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和偏见

如题所述

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和偏见如下:

1、刻板效应

我们对某个群体的特征加以概括,认为群体中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特征时,刻板效应就产生了。比如我们认为山东人好客、南方人精明等,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刻板效应。刻板效应实质是一种以偏概全,它会使我们产生偏见,从而影响到我们对人事物的正确判断。

2、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是指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好百好,一坏百坏”。

在电影《剪刀手爱德华》里就出现了典型的晕轮效应,一开始的时候,由于爱德华的理发手艺特别好,所以大家认为他其他方面也很好,所以都争相请他到家做客,但由于一次误会,爱德华成为了一名“偷窃犯”之后,大家就觉得爱德华哪方面都不好,因此爱德华成为了人人喊打的人物。这个电影很好地阐述了大家的“一好百好,一坏百坏”的偏见。

3、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指的是最先获得的信息比最后获得的信息更加重要的一种效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一印象”。这在生活中有着很多的例子,比如我们在面试时,应该尽量地在一开始的时候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这样的话,后面的一些表现也就不那么重要了,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增加面试通过概率了。

4、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获得的信息比最先获得的信息更加重要的一种效应,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句话强调的是再次见面时,对某人的印象产生了极大的改观,后面获得的信息覆盖了前面获得的信息,从而产生“刮目相看”的情况。

生活中的偏见并非只有消极意义,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了解其产生的原理,从而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别人,更重要的是,能够利用这些原理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概述:

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是指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等到了解了他人的全部特征才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是根据有限甚至片段的信息,就进行加工整理,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在这个利用信息的过程中,心理学研究发现两种加工模式:平均模式、累加模式。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E.阿施于1946年在印象研究中最先使用。他认为,印象形成是所有性格词综合起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各种性格词简单的相加,但其中有一种性格词起中心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