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老师是最辛苦的职业?

如题所述

原因一:教师不仅仅是“脑力劳动者”

从根本上讲,教师之所以感到“累”,很大程度上是把脑力劳动当体力劳动来做了。是在工作中用了“蛮力”。“蛮力”用得多了,又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疲惫感油然而生。就教师群体而言,往往是那些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更容易感到累,这些教师有“年轻”做资本,从体能角度看有绝对的优势。他们更愿意,也最容易动用“蛮力”,也最容易感到“累”。教得久一些的老教师反而容易从教学中找到幸福和快乐来。认真研究一下真正让老师们感到“累”的工作,我们不难发现,“累”的背后常常是无意义、无价值。其实,教学中的许多工作都会像累人的作业那样成为让学生感到苦,教师感到累的事情。逃出这种恶循环的途径只有一条,那便是教师千万不能把教学当体力活。一定要用思考取代“蛮力”。不把教学当体力活儿,首先要学会把那些让自己感到“累”的工作抽取出来加以分析,用心去研究。只有真正把脑力劳动当脑力劳动去做了,蛮干带来的“累”才会消散。“累”归根到底是教师成长中的烦恼。新课改指出教师成长途径有三条,一是自我反思,二是同伴互助,三是专业引领。这三条途径都可以消解我们成长中的烦恼。

原因二:个人成长难度大

教师小王进入学校,担任班主任后,从早到晚,假期补课,周末加班,不停地教,处理各种问题,无休无止地重述知识,没有时间培训,甚至没有时间充电,因为工作的内容琐碎而具体,工作对象年龄小而幼稚,工作环境相对封闭而简单,他没有觉得自己需要立刻大量的学习在大学没有学过的社会性内容。于是,处理一个问题时,成本过高:非常生气,这对身体有害,用好几个小时教导一个儿童,希望学生养成一个习惯或者改正一个问题,给家长打电话投诉花去半小时,心情不好吃不下饭,脾气不知不觉变坏,身体不知不觉变差。五年里,因为他太早就教人而不是被人教,太早获得认可而不是像别人一样有个爬坡的过程,很容易自满和产生高高在上的感觉,放弃系统的进修,培训,毕业时的优势已经不存在,倾注了心血的班级毕业走人,因为当班主任出色而必须再当下去。一个更加辛苦的五年在等着他。脾气暴躁了,开始抽烟,最习惯的事情就是收集各种各样的试题,资料,然后是整理,归纳,然后是改作业。开始学会偷懒,开始怀疑自己的未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培训内容几乎就是他一直在做的事,或者是关乎“道德”的讲稿,而这些乏味的东西周而复始地循环,让他产生了无尽的厌烦,抵触。培训,让他不进则退。道德,成为一些要求的时候,提出要求的人自己未必做得到。道德亦是一种高尚的生活体验,只有当生活足够优雅时,开始讲究。所以,德者,就是有道的生活。

原因三: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

老师的收入不高。尤其,是在最近加过工资后。这是一次神奇的加工资经历,许多老师千盼万盼的,终于盼来了“见证奇迹的时刻”。当然,老师的工资也算不得太低。但是就如我以前说过,一个职业的收入水平其实是很能反映社会对这个行业的重视程度的。一个人的收入,是和一个人的支出挂钩的。老师们的收入,在一线城市,如果需要买房、育儿的话,其实并不算宽裕。大多数老师对于收入,就会产生一些焦虑,这很正常。尤其是年轻男教师,如果缺少家中的父母支持,那么,他的经济压力是很大的。

原因四:工作缺乏成就感

成就感也许是一个太虚无的东西,但是许多时候,我们的工作,除了收入,真的就是靠着这个支撑下去的。而老师恰恰是成就感非常低的一项工作。因为你面对的是孩子,而你也只是“孩子”这个产品成长过程中的一小环。要看到这个“产品”的最终形态,你需要等上几十年。这种成就感不是一次考试,不是一次竞赛,而是关乎孩子的一生。你有那么多时间去等吗?而且最后,就算你的学生成功了,成才了,成人了,小学老师,往往是不太被提及的。这种成就感的落差,不从事这行的人,真的无法体会。任何人劳动都需要获得承认和肯定,对于真正的老师来说,最大的肯定,是来自于长大后的学生的。这需要等待几十年,难免,老师对于自己做的工作,就会产生怀疑,产生动摇——我做得对吗?我做得有意义吗?我做得值得吗?相信许多老师内心,都会产生这样的动摇。

原因五:“事无巨细”的劳累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一线教师的身份开始多元:学习指导,思想工作,安全监管,突发事件救助,家校联系……这些工作是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不敢说,但确实是我们的良心工作,这也不用想。没有一个教师会在儿童有危险的时候不理不睬,会在突发事件前跑跑。而当这一切都以文件,规则的形式制约教师的时候,一线教师就感觉喘不过气来了。事实上,班主任的工作难度之大,是一般管理工作不能比的,因为儿童不具备完全行为责任,他们不需要承担经济的,民事的,刑事的各种责任,也就是说,他们几乎是不被惩罚的。所以,一旦有事发生,班主任首当其冲。有形的,无形的压力在班主任工作中如影随行。教师的越权越责,让教师身心疲惫。而此时,谁来保护班主任,保护一线教师的权益?只有靠教师法,劳动法,宪法。当事情真的发生后述诸法律,一线教师还需要具备法律意识,还要走司法程序,效力远不如一份份“文件”来得管用!

原因六:没学管理,却要管理几十个人

管理学是近一百年来西方对世界的一个巨大贡献,它是随工业化、集团化、流程化而来的一种新型的人对人的关系.(大多数人把管理和统治混淆了起来)。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者的作用最大,薪金最高,权力仅次于董事会。职业经理人的地位也非常高。读完中欧的MBA需要近50万元,读完哈佛的MBA需要70-90万元。试问:哪一位教师在师范学校学过管理学?哪一位班主任在管理几十位学生的时候得到过系统的、科学的、准确的管理学指导?事实上,班主任的工作难度之大,是一般管理工作不能比的,因为学生不具备完全行为责任,他们不需要承担经济的、民事的、刑事的各种责任,也就是说,他们几乎是不被惩罚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4-06
很多人都会羡 慕老师的子女,觉得近 水楼 台先得 月,一定会拥有最优 质的教育资源,很容易就出 类拔 萃的,而唯有老师自己才知道,身边桃 李满 园,子女成 材的并不多。举个自身例 子,我的孩子很优 秀,却不是我培养的,她上小 学时,辅 导她写作业,习惯了在学 校里与学生的相处模 式,不自觉的对孩子就特别严 厉,一家就这一个孩子,家人们嫌 弃我态度不好,不再让我辅 导,初 中以后就送去辅 导 班,到现在就只能靠她自己的努力了。想想挺对不起孩子的,家里两个老师却没有在学习上帮助她,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 成的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角 色混 乱
常把孩子当学生,孩子在家的心理角 色和在学校的心理角 色是截 然 不同的。教师对自己的子女也像对学生一样,格外严 谨,要求孩子言行举止中规中矩,以对老师的态度对父母,以言听计从为尺规,不可有超 常的举 动。长此以往,最终导致孩子失去个人独 思的空间,总是处于屈 从的心理状态,极难获得创 造 型个 性的发展。
二、职业习惯
优秀的家庭,能注重培养孩子的独 立意识,尤其是注重早期教育,小学阶段就让孩子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惟分数论,敢于放手让孩子尝试课堂外的领域。这些孩子最后都十分优秀。
然而,大多数一 线教师由于职业习惯而丧 失了对新知识的感 知力,普遍陷 在繁 琐、庞 杂的事务 性 工作中,每天的时间都被教学任务挤占得满满的。更多的教师穷于应付每天的教学工作,根本没有时间接受再教育。这些对自家孩子的影响也是致 命的。
三、社交太简单
中小学教师的生活 圈相对狭 窄,对社会的接触面也相对少。虽然面对来自各个阶层的家长,但毕竟有距离感,多是止于表面的交流。
长期单一而封闭的校 园生活,使得教师的心 智也普遍单纯且不善交际。这种生存环境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可能习惯了,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大碍,但对教师的子女而言,尤其是对城 市的中 小 学 教师子女,会有很大的制 约。父母人脉资源的困 乏,社会活动内容极少,无形中限 制了孩子的活动空间,孩子的视 野也会相对窄 小。所以,大多数普通的教师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个性上都显得小心谨慎,缺少敢闯敢拼的士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