途径,走自己的道路。这个转变,使得《本草纲目》这本钜著得以诞生,进而改变了整个医药学的发展,影响直到今日……   未完成的父志 李时珍生于明朝正德十三年,西元一五一八年。他的父亲—李言闻,是一位医生,他的医术在湖北蕲州以及附近州县,颇有名气,而且他曾经当过「太医吏目」的医官职务。但是,在旧时的社会里,一个医生不管医术多高明,社会地位总是不高,所以,李言闻一直希望透过当时正规的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光宗耀祖。在他的计划里,大儿子李思珍,继承自己的医业;而让较聪明的李时珍参加科举考试,完成自己一直没有完成的目标。 李时珍小时候常生病,但又天生好动、好读书,尤其对于大人们讲的各种传奇故事、珍奇事物,以及父亲收藏的那些有图画的医书、药书更是有兴趣。他也喜欢到田野间采花捕蝶、欣赏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在他的心目中,做一个像父亲那样医术高明的大夫,远比考试作官来的有趣多了。 不过在父命难违的情形下,李时珍开始一次又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十四岁那年考取了秀才,但是之后的乡试一直不如意,直到二十二岁那年以后,李时珍坚决排拒科举考试,而他的父亲也看出儿子的才能与兴趣都在医学上,不得不同意,让他踏上医学之路。     刻苦与天份 李时珍挂牌行医后,治病以外的时间,几乎全部投入读书。当时的人说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可能稍嫌夸大了,但是如果从《本草纲目》中引经据典的广度、深度来看,他广泛而且深入的阅读医学典籍、经史百家、诗词杂文,不仅是可信的,而且是惊人的。 刻苦与天份,使得他的医术日益精进,而且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像是:嗜食灯花的怪病、虫癖等,使得他名声越来越大,于是,楚王 朱英火佥 推荐他到太医院担任医官的职务。太医院是岐黄名家聚集之地,透过与各地名医的共事,大大丰富了李时珍的阅历,浩瀚的皇室藏书和道地的御用药材,更开拓了他的视野、增长了见识。   第二次的决定 中国传统的药物学,称作「本草学」,事实上它包括了:花草果木、鸟兽虫鱼、铅锡硫汞等,众多植物、动物、矿物的药学;由于其中大多数是植物,所以称为「本草」。 大约在秦汉时期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历代医学家陆陆续续也有许多本草著作,时代越后面,人们对于药物的品种、效用、性质的认识越丰富越深入,可是到了明代,逐渐产生一些新的课题,例如:大量新药物被发现、对原有药物有了新的认识、旧本草书中的错误,长期以来未被纠正。 李时珍越深入研究、为更多人看病,就越觉得如果不为传统的本草学作一次大修正、大补充,医药学的水准绝对难以提升。于是,李时珍为他的人生再下了第二次重大的决定。从此,他开始了医药科技史上空前而且艰钜的学术研究与编撰工作,那时的李时珍三十五岁,正值壮年。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研究的对象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种无机物与动、植物,书中呈现的科学精神,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用李时珍自己的说法就是「通考据」、「询野人」。 「通考据」的意思就是,通过对文献的校正、考据、整理,纠正过去的错误,寻求正确的知识;至于李时珍所谓的「询野人」,包括了:社会调查、实地实物考察、以及自身的经验。 事实上,李时珍为了解决书本上的疑问,曾作过多次的长途旅行,从文献中知道他的足迹遍及中国十余省、苗傜少数民族地区、穷乡僻壤、荒山野岭。 他曾登上武当山,研究仙果「榔梅」,证实它只是普通的梅子;亲自饮用曼陀罗花籽浸的酒,证实确有麻醉的功效;解剖穿山甲,剖出一升的蚂蚁,证实穿山甲食蚁的特性;请教渔民水生鱼类的习性与捞捕方法;以猎人为师,得知虎骨的疗效。李时珍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明万历六年,西元一五七八年,这部近二百万字,收集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物的划时代药物学钜著终于问世,而李时珍也由当年的壮年转变为白发苍苍的老人。   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是总结十六世纪以前药物学的旷世名著,它的贡献有许多方面: ◆ 首创科学分类法。全书将所收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十六部,每部再分类,由微至巨,由贱至贵,这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方法。 ◆ 坚持科学精神,广泛的纠正旧书中荒诞迷信的说法。例如:服食水银、雄黄可以成仙;蜘蛛血涂脚,可以步行水上;『草子变鱼』、『马精入地变锁阳』等谬误。 ◆ 纠正了以往本草书中某些金石不分,鱼虫互混,品类错置,或一物误分为二,或二药混为一谈等诸多错误,在很大程度上起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 在该书新增药品中,有不少是名不见经传的新品,如三七、锁阳、樟脑、半边莲、土茯苓等等,经作者和其他医家临床验证后,首次收进本草书中,为中国的药物学开创了新的药源。 ◆ 《本草纲目》综合了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天文学、气象学、解剖学、生理学、人类学等许多领域的科学知识。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一书中,称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同学们是否发现,许多食品、药物为了宣传它们的功效,都会强调《本草纲目》里说什么什么的。还记得有一则电视广告说:「本草纲目记载,羊乳甘温无毒、补寒冷虚乏……」说什么记得吗?自己去查查《本草纲目》吧!
中国古时的著名医学家
拥有"妙手回春"的医术并出名
与三国时期的华陀同样著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