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杰出诗人杜牧号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7

杜牧号什么

杜牧因为晚年时候居住在长安南樊川别墅内,所以后人多称它为“杜樊川”,杜牧号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樊川,是西安城南的一片平川,在少陵园和神禾园之间。清澈见底的涌河贯穿其中,就像一条绿带向西飘去,河岸两旁时常是百花齐放,光鲜亮丽,绚烂夺目,有阡陌交通绿树成行的秀丽。

樊川居士 杜牧

随着季节的变化,两岸的风景也让人觉得秀色可餐,鸟语花香加上庄稼特有的成熟气息,醉人心脾。

西边的神禾园丘陵状的地貌,看上去起伏如画;东边的少陵园,有村民在那里安家落户,村舍相连,一派农家风光尽收眼底。两原之间,有古色古香的寺庙坐落,寺庙里的塔高耸入云,直指青天,让人们不由的产生追思之情。

樊川是西汉名将樊哙的封地,杜牧居住在此地,留下了不少传奇的诗歌和故事,杜牧自谓“樊川翁”,还将其的著作命名为《樊川集》。樊川自古就就风景秀丽,加上唐代推广佛学,这里兴建起许多寺庙,后来又在此处修建了杜公祠,让原本美丽的樊川井上添花。

樊川美景四季各异,春季最美,樊川在春天的时候,杨柳刚刚吐绿,麦田的正赶上生长的时节,桃花绽放让整个世界一片绯红,令人迷醉,流连忘返,也难怪杜牧晚期会选择生活在这里,试想忙碌了一天,有这样的景色陪伴,身边阵阵花香,不觉让人忘记了疲惫,忘记了忧愁。

杜牧和谁并称小李杜

李商隐和杜牧一起被称为“小李杜”。小李杜之于唐朝的作用我们不禁要拿来与盛唐时期的大李杜作比较,如果说李白、杜甫两人开创了盛唐时期时期诗歌的巅峰,那么李商隐和杜牧绝对可以算是,能在晚唐没落的诗歌中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的存在。

李商隐

李商隐生活的时代正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候,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不再开明,百姓也大多对唐王朝不抱希望,李商隐出生在一个小官宦世家,家中不算没有一点背景,所以也自然踏上为官从仕的道路。

但是即便如此,李商隐小时候还是过着贫穷的日子,再加上自己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但是李商隐坚持求学,16岁的时候他的文章被白居易赏识,之后接受了一些培训。

李商隐感情细腻他的诗歌风格丽,尤其在描述一些爱情生活的时候,李商隐的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的情感独到,女子看了会想要有恋爱的想法,男子看到也能回忆起曾经琴瑟的时光。

这就让很多读者对李商隐的爱情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人们纷纷要问究竟是经历怎样的红尘往事,才能写出遮掩柔情似水的情诗,其中蕴含的情感没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阅历是表达不出的。

李商隐被称为是唐代后期最杰出的诗人,他受李贺的影响很深,有人给出李商隐的地位仅次于李杜的评价,的确他诗歌的风格独特,后人很少又能模仿的。但是李商隐除了诗歌意外的成就则很少被提及。李商隐作为小李杜被后人铭记是历史的选择,是唐代诗歌发展的必然。

金谷园 杜牧

《金谷园》是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在路过金谷园的时候触景生情,面对残破不堪的废弃园林,诗人想起了金谷园过去的繁华,过去的景象让人不敢相信如今的一切。

金谷园 杜牧

繁华的过去如今却成为一片荒芜,连一点生的迹象都没有,想到过去的锣鼓喧天,门庭若市,人们富足的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但是时局的变动,王朝的更替,让这里的繁华遭到毁灭,过去的美好如今香消玉损,留给我们的只有无限美好的过去,但我们却看不到崭新的未来。

再看这废园中的情景吧,我们不得不感叹时代的变迁,如此的沧桑,最终只是影响到小小的人类,流水和过去一样潺,春草也和过去一样绿的惹眼。似乎原本的景物丝毫不把人类这种毁灭性的变迁放在眼里。

正当诗人流连与春草和流水的遐想,听到东风送来鸟的啼叫,若是满园春色,这啼鸣无疑是对盛状的奏曲,但是眼前的悲凉确实在让人联想不起,也无心听闻。夜幕降至,加之傍晚略显凉意的春风,在诗人耳中的鸟鸣早已失去了那一份期待,带来的是无尽的悲凉。

就连那盛开的花瓣也因为此刻的悲情落下枝头,原本春天特有的生气,在这片废墟中着实十倍掩盖了吧,万物的死寂也许也是息息相关的吧,百花会争奇斗艳是因为想要展现自己,如今落花无情,应该是对眼前的悲凉毫无感觉,生无可恋了吧。

诗人用落花比喻当时盛世的落寞、沉寂,用景物抒发自己的悲情,景中有人,景中喻情,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江南春 杜牧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诗,诗中描绘了江南的春光,展示了江南烟雨蒙蒙亭台楼阁的景色,迷人的江南在作者笔下更加让人心旌摇荡了,短短四句诗有意象有景象,有动有静,江南的美被很好的展现出来。

江南春 杜牧

诗的一开头,作者就向我们展示了江南景色的秀美,幅员辽阔的江南,黄莺在欢快的啼叫,绿树簇拥着红花。依山傍水的村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家,都给人一种江南水乡的宁静致远之美。

从诗的前两句可以看出莺鸟鸣叫,酒旗飘舞应该是晴天,但这两句又有写道烟雨,原来只是因为江南的阴晴不定,作者这里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很好的把握了江南山重水复的特点,诗的前两句只是介绍了在青山绿水的相衬下,江南的美丽,但只能描绘出江南春天明朗的一面。

所以作者又加了一笔,本来就迷雾重重的寺院在作者笔下,变得更加深邃,这一层朦胧让江南更具韵味。

关于《江南春》是不是有借古讽今的意味有很大争议,有人说之前帝王对于佛教的崇拜程度仅限尊敬,但到了杜甫所处的年代,有些恶性泛滥,杜牧有点反佛教思想,认为杜牧倒数第二句就是在表达自己对统治者迷信佛教而措施了很多治国的好机会,用现在统治者因为沉迷佛教而大兴土木修建寺庙。

也有人说,这只是对江南美不胜收的风景的赞美,变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杜牧反对佛教,但不能说他讨厌佛教建筑。

旅宿 杜牧

《旅舍》是一首五言律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描写旅途艰辛和对家乡思念之情的一篇诗歌。全诗的第一句就点明了全诗的意境,笼罩着浓浓的悲情,在旅店中独自一人居住,让诗人回忆起过往愉快的时光,满满的都是思想之情。

旅舍 杜牧

第二句在诗人看到周围悲凉的景色后,愈发觉得悲切,独自一人点一盏寒灯,茫茫夜色却只有这一点星火与自己相伴,不过那微弱的温度是不是在安慰诗人,耳旁不时传来孤雁的鸣叫声,想必它是和我一样,独自来到这一方陌生的土地,想起往事,伤心的啼哭吧。

原本忧伤的情感加上景物的陪衬,似乎寒上加寒,第三句更是让人觉得肝肠寸断,本想借什么途径传达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无奈连做梦梦到的机会都没有,寄出的家书也不知道何时才能送到,待到家中长辈看到,怕已是物是人非,家人会不会担心,会不会也在思念着自己。

全诗最后一句,诗人用明快的色调描绘出家乡的一派繁荣景象,似乎是想通过记忆的残片,从这困扰自己的悲伤中走出来,全诗情感浓厚,感人肺腑,真切动人。

《旅宿》是在杜牧被外放到江西的时候所作,我们能体会作者的情感,刺史的诗人离家已久,正想要会故乡看看,却被告知外放,天命不可违,诗人强忍着悲痛踏上离家越来越远的路途,独自居住在旅馆中,连个可以说话的人都没有,在悲凉的夜晚,想要通过回忆家乡的过去来摆脱悲伤。

相似回答