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生之路》主要讲的什么?

如题所述

《人生之路》以陕北青年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高双星等人跌宕的命运为主线,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一代青年走出黄土高原,行至人生岔路口,于抉择中展现出不屈于命运的顽强毅力,在小我的真挚故事中映射广阔的时代故事。

八十年代,生活在陕北高家沟的青年高加林打小就是村里人人皆知的读书“状元”。虽然家境贫寒,但他饱读诗书心比天高,暗下决心要摆脱黄土地。高考是他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不料却意外落榜。他奋发图强成为民办小学教师,教师编制又被挤走。

高加林跌入人生的谷底,后在刘巧珍的鼓励下振作并坚持写作,燃起人生希望,还与巧珍萌生爱情。加林叔父回村间接提供了加林入县城当记者的机会。他在县城与志同道合的同学黄亚萍相遇,乡下姑娘巧珍的默默守护与上海姑娘黄亚萍的热烈示爱让他陷入难以抉择的两难之境。

几度挣扎,几次抉择,他靠一支笔把自己带到了上海。命运的考验接二连三,高加林在而立之年竟得知当年自己的大学名额被好友双星顶替。即便如此,加林也没有被打败,他顺应时代努力学习新知识,努力奋斗,历经世事变迁,在时代浪潮中谱写了平凡人不平凡的人生故事。

《人生之路》结局的改动

《人生之路》对原著小说做出的最重要改动,是从上海的都市发展经验出发,为高加林的奋进之路提供了成长方案,补足结局。在电视剧后半段,高加林这个曾因失去大学名额、教师职位和通讯干事而三度迷失人生方向的农村青年,以笔为刀,奋进于文学之路,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高加林借助鼓励人才流动政策的东风来到上海,开启了新的人生阶段。

与此同时,他的伙伴们也纷纷来到上海。其中,来到上海的刘巧珍书写了新时期乡村女性的都市创业史,她从开办小餐馆转向创立中央厨房工厂,俨然成为新的经济模式与规模化产业的掌舵人。在剧中,高加林与刘巧珍都可定位为社会发展历程中的奋进者,他们是“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的绝佳注释,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亲历者与见证人。

在上海,两人积极拥抱现代文明并取得个体成功后,并未割舍对黄土地的牵绊,而是积极反哺家乡,支持乡村发展和建设。高加林回到母校推动教育发展,刘巧珍返回故乡拯救婚姻不幸的刘巧玲,一代人走出黄土地的渴望,找到了新的时代落点。

这也是中国式成长故事在这个时代不断演绎的独特之处,主人公们不但要有自强不息的品格,更要有在取得个体发展后“兼济天下”的人生抱负。候鸟回迁,建设家乡,正是对青年高加林关于命运走向何方疑问的一个美好答案。

在成长叙事的“上海方案”中,高加林身上充分体现出个体与国家的命运联结。高加林的人生低谷期,处在社会改革转型的初始时期。高加林的高速成长期,对应的是上海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剧情不断发展,主人公随着社会发展实现的人生跃迁与愈发广阔的人生道路,构成了具有启发性的理想化成长叙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